目前,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生的社会能力。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其专业能力,更看重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因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其专业能力不能保证其持续发展,他们需要更强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有立足社会的社会能力。回应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社会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途径包括第一课堂相关课程的教育、第二课堂上通过开展相关团队活动进行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加强专业老师的指导,并且要通过合适的项目打通三个途径间的壁垒,如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查,从而提高高职生的社会能力。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研究成果及不足
(一)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
高职学生偏低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专业能力学习、高质量就业和后续发展的阻碍,这一现状已经引起部分高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笔者曾采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统一测评》(简称 ZHPC)编制了《高职学生职业社会能力问卷》,对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薛小明学者采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卷对甘肃省四所高职院校 369 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调查结论基本一致:一是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偏低,二是高职学生不同群体的社会能力参差不齐,三是高职师生对社会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社会能力很重要,其培养对策就成为研究的重点,相应的成果也很丰富。培养体系方面,要求建立自身、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参与的培养体系。具体措施方面,强调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都要有培养社会能力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在融合现有社会能力培养课程资源的基础上编制《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教材并付诸实施。可以借鉴小组社会工作的相关思路和做法,开展团体活动培养社会能力。可以考虑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加培养社会能力的目的和相应的任务,并配备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
(三)需要深思的几个问题
培养对策虽然指引了培养的方向和思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主体意识如何培养、政社支持系统如何建立、几个途径如何交融,等等。作为社会能力培养的对象和受益方,高职学生一方面要意识到社会能力在今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养活动中,另一方面根据差异化原则,积极评估自身社会能力的缺陷,不断改进和提高社会能力水平。培养体系方面,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关心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家校政社共同培养的良好氛围。培养措施方面,应鼓励老师深耕社会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打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三个途径间的壁垒,促进相互间的交融。
二、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主体意识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核心价值观
社会能力包括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和运用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对周边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和对自身行为结果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它反映人们对事物与行为是非和重要性的评价,即判断哪些是好的和哪些是重要的。“价值观”是一把“尺子”,它支配着人们衡量、评价一切人和事并做出选择,所以它是促使自我认识、自身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形成某一行动主体意识的心理基础,即人们如认为某件事情或某项行动很有价值或很重要,他们就会自发地积极地去做,反之亦然。社会能力价值观是行动主体对社会能力的认识与评价,它在社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发挥能动作用,即意识到社会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能力。学生对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认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家庭与用人单位对社会能力的重视程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个体因素等。诸多因素中,个体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体只有受到外界的良性刺激,才能形成比较正确的社会能力价值观。
(二)途径间交融的哲学基础—实践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都离不开实践。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性循环。教育学本身就是实践哲学,它是指向个体的具体的完整的生存能力的实践哲学,教育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的“生活世界”的需要。不管是教育者还是教育对象,他们都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再去指导实践。作为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社会能力的培养也要遵循实践逻辑。首先,社会能力的培养智慧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在实践中追随社会能力不断变迁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选择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其次,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培养有其特殊性,应考量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现状和现有培养问题,根据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原则以及遵循职业教育内在规律性这一实践逻辑而展开研究。最后,社会能力的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能力是一种生存能力,具体水平需在实践中检测和提高,实践是唯一的检测标准。
三、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途径再思索
(一)满意度调研是树立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1、水环境教育是形成社会能力价值观的载体
一直以来,价值观的渗透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开发。教育者会指导学生怎么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但是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和技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可想而知,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可以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一些做法,如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形象教育和渗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形象”是载体,“渗透”是手段,最终达成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教育者让学生参与具体的活动,让具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处理问题中,会碰到价值判断和事物取舍的问题。通过研判老师的做法,学生会自觉地去修正自身原有的价值观,自觉地形成价值认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价值辨析、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等能力水平,进一步地会促进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和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在实施教育活动中,要对活动载体有个选择,选择的标准就是看其有无宽泛的内涵。
水环境教育的内涵十分宽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知识到文化、从管理到技术、从生态到安全、从现代化到国际化都可以作为水教育的切入点。水教育的内涵结构可以作以下考虑:第一水传统和水文化,它是水教育的引导内容,指向水习惯的践行。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水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培育人们对于水的积极使用的集体意识,形成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共享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水资源和水知识,它是水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向水伦理的践行。通过水资源的教育帮助人们客观地对待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循合理的伦理规则。第三水科技和水管理,它是水教育的高新内容,指向水科学的践行。加强公民对先进水设施和水技术了解的教育,开通公民体验先进水科技的渠道,提高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第四水生态和水安全,它是水教育的深层内容,指向水保护的践行。水安全教育实际上是水问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使人们认清水安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树立水保护的信心,引导人们严格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实施水资源的全面保护。第五水现代化和水国际化,它是水教育的拓展内容,指向水规划的践行。水现代化的教育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同时要立足于国家和地区水资源中长期规划的制定,一些国家解决水问题的基本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高职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水环境教育,就会形成水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能力价值观。
2、满意度调研能促建政社支持系统
通过师生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研,一方面可以了解水环境污染与治理的现状,另一方面也会促使学生思考保护水环境的诸多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推进各类面源的污染防治工作,如何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并做好水环境治理的保障工作,如何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并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如果这些问题的对策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那么调研活动就能够获得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在实践中锻炼高职学生的社会能力就成为可能。
(二)满意度调研是培养社会能力的实践平台,促进途径间的交融
1、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沟通能力
与人沟通能力是指在人际交往活动中,通过谈论、演讲和书面等方式,来阐述观点、增进情感、获得和共享信息的能力。在社会调研活动中,前期小组成员间要就调研方案进行充分沟通;中期收集资料过程中无论是采用问卷法还是访谈法,都需要与人沟通;后期小组成员还要就问题对策与调研报告进行深入沟通,所以整个调研活动离不开沟通。当然,在调研中也会遇到不少问题,如不讲究提问的技巧、不考虑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不会因势利导等。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2、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与人合作能力
与人合作能力,它是指根据工作需要,共商合作目标,彼此配合,并不断改进合作方式和改善合作关系的能力。在调研活动的各个阶段, 都需要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由于受到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和父母的过分溺爱,高职学生的合作能力普遍不高。针对这一现象,可以成立若干调研小组,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考虑人员搭配和组建团队。小组成员既能独当一面,又要求彼此配合,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完成小组任务并形成优秀的调研成果。通过调研活动,学生们既能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又能提高他们自身的组织协作能力。
3、社会调研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精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利用周边有效资源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能力。社会调研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社会现象选择某个角度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对策的过程与活动。调研者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另一方面要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了解与认识。高职学生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和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以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偏低。通过社会调研,深刻领悟社会现象,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分析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问题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掌握学术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4、满意度调研促进途径间的融合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互动,能够培养大多数人的社会能力。首先,组建满意度调研小组。加入小组的成员除了能发挥专业特长,同时也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参加实践活动。将对水环境治理满意度的调查作为实践项目,在调查过程中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组织能力,促成他们好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和意志品质的磨练。第三,结合竞赛项目。将调研项目与省级以上的竞赛相结合,在竞赛的准备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水环境治理满意度调研可以实现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互动,共同承担起培养社会能力的重任。主要途径是项目化教学。调查结束后,及时整理水环境资源,制作成画册或视频,向社会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当然,要使画册或视频制作得精致,就必须有专业老师的参与和指导。传媒专业的老师可以将水环境作为摄影或摄像专题制作的教学素材,文秘专业的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专业画册或视频的文本,英语专业的师生可以帮忙将文字翻译成英文。
四、小结与讨论
高职学生低水平的社会能力已成为其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阻碍,这应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政府虽注意到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短缺给我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对高职学生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并加以巨大的投入,但是在高职学生的素质提升方面还有很多的施展空间,关键要转变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观念变化的落脚点是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目前,地方政府中的劳动部门是与高职学院联系比较多的部门,主要负责高职学生的技能鉴定。政府培养观念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直接体现为让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高职学生高素质以及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文化部门。
高职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们观念的转变,需要老师不仅关注第一课堂,而且要关注第二课堂和实践活动,这对老师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老师能通过合适的项目将几个途径加以交融,从而促进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当然,项目的完成与学生的指导光靠一个老师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团队的支撑。高职院校可以在这块做大文章,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小娟.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2]姜大源.论世界职业教育的主体脉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1)
[3]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4]王同军.重视社会能力培养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本文系2014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治水视域下的高职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研究—以水环境治理居民满意度调查为例”(项目编号:2014N070)阶段性成果〕
(钱正明,1979年生,江苏姜堰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