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解决不是孤立的,必须着眼于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及利益链。农产品的属性以生鲜为主,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和政府作为中,常常面临纠结的两难选择,这里存在着农民收入和城市居民利益的矛盾,存在着“两只手”均有局限性的矛盾。因此,农产品“卖难买贵”的怪圈、农民持续平稳增收难、农产品物价波动大等成为常困绕的问题。而通过现代科技营销模式和顺应互联网开启的商业革命,即构建农业物联网创新与运营平台解决上述问题不失为一种创新选择。
一、构建农业物联网创新与运营平台的重大意义和应用价值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未经深度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产等。它是关乎民生的重要农产品,特别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的提升,生鲜农产品在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在增加,并且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及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贯穿于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整个流动过程中,连接生产与消费,它将农产品生产、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及消费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其产品的附加值、物流成本及消费者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农业增效、物价水平等重要的民生问题。
农产品的生鲜性、时效性、多样性等自然属性及人们对供求信息的把握程度等的社会属性使政府在平抑农产品物价又必须考虑到农民增收,既要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又要保证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食品供应的安全。为此,可通过构建农产品的生鲜直销配送平台,将其纳入到政府的平价商店建设体系中。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为一体,以电子商务平台为核心,以分设在居民点及居住小区的物联网“菜箱”为终端和载体,构建农产品交易O2O新模式。这是一种通过以电商模式建设覆盖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的平价商店运营服务体系平台,成为助力政府解决“三农”问题在生鲜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有力推手和调控市场的重要抓手。由于粮食生产和安全是另一个范畴的问题,这里所提的农产品主要是和城乡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生鲜蔬菜和肉蛋及水果类食品等,也是最事关农民增收的严峻问题。而生鲜农产品对千家万户的个性化配送,是目前的电商和农产品物联网都难以解决的难题,前者模式无法适应生鲜化配送需求(诸如冷藏保鲜问题),后者又无法适应对千家万户的配送需求。因此,和构建农业物联网创新与运营平台其重大意义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如下:
一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效应。采用“电子平台+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通过契约关系,建设各类直供市民消费的名特优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将成为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它将改变传统以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的居民生鲜品购物方式,实现从订单到支付到全程冷链物流配送,在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速度的同时,减少损耗、防止污染,降低在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成本,能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最大化。还可实现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保值”、“增值”, 达到农产品绿色配送效果,增加生鲜农产品的产品竞争力。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生鲜农产品在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小生产,大流通”的问题。它不仅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机制治理的一种创新,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是切实让农民增收、市民受益。通过生鲜农产品直销配送平台(以此类O2O企业为载体)的网络营销模式,菜农在地头卖菜(通过订单和合同),不愁销路,还能卖个好价,且有稳定的收入预期保障,规避了市场风险,能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市民在网上可买到新鲜又便宜又放心的蔬菜(从菜地直接送到居民小区的电子菜箱),因严格实行了平价蔬菜,据已有经验测算蔬菜类产品一般要比市场均价便宜15%以上,禽蛋肉类比市场均价便宜5%以上,广大市民将因由此受惠,能更好地维护广大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尤其对于像广西这样的亚热带农产品生产大省,是全国“南菜北运”的主产区,也是各种地域生鲜农产品的聚散地,构建此类平台和商业模式更加凸显了重要的经贸战略引领作用。
三是生产和流通全程监测,确保食品安全。目前如在广西南宁市此类技术和企业经营模式已有较成熟的个案(但尚处于政策支持的缺失状态),生鲜农产品配送采用全程冷链,可使菜品在低温10度以下保鲜6小时,这种电子物联网菜箱还设有温度监控。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溯源系统,并请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进行全程质量和生态性能监测,为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
四是此类“平台”项目从生鲜菜品供应基地到电商平台以及解决最后“一百米”的物联网菜箱,构成了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菜篮子平价体系,保障政府平价菜工程能实现社会效应最大化。同时将成为带动和影响到整个农业生产体系的变革。
二、支持农业物联网创新与运营平台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上述平台构建的微观主体无疑是企业,这类企业不仅要承担消化和降低农产品成本的责任和承受市场波动的风险,也要承担政府惠民惠农工程的社会责任,在通过提供准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基础上要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鉴于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构建新业态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机制
构建该“平台”首先与国家改革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与国家提出的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和国务院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及工作部署相符合。有关部门应尽快总结在这一方面个案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建议以目前省会中心城市高新区内现已步入发展正轨的此类科技型企业为参照,制定支持此类新业态发展的适度倾斜扶持政策。
一是建立有政府牵头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高层次、常态化的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我国创新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完善此类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政府可先行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此类具有自主技术体系支撑,且已经有经营基础的企业进行试点,先行投入,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研发攻关。探索政府支持这类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机制。
三是从建设用地、税收等方面加强政策调节,鼓励和支持此类上、中、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和农牧渔民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及时解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行业及物流效益。
四是基于此类平台构建的社会效益,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引导和帮助此类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供应链核心企业建设信息系统,添置生鲜农产品冷链设施设备和配送车辆,完善企业直销配送体系及改造传统批发市场等。
当务之急,应将我国目前已在运行的较成熟的生鲜农产品配送平台(企业)列入各中心城市政府的平价菜工程体系的支持范围,加大对该类企业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扶持。
(二)注重培育经营主体,完善行业法规和标准
一是要重点发展培育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经济效益好的构建此类平台的企业及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建设。采用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措施扶持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主辅分离”,即将非核心业务的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和仓储等环节外包,在满足第三方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货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仓储设施的建设方面,应该加大对公共型租赁仓库的建设,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具有冷链中转和分拨功能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集中完成生鲜农产品的流程处理。
二是完善行业标准。制定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提高冷链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相关标准的建立和有效的监管,确保生鲜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制定相关法规促进该行业发展,满足生鲜运输对冷链物流的需求。同时,要严格专业认证制度,规范此类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促进农产品供应链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扶持该领域的先进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尤其应注重在已有的政府科技基金支持项目中已确定重点支持的经营主体,以发挥他们在行业的引领作用。
(三)先期选择在主要中心城市的居民小区构建信息平台和消费终端
建议把企业在市区居民小区安装物联网“菜箱”列入公益性项目和用地加以推进,减免“菜箱”建设初期的安装占地及使用租金等费用,公共财政在城市建设费用中应列单项给予扶持,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生鲜农产品配送给居民的成本,实现让市民买得省心、吃得放心,实现保价稳价、尽快实现惠及城乡居民的民生目标。
(杨亚非,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