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上)
——以孟浩然为例

2015-11-14 22:03蔡世平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田园诗孟浩然王维

蔡世平

诗·论·纵·横

山水田园诗的昨天与今天(上)

——以孟浩然为例

蔡世平

山水田园诗是中华诗词的一个大门类,是我们民族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山水田园诗是我们祖先诗性、智慧的文化创造,反映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和生命美学观,对民族精神气质、性格修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涵养、构建作用。我们今天不仅要珍视,更要研究、发展好山水田园诗。

田园诗的出现早于山水诗。《诗经》中的《七月》、《信南山》、《甫田》、《十亩之间》、《伐檀》、《硕鼠》等,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田园生活、耕作情况。《诗经》虽然也有山川草木的描绘,但主要是用于比兴,是写诗的一种辅助手段,还构不成真正意义的山水诗。山水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是在《楚辞》中出现的。日月星辰、风雷云电,山岳河流、林涛水浪,是自然的神灵也是人格化的自然。屈原的伟大,是他提升了人与自然的精神高度,同时也完成了人与自然的诗意创造。山水田园诗的成型期在魏晋南北朝,至盛唐出现山水田园诗派,惠及千秋,孟浩然功不可没。

一、孟浩然与孟浩然时代

孟浩然是我们大家熟悉的一位唐朝诗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清新可爱的诗句,海内外华人只要认识几个汉字读过几句中文书的,都能够随口而出,口齿留香。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好,与他同时代的王维山水田园诗也写得好,达到了唐朝山水田园诗的最高成就,后人就把孟浩然和王维并列,称“王孟”为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两个代表人物。

梳理孟浩然的生平身世,可以得出如下观感。

1.孟浩然不是一长寿的人,没活过六十岁

孟浩然距我们今天一千三百年了。他出生于公元689年,卒于公元740年,只活了五十二岁。与他同时代又是同乡的朋友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描述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当时的大画家王维还给他画了一幅像,后来一位心仪孟浩然但不知姓甚名谁的文士,在画像上留下题记:“观右丞笔记,穷极神妙。襄阳之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用今天的语言来描述孟浩然的形象气质,就是个子高挑,棱角分明,眉目清秀;琴书随身,风度翩翩,潇洒出尘,典型一个书生模样。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当时的大诗人王昌龄游历到襄阳。老朋友见面,自是十分高兴。然而孟浩然疹疾将愈未愈,还在悉心疗养中。这疹疾我猜测应属于过敏性皮肤病,最忌吃刺激性的东西。但孟浩然是性情中人,当尽地主之谊,哪里管得了这么多,难得与朋友相聚,痛痛快快一回。酒是尽情地喝,涧水的鲤鱼、河蚌、龟鳖是尽情地吃。不幸的是,孟浩然病情突然加重,医治无效,在涧南园去世。这应属于非正常死亡。那个时候医疗卫生知识没今天普及,医疗卫生条件也没有今天好,孟浩然的去世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要不后人还能读到他更多的好诗。

2.孟浩然是一个比较有福份的人

我在有福份前加了一个限制词,主要是说孟浩然的非正常去世,没能活过一个甲子,因为古人是很看重这个年龄的。综合考察孟浩然的一生,还是相当不错的。一是他家庭优裕,衣食无忧,从来没过过苦日子,还有家资供他读书游历,领略名山胜水。二是他生前就名满天下。唐朝排前三位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都情不能已,写诗记录与他的交往,赞颂他的人品诗才。李白那首《送孟浩然之广陵》,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又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其倾慕程度,达到了“高山仰止”的程度。杜甫的《遣兴》写道:“吾忴孟浩然,短褐即长夜。……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诧。”王维听到老朋友去世的消息,悲伤不已,含泪写下《哭孟浩然》:“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洲。”老友不在人世,江山失去了蔡洲,突然间空了一块,是天塌下来一般的感觉,这是何等的悲绝。无论在世还是不在世,我看世上没有几个人能像孟浩然那样享受这样的殊荣。三是“孟浩然”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经典符号,民族的一块文学“心碑”,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将千年复千年地矗立流传。四是他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一生享受了盛唐,成为盛唐士人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几乎找不出多少污点。他没有像杜甫那样历经许多苦难,以致饿死在漂泊湖湘的船上;也没有像王维那样,安史之乱时,还当了一回俘虏,吃拉痢药,装哑不能言,经历了身体的摧残和灵魂的煎熬。王维被安禄山胁迫到洛阳,受了伪朝廷的官职。长安、洛阳收复后,王维的弟弟王缙因平乱有功,请求削官为王维赎罪,这才保住了官职。对比颜真卿,领兵杀敌,留下《祭侄文稿》这幅千古书帖,王维在封建人格上多少有些污点。当然我们不必苛求古人尽善尽美。五是他虽然没有当过像样的官,但他与当时的皇帝、宰相、大臣、名士都有频繁的交往。所以我说孟浩然这一生还是值得的。

3.孟浩然的家乡山明水秀,人文景观荟萃

唐朝的襄州是孟浩然的家乡,也就是今天湖北的襄阳。我们从新、旧《唐书》、《唐诗论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等相关文献了解到,当时襄阳南城外的七里岘山附近有一个叫“江村”的村庄,孟浩然家一处祖传的园庐就坐落在这个村子里。园庐背面是涧水,人称“北涧”,园庐在“南涧”,因此又叫“涧南园”。涧南园过去有冶城,所以又称“冶城南园”。我猜想这冶城,总和铁与火有关,可能是汉朝时制造冷兵器或者是铁匠铺子较集中的地方。那时战乱频仍,需要打制长予、大刀等兵器,当然也要打制锄头、镰刀等农具什么的,我没有考证,想当然耳。

弊庐在郭外,素产惟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孟浩然的这首《涧南即事贻皎上人》的诗,以不无得意的轻松笔墨,描绘了涧南园的环境:在襄阳城郊,有很大的田园,供自家耕种;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绿茵茵的空旷野地;可以悠闲地在北涧钓鱼,时不时还会听到打柴樵夫的山歌和村汉渔娘的野调,高兴时自己也跟着哼上几嗓子。这样的好地方,真可以称得上是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岘山江岸曲,郢水郭门前。

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

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

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

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

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

孟浩然在《岘山送萧员外之荆州》诗中,以鸟瞰江村的视角,深情地叙写了家乡的人文景观。西晋羊祜的碑和祠就建在岘山上。据说人们感念羊祜的功德,见碑无不落泪,这碑又叫“堕泪碑”。南园附近还有望楚山和万山。万山又叫汉皋山,山下有解佩潭,相传郑交甫在这里遇到两个仙女,并接受了仙女相赠的和田玉佩饰。不远处还有万山潭,晋朝大将杜预敲山凿石,刻南征碑和记功碑两块,一块立在岘山上,一块沉在潭水中。所以万山潭又称“沉碑潭”。城南八里,还有后汉习郁开凿的习家池。晋朝的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常来习家池游乐、饮酒,弹唱高歌,放浪形骸,与高阳酒徒无异,故习家池又称“高阳池”。

城东南三十里,隔着汉江还有一座鹿门山。东汉时的高士庞德公在岘山躬耕。庞德公和诸葛亮、司马徽常来往,后来他与妻子隐居鹿门山,采药为生。孟浩然在鹿门山也有别业,常去那里住上一阵子,与好朋友王迥松林影里,溪水湾头,谈天说地,诗酒欢愉。所以孟浩然又说自己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就生养在这片土地上,他当然是十分地热爱自己的家乡。襄阳的明山秀水更是涵养了孟浩然的浩然之气,也养育了孟浩然的浩然之诗。孟浩然留下了许多自己与襄阳山水的优美诗篇。“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初春汉中漾舟》);“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登望楚山最高顶》);“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题鹿门山》),这些诗篇是今天襄阳的一笔文化财富,也成就了襄阳今天最宜居的山水人文城市称号。

4.孟浩然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世重儒风

现在缺乏充足的资料考证孟浩然的家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我们从孟浩然诗里透出的消息,约略知道孟浩然家里弟兄好几个,田产很多,家资丰厚,衣食无忧,是一个耕读家庭。孟浩然从小受到儒家文化影响。他在《书怀贻京邑同好》诗中说:“唯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四十岁之前的孟浩然,就徜徉在家乡的明山秀水里,培养鸿鹄之志,与兄弟们一起读书习文,为应举入仕做准备,渴望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5.孟浩然积极进取,但却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

开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去长安应试。天不佑人,第二年早春考试却落第了。但孟浩然并没有心灰意冷,仍然留在长安,寻找与等待新的机会。可是新机会始终没有注意他,甚至连看他一眼都没有。他又打算通过向朝廷献赋的方式,以求一第。我们知道唐垂拱二年(686),朝庭设置了四铜匦制度,其中之一叫“延恩匦”,凡是献赋求官的人可以投书于此匦中。玄宗时还保留了这个制度。杜甫就曾经在科举落第后,献过三大礼赋。孟浩然也想走这条路,但却又一次失败了。无奈之下,孟浩然黯然神伤,离别长安,踏上归途,只得又回到家乡涧南园。

6.孟浩然是一个心高气盛,比较自负的人

孟浩然到长安应试的第二年,冬去春来,考试临近,他写了一首《长安早春》的诗:“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他才高自负,信誓旦旦,以为自己考试没问题,可以一举及第,在柳条初黄的时候,就能够春风得意,快马加鞭,回家乡报喜了。这说明孟浩然入世不深,还有几分书生气,也比较自负,且胸无城府。这也符合孟浩然的楚人性格。这样的人在官场上自然不会顺畅的。我甚至猜想以孟浩然的文才,“文试”成绩好是不成问题的,可能“面试”没通过。考官瞧孟浩然那傲慢劲儿,妒意刹那间心头闪过,瘦眼斜开,曲笔一歪,故意给了个低分。

7.孟浩然可能是一个不适合做官的人

这从两件事上可以看出来。一件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当了两年宰相的诗人张九龄,在李林甫的谗言排挤下被罢去相位。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张九龄被谪贬荆州长史。孟浩然是张九龄的好朋友,好到什么程度,唐人王士源说是“不拘形迹”,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像我们这样的好朋友还讲究什么呀,穿衣吃饭说话,只管放松随便就行。张九龄一到荆州,自然想到孟浩然,并安排他在自己的幕府中,说不定给了个办公室主任或政策研究室主任的头衔。这时候,孟浩然事功心切是有的,飘飘然也许是有的。冬天,孟浩然和裴迪等幕友陪张九龄下基层巡视。他们从荆州出发,到了纪南城、当阳、松滋等地。第二年立春后不久,孟浩然只做了九个月的幕僚,就辞去幕职,静悄悄、急匆匆归家了。什么原因这么快回家,张九龄没诗记载,孟浩然没诗记载,史书上也没有记载。这就给我留下了合理想象的空间。我想张九龄的这巡视到底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公务,是要知晓民意,解决老百姓柴米油盐和地方修桥补路等诸多公共事务的。孟浩然可能书生气重,没摆正自己位置,不适应官场游戏规则,与张九龄意见相左,多有不合,是完全可能的。要不,怎会这么短时间就离开了张的幕府?生活中与人相处,有时候做朋友是一回事,在一块工作共事又是一回事。做朋友关系好处理,一块工作共事就不一定关系搞得好,看来古今皆然。

第二件是《新唐书》记载孟浩然的一则传闻,这故事流传很广:“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是这样的:一天,王维私邀孟浩然到他朝廷办公的地方谈诗,不一会太监告之玄宗皇帝要来了。孟浩然一时紧张,王维就要他躲到床底下去。孟浩然可能不小心弄出了声响。玄宗皇帝总感觉屋子里有什么不对劲,王维只得实话实说。玄宗欣喜地说,我早就听说过孟浩然这个人,只是没有见过,为何害怕藏起来呢,快叫孟浩然出来。孟浩然出来接受皇帝的恩宠。玄宗问孟浩然近来作了什么诗,孟浩然就吟诵了近作《岁晚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当念到“不才明主弃”之句时,玄宗不高兴了,说:“你不求仕,而朕未尝离弃你,为何诬蔑我?”玄宗就让孟浩然回了老家。

这个故事有点像今天流行的八卦,值得怀疑,但却透出两点信息。颔联两句的“不才”、“多病”四字,尤可注意。我理解“不才”、“多病”,并非孟浩然说自己没有才能,身体不好。以孟浩然的才高自负,“昼夜恒自强,词翰颇亦工”(《书怀贻京邑同好》),绝不可能认为自己“不才”,而是正话反说,是牢骚语。也有可能说自己哪有官场阿谀奉承、言不由衷、虚以应对之“才能”啊!“多病”似也语带双关,意含讥讽。孟浩然身体不够强健,可能是事实,读书人嘛!但并非差到得了什么肝病、痨病、传染病之可怕,而致“故人疏”远,唯恐避之不及。这里“多病”,多少也透出了他恃才傲物,孤芳自赏,没有几个他瞧得上的不合群的性格特征。孟浩然在《留别王维》的诗里说“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知音难遇,“索寞”得干脆把家里的门都关起来,不见外人(俗人),眼不见心不烦。从这些诗句里可知孟浩然的清高。像孟浩然这样性格的人自是不适合官场的,但也正显出孟浩然的铮铮傲骨。

8.孟浩然是一个游历了不少地方的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书、游历,增长见闻,阔开胸次,涵养性情,是古之士人成大事业者的身份标志,也是士人的行为方式与精神追求。孟浩然虽然没有像李白那样漫游天下,但也游历了不少地方。遍游襄阳、荆州就近的地方自不必说。他到过长安、洛阳,到过江西、湖南、广西,漫游了吴山越水。如果没有这些游历,孟浩然作为山水诗人也立不住。

9.孟浩然是一个广交朋友、重情重义的性情中人

孟浩然与乡亲们很亲热。乡亲们常邀他到家中作客,闲话蚕桑,杀鸡捕鱼,热情款待。鹿门山的王迥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孟浩然在《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的诗中,记述离别王迥时的感人画面:久久地南望鹿门山,恍然若失,不忍离去。“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乡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真切如此的友情,闻之落泪。今天读来真如世外天音,人间绝响。

(转下期)

猜你喜欢
田园诗孟浩然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田园诗
春晓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春晓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