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飘鸿心墨香
——读吴荣富先生《心墨集》与《飘鸿集》

2015-11-14 22:03罗辉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5期

罗辉

万里飘鸿心墨香

——读吴荣富先生《心墨集》与《飘鸿集》

罗辉

吴荣富先生系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华语中心主任,2010年3月我们有幸第一次相识。2012年6月,笔者率湖北省诗词代表团访问台湾,我们又在成功大学第二次握手。从此,我们就成为隔海相亲的诗友了。去台湾访问后,得知吴荣富先生早已享誉宝岛诗坛,他曾多次在台湾相关的传统诗词大赛中荣获各种奖项。2013年,以追梦诗词中国、促进中华诗词从复苏走向复兴为目标的首届聂绀弩诗词奖揭晓,吴荣富先生凭藉其扎实的诗词创作功力,又荣膺首届聂绀弩诗词创作奖,进而让我有机会比较系统地拜读了他的两本诗集——《心墨集》和《飘鸿集》。读完这两本诗集,古代诗评家的一些名言,如“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等不时在自己的头脑中回响。正是由于有这些感发,所以也就将一些初步体会写出来与诗友们分享。

一、心花旋共笔花开

“心花旋共笔花开”是吴荣富先生《孔庙雅集——成大兰亭诗社》中的诗句。该首绝句为:“榜题首学冠全台,此日诸生连袂来。化雨真如春雨落,心花旋共笔花开。”春风化雨,妙笔生花可以说是吴荣富先生诗意人生的真实写照。

吴荣富先生家境贫寒,苦读出身,曾经六度辍学当童工。有幸复学后,在身具慧眼的老师关心下,其诗意天资逐步显现,并不断得到发展。吴荣富先生《心墨集》中的第一首诗《上学逢雨》便是他就读崑山补校时的诗作:“滂沱夜雨湿衣颜,浩志未舒忍路艰。待看渠成盈学海,波澜万顷壮河山。”该诗后注中写道:“是夜不知因台风宣布停课,风雨中涉水独来,怅然而归,因以抒怀。”今天,时光已经流过四十六年,再回首读这首诗,仍然为此景此情所感动。试想“滂沱夜雨湿衣颜”:台风来袭,夜雨滂沱,伸手不见五指,但面对难得的学习机遇,在不知因台风而停课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天气,独自栉风沐雨连夜上学去,但“湿”的只是“衣颜”,而不是“容颜”,更不是“心田”,进而为“浩志未舒忍路艰”做好铺垫。最后,“待看渠成盈学海,波澜万顷壮河山”这两句,代表着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吴荣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吴荣富先生一路的学海诗情,似乎从此就开始了。正是由于吴荣富先生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让他从一名寒门弟子,以坚持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学业,终于“渠成盈学海”,成长为一名文学博士,还肩负着著名大学——成功大学华语中心主任的重任。让我们从《心墨集》与《飘鸿集》中选几首他不同阶段的诗作吧!

《溪头毕旅——题南一中补校同学录》:“云岚高处驻长春,万树千山隔俗尘。古木空心藏岁月,明池得意隐龙鳞。临风弄笛诗情逸,对影翫流笑语亲。回首可堪劳燕去,骊歌一曲恸离人。”

《书怀》:“书为峻岭笔为锄,欲学愚公辟壮途。安得奇文能会友,风云叱起卧龙庐。”

《成大八景(一)——成大牌坊》:“日出东天耀大门,楼坊云际道为尊。致知万法归穷理,学海扬波纵巨鲲。”

《参访哈佛大学》:“黄金真可铸神仙,大道原来是妄传。文学何如商学好?工科尤比理科妍!捐资百亿骄能士,贷款千元苦后贤。领导世风洵有法,当今难活李青莲。”

细品吴荣富先生的诗作,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他才华横溢,而且还可以明显地体会到文人诗家的诗风词味。文人诗人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在诗学理论的指导下,自觉地运用积极的诗学心理去引领积极的形象思维,进而通过积极的形象思维去使用积极的修辞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写道:“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作为青年学子的吴荣富,其天赋诗资,一开始就注意自觉地运用形象思维,感物言志。也就是说既让主体“随物宛转”,即主体的情感融入自然对象;更让客体“与心徘徊”,即用心去驾驭自然对象,抒发自身的情感。正如陈满铭先生在《序》中所言,吴荣富先生的诗“意随象生,象随意尽”。

吴荣富先生从“心花”到“笔花”的创作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积极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意象,进而由“意象系统”来构筑意境的过程。就拿《溪头毕旅》这首诗来说,既对流逝的同窗岁月依依不舍,又对未来的时光充满憧憬。首联两句“云岚高处驻长春,万树千山隔俗尘”,可以说是用“描述性意象”作“起”,一开始就将自身的情思与现实的物象结合起来。书山清静,不染世尘,树木茂盛,春光长驻。相聚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当然是一种机缘,是一种幸运,是一种记忆。颔联两句“古木空心藏岁月,明池得意隐龙鳞”,可以说是用“明喻性意象”作“承”,将诗人抽象的情思具体化。既借用“古木空心”来储存难以忘怀的美好岁月,进一步表达难舍难分之情;又借用“明池得意”来孕育踌躇满志的“龙鳞”情怀,进一步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颈联两句“临风弄笛诗情逸,对影翫流笑语亲”,可以说是用“拟喻性意象”作“转”,进一步将诗人心中的抱负具体化、形象化。“临风弄笛”与“对影翫流”,是诗人豁达人生的写照;而“诗情逸”与“笑语亲”,则是诗人与同学之间情深谊长的表达。尾联两句“回首可堪劳燕去,骊歌一曲恸离人”,可以说是再一次用“描述性意象”作“结”,并结合“劳燕”与“骊歌”等典故的运用,进一步将毕业惜别推向高潮。然而,诗中的“意象系统”表明,这种“恸离人”的惜别,不是伤离愁别,而是一群风华正茂“龙鳞”的新出征。

当然,文人诗人创造意象的娴熟力来源于自身学识、经历与襟怀。正如陈满铭先生在《序》中所言:“吴君荣富,具敏锐之思维力,集才艺于一身,俯仰天地,倘佯艺苑,既擅歌诗,又长于书画。”又如施懿琳教授在《序》中所言:“吴荣富老师是我成大的同事,也是我极为敬重的诗人兼学者。吴老师学习之路较一般人曲折,却也因此淬炼出他过人的艺文才能与坚韧的意志。”与此同时,从吴荣富先生的诗意人生,我们还可以从中深刻感受到“诗言志”的独特作用。传统诗词不只是老年人的“专利”,更应成为青少年所喜欢的创作体裁。《心墨集》与《飘鸿集》表明,吴荣富先生“一路行吟在当下”,总是立足于新的人生阶段,始终用一颗不老的诗心去追逐潘江陆海的万顷波澜。

二、妙画长悬魂梦间

吴荣富先生读小学期间,曾经历了因家贫而辍学的不幸。然而,贫寒的家境却奠定了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解之缘。辍学后的少年吴荣富,幸而有机会到私塾跟随那些老先生学习传统诗文和书画,进而让他在“诗、书、画”三个方面都卓然有成,成大师生有口皆碑,堪称吴氏“三绝”。唐代的王维、宋代的苏轼就是既精诗又工画的代表人物,延续到清代的郑板桥,以迄现当代的齐白石、徐悲鸿、吴作人等,都是集诗书画于一身的大家。然而,环顾当今,在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大家庭中,能集诗书画于一身的传统型文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而吴荣富先生却能跻身其中,实在是可喜可贺,可敬可仰。

让我们从吴荣富先生的诗《写意》谈起吧!诗云:“临池欲写笔犹艰,妙画长悬魂梦间。风骨几枝留翠竹,雨情一片漫青山。慵寻丘壑知无福,耽读诗书未克顽。触眼奇峰云正好,心随万垒去闲闲。”该诗通过若干意象所创造的意境,让我们可以从吴荣富先生诸多以修竹为对象、诗画交融的题画诗中,从别样视角观照吴荣富先生的道德情操与人生道路。这也可以从吴荣富先生的一首《题画》诗中得到答案。这首绝句云:“山行我爱竹猗猗,傲气能消俗可医。省识虚心尤重节,不知君子属阿谁?”(此画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教授收藏)正因为吴荣富先生“魂梦长悬”于竹画之间,所以“吴氏三绝”集中体现为属“阿竹”了。

钱钟书先生说过:“诗和画既然同是艺术,应该有共同性;而它们并非同一门艺术,又应该各具特性。它们的性能和领域的异同,是美学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一般而言,诗长于想象的驰骋,画中有诗当然可以借诗的阐发,让画家在挥毫之余,尽未尽之兴,言未言之意,进而拓展画的境界。正如宋代画家杨公远诗集《野趣有声画》序中所言:“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往往是诗人画家的不懈追求。将诗与画一同欣赏,既可以从诗中感悟画外之画,又可以从画中感悟诗外之诗,诗画并陈,相得益彰。这里,让我们细细品尝吴荣富先生的四首题竹诗,上述诗画观点似可得到印证。其一为《题风竹图》:“君子情何托,因风醉七贤。若非生有节,岂得翠连天。”其二为《题雪竹图》:“守拙芸窗下,虚怀师紫篁。莫轻留白处,熠熠自生光。”其三为《题凤竹图》:“栖凤原无意,凌云势必然。文同胸自有,成竹在吟前。”其四为《题红竹图》:“胸中有竹随风起,落笔随缘自染朱。颜色何曾存善恶,唯怜人世好分殊。”吴荣富先生关于“君子情何托”之问,似乎用自己的诗画作了回答。正如明代杨基《倪云林画竹》诗云:“写竹是传神,何曾要逼真。惟君知此意,与可定前身。”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把竹和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把竹和松、梅同列为“岁寒三友”,可见竹在炎黄子孙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特别是对那些经历了生活坎坷的人来说,修竹在心中的“成象”,就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了。笔者未曾问及吴荣富先生,当初是谁为他取了这么个期许“荣华富贵”的名字,但少年吴荣富的生活经历,似乎让他无所谓荣华富贵,而更景仰修竹暖不争华,寒不改色,四季常青的灵与秀;落地生根,外柔内刚,虚怀若谷的情与义,挺拔向上,高风亮节,壮志凌云的神与韵。修竹的这些特性,不但体现在吴荣富先生的诗画里,而且也体现在他的知行中。事实上,修竹的劲节代表着人生的气节,是千百年来中华文人雅士的心理追求。吴荣富先生题竹诗画中的情感,不正是与古代诗人“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南朝·刘孝先《咏竹》)、“白花摇凤影,青节动龙文”(唐·李峤《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唐·刘禹锡《庭竹》)、“不同桃与李,潇洒伴书生”(唐·杜荀鹤《新栽竹》)、“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即我师”(唐·白居易《池上竹下作》)、“缥节已储霜,黄苞犹掩翠”(宋·韩愈《新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宋·徐庭筠《咏竹》)、“正直崇高节,岁寒同我心”(元·王冕《竹图》)等意境共鸣吗?

吴荣富先生的两位学生喜结连理,他特画《双秀图》相赠,并题写诗作:“秀竹相扶翠,玲珑意兴多。枝高风自劲,因势得婆娑。”显然,作为师者,吴荣富先生对两位情侣学生的良好祝愿已全部融入画中诗里了。然而,发挥欣赏传统诗词也可以是一种再创造的特点,笔者认为,这首诗还可作为吴荣富先生对文学事业追求的诗意描述。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文中写道:“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作为特别崇尚修竹精气神的吴荣富先生,“秀竹”形象也就是他所追求事业的象征,并早已融入其生活乃至生命,成为他朝夕相随的伴侣。也正是由于事业上“秀竹相扶翠”的召唤,才让吴荣富先生的文学之旅“玲珑意兴多”。与此同时,事业上的不断成功,又反过来迎来“枝高风自劲”,进而又能够“因势得婆娑”,促进吴荣富先生再接再厉,向着新的目标不懈前行,这也是诗和画艺术美的强大魅力。

首先考虑气泵问题,检查气泵声音是否平稳,工作是否正常,运转时间是否已经达到使用年限,然后检查气路密封是否良好,确保连接可靠并没有漏气情况,排除气泵和密封问题后应检查恒流孔内是否进入脏污,如恒流孔进入脏污,则应用温水冲洗,必要时直接更换恒流管。

三、长江滚滚到窗前

由于著名学者苏雪林教授曾先后在大陆的武汉大学和台湾的成功大学长期任教,如此难得的机缘让这两所名校结成了姊妹学校,进而也让吴荣富先生有机会访问包括武汉在内的大陆很多城市,并留下了不少诗篇。例如,吴荣富先生《送苏雪林太老师灵骨归安徽岭下至太平湖》:“轻舟漫泛一湖烟,远送诗魂归岭边。不托飞腾不托史,迎贤父老满村前。”又如,吴荣富先生《至武汉大学途中》:“云如沧海望无边,一半波涛一半天。乍入天河寻武汉,长江滚滚到窗前。”这些绝句都琅琅上口,它与吴荣富先生的其他来访大陆诗作一道,包含着他——一位来自海峡对岸文人诗人的特别情思。正因为有像苏雪林老师这样的文化大师的不懈努力,才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两岸生根开花,薪火相传,经久弥新。无论是送先师的灵骨回归故里,还是作为学子参访大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基因永远是两岸炎黄子孙永不泯灭的文化根脉。长江与黄河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明的发祥地,作为文人诗人吴荣富飞临武汉天河机场,俯瞰长江,随口喷发出“乍入天河寻武汉,长江滚滚到窗前”诗句,可以想象出此时的情景。这也许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文人诗人吴荣富心中所激起的一朵烂漫浪花。

再拿吴荣富先生登临江城武汉名胜黄鹤楼后的诗作《偕昌明院长益源主任同登黄鹤楼》来说吧!这首七律写道:“连袂同登第一楼,楚天云阔望悠悠。渔矶已杳仙人鹤,古渡犹思越使舟。底事龟蛇今尚斗?堪怜蛮触世多侔。江波滚滚催前浪,大海无辞纳细流。”当时,我以《次韵吴荣富先生〈登黄鹤楼〉》相赠:“龟蛇相望恋名楼,极目烟波岁月悠。北斗千秋照行客,东风万里送归舟。白云黄鹤三阳暖,翠柳青松一色侔。两岸枝头闹春意,情牵天地大江流。”后来,吴荣富先生又叠韵回赠:“檐飞云际叹高楼,崔颢吟来韵独悠。醉后难题鹦鹉赋,波边欲泛木兰舟。愁抛绝学文光尽,幸有同心气象侔。道义双肩宜有继,滔滔重汇百川流。”细细品味,我们各自都将自己的“心意”与“物象”注入诗中,成为相互之间心照不宣的诗意对话。这大概也是因为我们都有“道义双肩”与“重汇百川”的愿望,都热衷于成为楚辞骚客的追捧者、当一名中华诗词文化传人的缘故吧!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是两岸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诗祖”。他的著名诗篇《离骚》,是中华诗史继《诗经》后的又一座丰碑。

吴荣富先生《屈原——读史咏怀》写道:“坚贞谁似此书生,憔悴独怜泽畔行。哀郢有知云梦黯,问天无语汨罗清。蒲觞虎艾犹规楚,鼓角龙舟未灭嬴。芳草空思霜畹晚,千秋君子若为情。”从吴荣富先生的这首咏怀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基因,永远是海峡两岸炎黄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让我们再品味几首吴荣富先生访问大陆时创作的诗作吧!其一为《舟行望神女峰》:“舟绕巫山江水流,襄王一梦恨悠悠。晴峰神女分明见,一了千秋云雨愁。”其二为《游黄山》:“黄山未到问如何?始信峰前不信多。怪石怪松浮地脉,奇岩奇壑逼天河。沧桑昔日曾为水,云海而今复见波。残局犹横柯久朽,莫疑此处是仙窝。”其三为《重游石林》:“怪底峰岩欲出云,迷途人蚁乱纷纷。剑池水冷晴犹泌,钟石声轻韵可闻。性异竹林高士少,音传彝乐族群分。临崖巨象驮轻重,何日来参贝叶文。”其四为《绩溪访胡适先生故里》:“绩溪溪水望重重,故里云开索旧踪。一代宗师论已定,蚍蜉摇撼只鸣蛩。”这些诗作不但格律工整,而且我们透过其中的“意象丛”,可以感受到吴荣富先生对中华文化和祖山宗水的诗意描述,“滚滚长江”又何止是“到窗前”呢?这里,笔者也想润笔长江,赋得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读吴荣富先生诗集

《心墨集》与《飘鸿集》

挥毫泼墨裁诗画,修竹如贤贮锦囊。

身倚高风生亮节,影摇明月映寒墙。

四时流韵声情茂,万里飘鸿心墨香。

但愿并肩追屈子,提壶重祭楚云乡。

(作者系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湖北省荆门聂绀弩诗词研究基金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