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根红
新世纪后,散文诗的发展、创作和理论更加走向自觉和多元。邹岳汉先生曾这样归纳散文诗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经过60年几代人的努力,散文诗体式变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写作题材由即景式的‘小感触’扩展至对社会生活以至精神领域全方位的反映;作品结构由比较单一转为多层、繁复;主题由单纯强调宣传教化提升至服从诗人内心的召唤、人文的关怀和诗美学自身的要求;语言由常规的明白晓畅过渡到掺入暗示、喻意、多义、重构等个性化处理;审美情趣由传统的侧重‘意境美’‘哲理美’转向现代的侧重纷呈迭出的意象之美;对散文诗本质的认知由部分人倡导的‘散文诗是既不属于诗也不属于散文的独立文体’的模糊观念,逐步地自觉地回归到‘散文诗乃诗之一体’。”新世纪散文诗呈现出各种特征,借鉴着各种文学创作理论,其中有几个特征比较重要。
其一,现实主义的回归和批判意识的凸显。新世纪散文诗创作逐渐突破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散文诗的个人内心抒情的书写范式,比较注重现实生活,有着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体现了深沉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意识。正如彭燕郊所说,近年的散文诗,摆脱了自居于“小玩意儿”和流连于“风花雪月”的老套,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大气和厚重。现实关怀也成为散文诗人共同的呼唤。散文诗人不再仅仅满足于自我的内心表达和情绪宣泄,他们希望用散文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干预社会现实生活,重塑散文诗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感。这无疑显示了一种积极的现实关怀与文学共识,是对当下文学境遇的一种真切的体认,也是一种由诗歌界内部产生的良性反响。正是这个意义上,耿林莽认为散文诗“可以展现大宇宙,表现大悲痛,大思想。”新世纪散文诗人对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进行的书写,突破了简单层面的还原,而是有着浓厚的批判意识。当然,新世纪散文诗的现实关怀,更多地表现在对都市现代性的批判和物欲横流社会中精神丧失的批判。如李松璋、陈计会、耿林莽、周庆荣、韩嘉川、喻子涵、莫独、梅卓、堆雪等散文诗人的作品。
其二,思想的深度思索。思想性是新世纪散文诗不断追寻的创作目标。这一时期散文诗人注重从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感知世界、思考世界。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的散文诗更加注重对历史、民族、文化的深度思考。如爱斐儿的《废墟上的抒情》、黄恩鹏的《过故人庄》、洪烛的“西域”系列等,都交杂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深沉叩问。另一方面,新世纪散文诗对生命、死亡、孤独、灵魂、存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周庆荣的《我们》、《有理想的人》,李松璋的《水晶或尘埃》,栾承舟的《结合部》,徐俊国的《故乡辞》、《自然碑》等,已把目光投向对“人”、“理想” 的思考,对“生存情怀以及思想进行自然状态的守望”。尤其是“我们散文诗群”所提出的“意义化写作”, 把重点聚焦于“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与当下的生存意义、 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明确诗歌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提升散文诗的境界和写作者的情怀,成为散文诗创作的内在要求, 既是对新世纪某些散文诗创作诗歌动向的一个小结,也是未来散文诗努力的一个新的开始。
其三,再次掀起了乡村热的创作潮流,散文诗写作的家园意识不断增强。乡土题材一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乡土创作热情超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新世纪散文诗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涌现了一批散文诗作品。 如陈志泽的《守望·走不出故乡》和《守望乡土》、任剑锋的《眺望家园》、谢克强的《远山近水》、陈爱民的《聆听水声》、刘向民的《乡村时代》、莫独的《村里村外》、 韩宗夫的《稻草人的村庄》等。一大批创作乡土散文诗的诗人涌现,如肖建新、张道发、李皓、马亭华、周大强、张抱岩、洪放、曼畅、空间、司舜、耿翔、陈衍强、陈亮、洪州、徐后先、海叶、白红雪、海夕子、周本贵、姜黎明、李茂鸣、姜桦、龚立华、黎梦龙、山珍等。除了坚守乡土、乡土牧歌式的散文诗外,这一时期更为重要的一个倾向是乡村写作的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城乡差异视野下的写作,如李邵平、陈德根、马东旭、潘永翔、蒋伟文等。
其四,悉心表达自己“诗意的栖居”,倾力描绘灵魂的诗意漫游。新世纪以来,散文诗人更加注重对自我生存空间的诗意表达,努力建构散文诗的诗学地理,如叶梓的甘肃胡杨林、堆雪的西北、宋长玥的青海、亚楠的“新疆远行”、箫风的“江南节气”、耿翔的“长安之书”、陈劲松的“青海高原”、王小忠的“甘南草原”、洪烛的“身体里的西域”、徐俊国的“鹅塘村”等;同时,还有一些散文诗人在历史人文、 精神高度、表达手段等方面坚守着散文诗的艺术探索,如陈计会、黄恩鹏、李茂鸣、丹菲,宋晓杰、语伞、爱斐儿、陈茂慧、李轻松、李见心、李明月、郑小琼、雪漪、 喻子涵、谭延桐、庞白、崔国发、陈旭明、莫独、十品、周庆荣、灵焚、冯明德等。 总体来说,这些散文诗人或立足于生活的大地和区域,或深耕于散文诗的艺术追求,或针对某一类题材进行持续书写,从而形成了独树一格的诗学风格。
1. 邹岳汉:《从寂寞到繁荣:中国散文诗60年的辉煌历程》,《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散文诗精选》引言,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2. 王山:《“纪念中国散文诗 90 周年颁奖会暨《中国散文诗 90 年(1918—2007)》研讨会”在京举行》,《文艺报》,2007年11月13日
3. 灵焚、潇潇主编:《大诗歌》,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版,第179页
4. 灵焚:《因为诗歌,我们多了一种热爱世界的理由》,见灵焚:《女神》,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版,第1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