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印象

2015-11-14 18:55张朝霞
湛江文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记者站雷州豆腐块

张朝霞

拿到陈通的散文诗歌集《纵览云飞》,只觉得捧在手中,沉甸甸的,很厚重。

感觉陈通是用了心来做这本书的,应该还包括前期出版的我尚没看到的通讯特写集《春天舞步》。一本洋洋洒洒三十多四十万字的个人专集,浓缩了作者三十年的创作精华,洒播恣肆才情,饱含殷殷深情。作者又是极严谨细致的,细到每一篇章,每一小节,求臻完美。如书中扉页他的油画肖像,西装革履,深沉睿智。

陈通的集子,已有大家名家给予到位点评,此乃不是我等平庸之辈所能评论的。透过厚厚的书,一些遥远而不陌生的片断迎面而来。

只碰过几次面,很零碎的记忆。

已是晚报副总编的陈通,直呼其名,似乎很不礼貌。但我还是在这里这么称呼他,倒省去很多繁文缛节。

认识陈通,是在师专读书时。当时校园的活动不算太活跃,但印象中不止一次看到校园宣传栏张贴着“热烈欢迎陈通记者到我校授课”之类的告示,不同的系、不同的社团轮番主办。我相信,我们很多人不是冲着新闻记者陈通去的,而是冲着诗人陈通去的。那时候,我也已经读过陈通不少的诗篇,《穿黑裙的少女》读得唇齿生香。大家奔走相告,早早去占座位。我也去听了,高兴地得知,大名鼎鼎的湛江日报社记者陈通,原来也是雷州人。

能够让自己的文字变成报刊上的铅字,那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这种想法,我们中文系的更强烈些。因为读中学时,老师偶尔会拿我的作文在班上宣读,我因此沾沾自喜,自认还有点文学基础,就不知天高地厚写了一首诗,投寄到报社。这是我写的第一首诗,连我自己都不能确认算不算诗。没想到没多久就收到刊登有这首诗歌的《湛江日报》,作了一点小修改,还另附了几句鼓励好好写作的话,落款“陈通”。

首次发表文章,而且是在地级市的日报,那种欣喜若狂,只有自己体味得到。编辑都是为作者做嫁衣裳的,编辑一句鼓励的话,对写作者是有很大激励的。后来在校期间,还陆续发表了几篇“豆腐块”。有了这些“豆腐块”,在中文系的文学社、校宣传部的记者站,干得热火朝天,底气十足。

至今我还记得,第一次接触到“涟漪”这个词,就是从陈通口中听到的。在评点我的一篇短文时,他提到了用词遣句的重要,举例说,要是写一池湖水,不能写得那么死,可以用上像“涟漪”这样的词,让水面活起来。我觉得这个词好新鲜。

参加工作后,进了机关,陷入琐碎之事,慵懒中无心经营文字,也一直没有和陈通联系过。只是有一次,到湛江办事时,偶遇抽调到一个临时办事机构的陈通,约好中午几个人一块吃饭。那时候陈通刚新婚,满脸红光(现在也是满脸红光,看上去很年轻),急急地叫我们乘坐的面包车停在一个学校前,他的新婚的年轻妻子骑着自行车出来后,他叫妻子坐上车,然后他骑着他妻子的自行车跟上。一个细心周到的陈通。

有好几年,陈通担任湛江日报社驻雷州记者站站长,偶有碰见,听到他的高谈阔论,和不是高谈阔论的语言。一次,几个人正在座谈,他突然停下来,在旁边低声接了个电话后,脸上立马绽放了笑容:“这个老婆,买个台灯也要打电话过来问,当成是什么大事呢。”有自豪,有满足,还有甜蜜的牵挂。一个性情中人的陈通。

在另一个记得不太清的场合,我听陈通说过:“我一年干一两件事,把这一两件事干好了,就行了!”他说得很淡,思绪却像飞得很远,脸上有坚定的表情。真正干好一件事,耗费人的时间、精力,考验人的韧性、坚持。一个农家出身背负着祖辈父辈殷切期望的人,肩负着单位和家的重任。一个有责任感的陈通。

我至今没有陈通的联系电话,也不想刻意去打听他的电话。

感激一个人,是不必时时挂在口中的。有如一瓶陈年好酒,静静地贮于角落,多年后打开,经过经年沉淀的香气扑鼻而来,愈加醇厚芬芳。

猜你喜欢
记者站雷州豆腐块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小偷是谁
中学时代杂志社 山东省实验中学校园记者站
自知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叠被子
梦中题词
“豆腐块”成长记
乡音心中留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