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词

2015-11-14 14:14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格非当代文学视野

《当代作家评论》2014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词

陈晓明:《曲折与激变的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载2014年第1期)

陈晓明先生以整体性视野,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在强大的外来影响下,如何意识到自身的文学现实、自身的理论目标和自身的理论批评问题,并由此开掘出一条充满“曲折与激变”的中国路径。文章视野宏大又条缕清晰,犹如大漠中的车辙走向分明,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深厚的学养以及对理论与现实的清醒认识。

孟繁华:《失去青春的中国文学——当下中国文学状况的一个方面》(载2014年第1期)

此文是孟繁华先生的“青春祭”。他从中国当代文学的青春形象入手,从青春形象与价值观、青春主题的精神变异等方面铺开,在发现中国文学青春衰败的同时,提出了重建中国文学青春形象的期许和基本诉求。文章准确把握着中国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脉络及其流变,而对文学生命活力的呼唤则烘托出一个批评家的理想家园和精神高度。

黄发有:《媒介互动中的文学期刊》(载2014年第1期)

黄发有先生近年一直关注文学与制度的关系,致力于发掘、重现当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媒介互动中的文学期刊》一文涉及的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文学生产与传播。他采用动态研究法,踏入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极速运转的文学河流,把握文学期刊的常与变,将文学内部的文体、语言、思想融入外部的制度研究,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路径。

张清华:《知识,稀有知识,知识分子与中国故事——如何看格非》(载2014年第4期)

张清华先生的《知识,稀有知识,知识分子与中国故事——如何看格非》一文融思想于学理,呈新见于自如。作者从历史诗学与历史哲学、精神分析学、“中国故事”的自觉以及知识分子叙述的可能这几个侧面,论述的格非创作对中国本土叙事与美学的贡献,方法与文本的高度契合,显示了作者坚实的理论资源与卓越的细读功力。

敬文东:《具象能够拯救知识危机吗——重评韩少功的〈暗示〉》(载2014年第5期)

敬文东先生的《具象能够拯救知识危机吗——重评韩少功的〈暗示〉》是一篇难能可贵、风格迥异的的文论,作者以与文本同行的姿态,介于对话与独白之间,既有设身处地的“了解之同情”,又有超逸于文本之外的高屋建瓴,“迹坚求通,钩深取极”,反复辩难,层层递进,蜿蜒曲折于知识、具象与日常生活之关系的深邃隐微处,深具一种思辨之美。

程光炜:《八九十年代“出走记”——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和〈北去来辞〉双论》(载2014年第5期)

程光炜先生的作家作品论独具慧眼、自成风格。这篇论文从林白的两部作品出发,展现了“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元素是如何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其中“出走”配合着“追忆”,从而形成了某种强力的对抗。女性批评的视角融合着知人论世的精神判断,精彩的文本细读被置于历史和时代的视野中,让文章在宏观与微观的协调下尖锐而深遂。

王宁:《世界文学语境中的中国当代文学》(载2014年第6期)

王宁先生的视野在中西之间,这篇论文以世界文学和全球化的语境为坐标,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版图的地位和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并由此探讨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前景。跨学科的思路和方法,宏观问题与具体文本的融合,彰显了一名学者生长于丰厚理论素养之上的研究张力。

王晴飞:《一九九〇年代以来鲁迅研究中的自由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载2014年第1期)

作为青年批评家,王晴飞文笔的老道和犀利令人印象深刻。考察鲁迅研究中两种理论的运用,反思由此造成的两种偏至——“削足适履”和“扶东倒西”,认为这两种偏至简化了历史语境的复杂和鲁迅生命的丰富。文章将鲜活的历史与经验融入抽象的理论,于冷静的论述中寄寓批判的热情,显示出作者良好的理论修养与人情物理的通达。

李振:《“七〇后”的文革想象与叙述——以〈花街往事〉和〈认罪书〉为例》(载2014年第4期)

青年批评家李振的这篇论文,以路内和乔叶的长篇小说为例,在“七〇后”作家对文革的书写中发现了一代年轻作家处理历史问题的独特方式,以及他们让“历史”与“当下”发生关联的不同态度和书写方法。对文本的解读细腻精准,对问题的捕捉敏锐透彻,在青春飞扬的文学现场中显示出难能可贵的历史眼光和文学史视野。

方岩:《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的资源借鉴——以一九八○年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成果为中心》(载2014年第4期)

青年批评家方岩近年来对当代文学史的系列研究令人瞩目。这篇论文从“资源借鉴”这一实证性的考察入手,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成果进行了“文本细读”式的梳理并将之重新问题化。作者以鲜见的耐心和执著的探求,把现有研究成果、史料分析、理论阐释等方面贯通起来,力求为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提供的新的视野和观念。

猜你喜欢
格非当代文学视野
主持人语:吴义勤 陈培浩
如何认识中国当代文学?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文学的语言问题反思与追问
我就是我
视野
真相
视野
品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