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 李 健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些先行者和探索者,或发明一项技术,或繁荣一个行业,或复兴一种文化。他们是社会的脊梁!
美国有两位老人,一位叫温顿·瑟夫,一位叫拉里·罗伯茨。六十年代,他们设想把分散的电脑连接起来,达到信息共享;设想在遥远的地方能接收信息,实现数字传输。他们的探索有了一个伟大的成果——人类步入互联网时代。
中国也有个青年人,在90年代,当他向人们推销电子商务的时候,很多人都说他是骗子。而今天,几亿人都离不开他所创造的网络帝国。他叫马云。
任何行业任何领域,先行者和探索者总是令人尊敬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化,想到了楹联,想到了马老师。
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你很难相信,写楹联能养家糊口?写楹联会成为一项职业?会有人成立工作室?会拿到数额不菲的奖金?会有30万人乐此不疲?但今天,这些都变成了现实!
不仅如此,楹联还走出一般的楼台馆舍,走向高端场合,甚至在大国外交的舞台上,一展高雅的身影。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基层干部座谈时,引用一副楹联: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后来这副楹联在媒体上广泛传播,为人们津津乐道。2014年1月,习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与各届人士喜迎新春,又抛出两副春联:
骏马追风扬气魄;
寒梅傲雪见精神。
昂首扬鬃,骏马舞东风,追求梦想;
斗寒傲雪,红梅开大地,实现复兴。
楹联,这门古老的艺术,从来没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这样高端大气!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赠送韩国总统朴槿惠一幅书法作品: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聪明的楹联人一眼看出,这首唐诗,正是两副楹联组合而成!
毫无疑问,今天是楹联的春天,是楹联人的春天。这个春天的来临,是包含马老师在内的一大批楹联人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是先行者和探索者,他们为这个行业和这项事业呕心沥血,孜孜以求。是这张大国名片最忠诚的铸造者。
1987年,马老师担任垣曲县县长的时候,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垣曲县成立楹联学会这是山西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县级楹联组织。从此,楹联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为此撰联:
垣曲曙猿,人类开山根祖地;
中华龙脉,摇篮哺乳母亲河。
退休后,马老师又担任了运城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他和几位同道一起,带队伍,推讲座,办培训,搞活动,几年下来,运城一跃成为全国最好的楹联文化城市。全国楹联学运城,如同当年农业学大寨,成为山西人的骄傲,成为楹联届的一道风景。
2008年,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宣告成立。紧接着,各地级市先后建起楹联组织。山西多次举办全国大赛及联墨大展,楹联文化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马老师题联庆贺:
景观溯万年,地利天时,太行汾水两行字;
联雨沐三晋,根深叶茂,古树新枝一树花。
创作精品,永远是楹联文化的灵魂。在建好组织搞好活动的同时,马老师全力投入创作。他既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又有当县长的特殊经历。这是中国传统文人常见的修行路线,陶渊明,李阳冰、王安石、郑板桥都曾当过县长。“学优登仕,摄职从政”。丰厚的学养让作品独树一帜,从政的经历又涵养了普世情怀,为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因此,马老师的许多作品都能标新领异,笑傲联坛。
题岳阳楼联:
两字重千钧,可担当,堪称大任;
一楼辉四海,因耸立,始见强邦。
题柳州柳公祠联:
官辉千古府衙地;
文补一方唐宋天。
题国酒茅台联:
金奖不唯酒,分明是、蒙辱图强,卧狮一吼;
中华大有为,且来看、知荣奋进,伟业俱兴。
每副作品,无不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深邃的文化内涵,为联坛新秀所师法,为专家学者所刮目,为同龄后学所望尘。
任何艺术形式,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就像大树没有了水分,发展就会受到制约。比如书法创作,如果没有王僧虔、孙过庭等人的理论指导,就不会有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百态千姿。同样,楹联的发展也离不开理论。在这方面,马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反复思考,构建起了通俗易懂、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
2009年,运城市楹联学会举办创作骨干高级培训班,在课堂上,马老师作了《作联要好,美特深巧》的精彩演讲。这篇文章在全国楹联届影响很大,《对联》杂志四期连载。大批的楹联爱好者复印、研读、学习、获益。
“美、特、深、巧”四字理论,仿佛楹联的四项基本原则,为楹联的创作发展指明了方向。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体来说,美:声律要美,思想要美,意境要美,语言要美;特:特别切题,特殊构思,特有风格,特博知识,特快速度,特意创新;深:深重主题,深大含量,深刻哲思,深邃意境;巧:无巧不成联,不可因巧费工,不可为巧而俗,不可将楹联引入文字游戏的死胡同。四字箴言如拨云见日,令人豁然开朗。古人写的一切好联妙联,都符合这些规则;后人要想写出好联妙联,也离不开这些规则。
艺术史上,凡是好的理论,从不晦涩难懂,令人望而生畏。都是听上去朗朗上口,用起来得心应手。如王羲之的“意在笔先,字居心后”,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苏东坡的“书初无意于佳乃佳”,齐白石的“贵在似与不似之间”等等,都是既通俗又实用。马老师的理论总结同样如此,“美、特、深、巧”及其延伸的规则,一听就懂,一用就灵。它必将成为联律发展的典范概括,在楹联艺术之林占尽风情。
在马老师创作的众多楹联作品中,风景名胜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风景名胜联历来就是楹联家族的重要成员。人们会因记住了一副楹联,而记住了那道风景;甚至为了一副楹联,渴望拜访那道风景。许多风景名胜联构思巧妙,富含哲理,脍炙人口,四海流香。
如湖南洞庭湖“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成都武侯祠“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无锡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这些楹联耳熟能详,过目不忘,一旦接触,就如故友重逢,会融化在记忆里,流淌进血脉中。这些作品之所以被广泛传唱,除了写得好之外,挂的地方好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风景名胜区人流密集,有着无可替代的平台优势,得天独厚的传播条件。
所以,撰写优秀的风景名胜联,是传播和弘扬楹联文化的最佳选择。这方面,马老师也做出了表率。在五台山大圆照寺,有他这样两副联:
台山高耸入天堂,自然四季清凉,人间福地;
佛寺大圆同玉月,当是千秋照耀,世上桃源。
朝旭洒金辉,佛祖罩金衣,云影共天光一色;
人心怀善意,世间多善事,台山偕世界同春。
佛教圣地五台山庙宇林立,游人如织。这两副联佛境甚深,禅意悠长。细细品味,不论是佛家弟子还是普通游客,无不感同身受,心胸豁然。在驰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马老师撰联:
土生土长,华夏文明,智慧灵光,孕成南国楼骄子;
古色古香,祖宗遗爱,水乡倩影,闺卧闽山世美人。
这副联言语朴实,节奏铿锵,手法拟人,韵味无穷,更为福建土楼增辉增色。在四川,面对世人景仰的李白杜甫祠堂,马老师挥笔写下这样一联:
君临莫急问诗艺,构思盛世诗篇,正忙李杜;
汝去休言虚此行,欲出惊人杰作,先壮情怀。
这副联更有意思。上联说诸位到了这里,先不要着急向二位请教诗艺,他们没时间理你,正忙着为当今盛世构思新作。下联说要想出精品出佳作,不是件容易事,先要培养自己后乐先忧的天下情怀。亦实亦虚,创意奇特,令人拍案。在纪念儒家圣贤荀子的书院,马老师欣然命笔:
建校两千年,教出帝王过百,将相过千,英贤过万;
聘师仅一位,看来学识极丰,情怀极大,智慧极多。
此联采用排比手法,层层递进,不落俗套,荀子的崇高地位,书院的历史价值,跃然纸上。很多游人看上一两遍,就能牢记在心。
马老师的风景联,已遍布大江南北。在山西,在北京,在福建,在广西,在山东,在新疆……处处留下佳作,可谓“江山留胜迹”。这些作品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又写在人流穿梭的风景区,每天被成千上万的游客观摩欣赏。他们手中的相机随时拍下这些佳作,同时借助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实现二次传播三次传播。是的,文化以传播为生命力,以传播为价值所在。好作品被广泛流传,极大普及和弘扬了联律文化。联香飘四海,墨韵润五洲。
但同时,也正因为风景名胜联传播面广,观者众多,不合律的联作,甚至硬伤百出的联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显而易见。不知情的游客会认为,凡是能入刻景区的作品都是佳作,不会有毛病。其实不然,在全国许多著名景区,病联错联随处可见,大煞风景。
马老师注意到了这个现象,痛心疾首。他多次提出倡议,呼吁整改。撰写了《景联净化,势在必行》等文章,对景区楹联普遍存在的平仄失替、不规则重字、古今四声混用等问题一一剖析,指出病根,开方抓药。但这项工程太庞大太复杂,远非一人之力所能及。需要一代一代楹联人长期努力,来完成提高楹联品质、提升文化品位的历史重任。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楹联和书法这两朵奇葩格外引入注目。楹联言简意赅,音律铿锵,亦庄亦谐,既宜于描景咏物,更宜于寄情抒怀。而书法风姿优雅,飘逸洒脱,既能传达信息、悬挂欣赏,又能表情达意、保值收藏。再好的楹联也要用书法写出来,所以二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是不可多得的姊妹艺术。
明清以来,著名联家往往也是著名书家。如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清代的纪晓岚、刘墉、王文治、康有为。现代史上,一些著名书家也是楹联高手,学问大家,如启功、赵朴初、沙孟海、于右任诸先生。
到了当代,由于电脑的普及,淘汰了毛笔的实用功能,会写字的人越来越少。受时代影响,很多书家不会作联,只能抄袭别人;很多联家不会写字,只能请人代笔。好不容易冥思苦想编出一副妙联,想送给别人,却因不善书法,只好找人写。这就像写了一首歌,交给歌星去唱,结果人们只记住了歌星,词曲作者多被遗忘。对其他行业来说,不会写字并无大碍,但对一个联家来说,却是一块短板,一项缺憾。
马老师补齐了这块短板!他联墨双修,两手抓,并且两手都硬。为提高书艺,他拜师学艺,刻苦练习,对楷、隶、篆、行、草五体都有涉猎。傅山说过“人奇字自古”。马老师的字完全脱离了庸俗的“老干部体”,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在很多场合,自己书写自己创作的楹联,心手双畅,水到渠成。马老师有这样一副楹联书法:
愿扫秽思持直节;
遂登隆寿乐高年。
——《七稚童联稿》348页
这是一副楷书作品,落穷款。此作朴拙浑厚,在端庄平正中追求灵动。既温尔文雅,又师出有源,字形结构明显借鉴魏碑。上联的“扫”字、“思”字,下联的“隆”字、“乐”字,都极富动感。再如这一副:
春极和时兰长足;
气无曲者竹生初。
——《七稚童联稿》348页
这是一副草书作品,有章草风味。虽是草书,却没有过分夸张的笔画和牵丝缠绕,多取收势,以收驭放,显得含蓄内敛,劲道十足。
大功未告成,对联县卷、方绽春花一朵;
伟业刚开步,国粹雄篇、再铺锦路千程。
——《七稚童联稿》342页
这是一副行书长联,前后落长款,全篇不温不火,十分雅气。因字数较多,注重了粗笔和细笔的搭配,浓墨和淡墨的协调。其中的“卷”、“方”、“路”等字,犹为传神。
再比如单字榜书“龙”字(见《七稚童联稿》348页),这个字行草笔法,方正立形,上实下虚。从运笔上看一气呵成,毫无停滞。最后一笔的撇画顺势放开,显得自然灵动。让我想起了沙孟海先生曾写过的一个巨笔“龙”字。那个字也是一气呵成,气势飞动,酣畅淋漓。
任何艺术的繁荣,一定不是几个大师的高标耸立。文化必须传承,必须弘扬,必须有群众基础,必须后继有人。为此,马老师经常下基层、进学校、入社区,举办讲座,传授楹联知识。极大促进了楹联创作队伍的发展壮大。
在众多的求艺者中,对那些基础好天赋高的,他更是因材施教,精心培养,为楹联队伍储备精英和骨干。多年以来,拜在他门下的弟子已达四五十人。像天津的韦化彪、辽宁的杨晓雁、四川的贾雪梅、河北康永恒、山西张兴贵等,都已是国内知名联家。他们居住在不同的省市,战斗在不同的岗位。专心创作,带动新人,传播文化,让楹联艺术之花在神州大地的各个角落越开越艳。
更可喜的是,马老师不少学生也受其影响,在楹联创作的间隙挥毫泼墨,走上联墨双修的道路,有的已成为当地书法创作的骨干。把奇思妙语的楹联,以精彩绝伦的书法写出来,联以载道,书以焕彩。
今天,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渐突出,中国文化也越来越被世界所重视,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就是最好的证明。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而中国楹联,既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又有鲜明的符号特色,是文化沟通、国际交流中最别致、最芳香的一张名片!马老师为这张名片的铸造付出了心血,做出了贡献,结出了硕果,赢得了尊重。我们向他致意!愿他艺术常青,佳作永恒!最后,我也写一副联,作为本文的结尾:
兴联墨,壮山河,老骥才驰千里步;
种文明,传薪火,晚霞正耀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