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开振
(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在废名的文章中,涉及郭沫若的并不多。就王风所编的六卷本《废名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来看,除了在《桥》的《附记》中提到“郭沫若先生有书曰《塔》”、在《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完成》中说“读了周总理和郭沫若院长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等片言只语之外,最主要的也就是他的“新诗讲义”了。
关于“新诗讲义”,是指废名于三四十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开“现代文艺”课的讲稿。它包括抗战爆发前的十二讲和抗战胜利后续写的四讲。前十二讲曾在废名隐居家乡的情况下,由黄雨编定、周作人作序并以《谈新诗》为名于1944年出版,后写的四讲则分别发表于1948年《华北日报·文学》的第12、17、21期和《天津民国日报·文艺》的第120期。这十六讲“新诗讲义”,其中特别是已经出版的《谈新诗》一书,不但在当时就被周作人赞之为里面“总有他特别的东西,他的思索与观察”,而且在50多年后的1997年也仍然被人们看作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现代作家讨论新诗的唯一的专著”。很明显,作为现代作家对于新诗的专门“讨论”,这“特别”的“新诗讲义”里自然也包括废名对于郭沫若诗歌的“特别”的认识。
首先,废名把郭沫若的诗歌放在中国诗歌史上来考察,他认定郭沫若的诗歌不仅“表现了第二期新诗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楚骚传统。据废名在“新诗讲义”之《十年诗草》一讲里自述,他的“新诗讲义”讲完第十二讲也即郭沫若的诗歌时“学年便完了”,而接着到来的“七七事变”使他“离开了北京大学”。“三十五年重回北平”,他要完成“未完的讲新诗的工作”,于是在胡适、沈伊默、刘半农、鲁迅、周作人、康白情、“湖畔”四诗人、冰心和郭沫若之后,又讲了卞之琳、林庚、朱英诞、冯至和他自己的诗。这样,如果再加上讲义中提过的闻一多、徐志摩等诗人,我们便看到了包括初期白话诗、小诗、新月派诗和现代派诗等在内的一串长长的诗人名单。可以说,正是这样的一些诗人构成了中国新诗发展史,而也正是在这样的诗歌发展史上,废名认为郭沫若的诗歌表现了“在中国诗体解放运动之后”的“第二期新诗的特点”。至于说到郭沫若诗歌的楚骚传统,它则是废名把郭沫若的诗歌与屈原的《离骚》进行比较、对接的结果。我们知道,废名论诗总喜欢把新诗与旧诗、新诗与古文进行对比,他期望在旧诗文中为白话新诗找到“发展的根据”。所以,正如他在冰心的新诗中发现了“苏东坡的词句”、在卞之琳的诗中发现了《论语》的句子、在林庚的诗中发现了“晚唐的美丽”、在朱英诞的诗中找到了“南宋的词”一样,他感到“郭沫若的新诗里楚国骚豪的气氛确是很重”,而《离骚》的句子也“可以写在郭沫若氏的新诗里”了。
其次,废名通过对包括郭沫若在内的中国新诗的细读比较发现,郭沫若的《夕暮》是一首最为杰出的诗篇。阅读“新诗讲义”可知,废名论诗不但十分注重文本的细读,而且还能够做到“天下为公”,好坏直言。正如对其他诗人一样,废名在郭沫若一讲中详细列举分析了《沫若诗集》中的近二十首诗歌,他既指出了《夕暮》《凤凰涅槃·凤歌》《灯台》《天上的市街》等作品的“好”,也指出了《梅花树下醉歌》《夜步十里松原》《司春的女神歌》《日暮的婚筵》等作品的“坏”,其中,特别是对于《夕暮》一诗,他更是推崇备至。讲义一开篇,废名劈头便讲:“郭沫若有一首《夕暮》,是新诗的杰作”。接着,他在全文引用了《夕暮》一诗后又说:“这首《夕暮》我甚是喜爱。新诗能够产生这样诗篇来,新诗无疑义的可以站住脚了,不怕旧诗在前面威胁,也不怕新诗自己再生出别的花样来煽惑。”而到了篇中,当论及诗人的感情与外界景物的关系时,废名则再次感叹:“郭沫若的诗是直抒的,……因为是诗人的感情碰在所接触的东西上面,所接触的如果与诗感最相适合,那便是天成,成功一首好诗,郭沫若的《夕暮》成功为一代的杰作,便是这个原故。”这样反复的肯定足见废名对于《夕暮》一诗的喜爱!然而,这还不够,抗战胜利后归来,当废名将要结束他的新诗研究课的时候,他仍然没有忘记这一首《夕暮》:
让我说一句公平话,而且替中国的新诗作一个总评判,像郭沫若的《夕暮》,是新诗的杰作,如果中国的新诗只准我选一首,我只好选她。
由此可见,在废名的眼里,《夕暮》不仅是郭沫若个人的“杰作”,而且还是所有中国新诗中最为杰出的作品。
这样,我们就看到,无论是对于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定位,还是对于其诗歌楚骚传统的梳理,抑或是对于《夕暮》一诗的评判,都显示了废名对于郭沫若诗歌的认识的“特别”。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废名对于郭沫若的诗歌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关键还在于他那种“特别”的诗学理论。前述已知,废名的“新诗讲义”共有十六讲。这十六讲中虽然大都是对诗人作品的“细读”,但他并不仅仅局限于具体作品的分析,而是也十分注重对文学革命以来的新诗本质以及创作规律的探寻。就在讲义的第一讲,废名开宗明义,率先提出了他所关心的新诗的标准问题:
怎么样才算是新诗?这个标准在我的心里依然是假定着。……胡适之先生在论诗的文章里所谈的是做诗的技巧,我所注意的乃是中国自有新诗以来十几年内新诗坛上有了许许多多的诗,因而引起了我的一种观察,什么样才是新诗。
而对于“什么样才是新诗”的问题,废名在前两讲结合对胡适的《蝴蝶》、《一颗星儿》等作品的分析,得出了“新诗首先便要看这个诗的内容”的答案。“诗的内容”问题解决了,形式又会怎么样呢?接下来的第三讲就专门讲这个问题。废名说:
如果要做新诗,一定要这个诗是诗的内容,而写这个诗的文字要用散文的文字。……我们只要有了这个诗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大胆的写我们的新诗,不受一切的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我们写得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就是所谓自由诗。
在废名看来,“新诗没有什么诗的格式”,“新诗应该是自由诗,只要有诗的内容,然后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这样,通过前面的三讲,废名就巧妙地提出并论证了他的新诗理论。关于废名的新诗理论,由于其表述的零碎与缺少系统,其理论内涵当然是丰富繁杂而又歧义横生。对此,尽管人们已经从本体论、形式论、方法论和表现诗学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阐释,但其中最为根本的还是“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新诗要诗的内容散文的文字”等主要观点。而也正是这些主要观点支撑起废名的新诗理论,贯穿于他十多年的讲课过程,并成为其评价包括郭沫若在内的所有诗人诗歌的重要标准。如废名在《十年诗草》一讲中曾经谈到选诗的问题,他说,讲完这些诗人虽然“我知道我遗漏了一些好诗”,但“我的工作可以无憾了,我所遗漏的诗也正是说明我的工作。”这就告诉我们,废名对于诗人诗歌的取舍与褒贬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而如果再从废名对于郭沫若等诗人的肯定、对于闻一多颠倒“悲哀”为“哀悲”的“笑”、对于徐志摩新诗的故意“不讲”,以及对于新月诗派走上“冤枉路”的总体否定来看,废名的这个标准也就是“自由诗”的标准。又如对于郭沫若诗歌的楚骚传统的分析,废名强调的是中国新诗因为诗体解放而带来了诗情解放,郭沫若一派的诗人之所以不是“做”诗而是“写”诗,其根本即在于新诗脱去了“做”诗的束缚,他们“自由滋长”、“上下古今乱写,没有一毫阻碍”。再如废名把郭沫若的《夕暮》视为中国新诗的“杰作”,以为“这首诗之成,作者必然是来得很快,看见天上的云,望着荒原的山,诗人就昂头诗成了,写得天衣无缝。”这不仅是因为《夕暮》写的“天然”、“偶然”和“整个”,而且还在于它显示出了“自由诗的价值”、“自由歌唱的诗人的个性”以及“自由诗的音乐”。这样,在废名看来,以“自由”为基础,多方面的“相得益彰”,也就“成功”了《夕暮》这一首好诗!
至此,我们自然也就会想到另一个问题,也即废名的郭沫若诗歌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的现象。查阅郭沫若研究的主要文献资料可知,鲜见有人收入或者谈到废名的这一讲义。对此,我们不能不感到遗憾。不过,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我们强调废名的这一讲义,并非就认为它比其他的研究论著重要,也不意味着完全同意废名对于郭沫若诗歌的某些评价。然而,有一点却十分明确,那就是废名从自己的新诗理论出发,独立而又真切地道出了郭沫若诗歌的别一个方面。记得多年前就曾经有人提出对郭沫若研究进行反思,近年来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郭沫若研究正在遭遇新的困难与危机”,不少的研究者也试图突破郭沫若研究上“存在的思维定势”而力求“换一种思维看郭沫若”。在这样的情况下,重读废名的“新诗讲义”,尤其是他在讲义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批评的理论意识、个人情趣与独立精神,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注释:
①本文有关“新诗讲义”的引文皆见王风编《废名集》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不再另注。
②参见西渡著《废名新诗理论探赜》;刘浩明著,李春译《废名的表现诗学——梦、奇思、幻和阿赖耶识》,载《新诗评论》2005年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废名.附记[A].王风.废名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废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完成[A].王风.废名集第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周作人.谈新诗·序[A].王风.废名集第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子善.本书说明[A].废名.新诗十二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
[5]章玉钧.当代视野下郭沫若研究的返本开新[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
[6]祁和晖.换一种思维看郭沫若[A].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C].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