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与蒋百里*
——从《悼百里先生》谈起

2015-11-14 12:15邹佳良唐梦林
郭沫若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郭沫若抗战日本

邹佳良 唐梦林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郭沫若与蒋百里

——从《悼百里先生》谈起

邹佳良 唐梦林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郭沫若和蒋百里一生仅见过两次,1938年11月蒋百里逝世后,郭沫若却作《悼百里先生》表示哀悼,该文为佚文。郭沫若和蒋百里具有以下共同点:一、积极投身抗战,二、为抗战鼓与呼。

郭沫若;蒋百里;《悼百里先生》;抗日战争

1938年11月4日,出任陆军大学校长仅一个多月的蒋百里在迁校途中病逝于广西宜山。12月26日,时在桂林的郭沫若写作《悼百里先生》并发表于1938年12月29日出版的《扫荡报》副刊《瞭望哨》上,全文为:

悼百里先生

余与百里先生相见甚晚,接其谈吐,顿觉内外洞开,瑕垢涤除。哲人云亡,实有百身莫赎之感。窃意先生生平著作等身,似宜汇刊成集,以广流传,以保障国家文化遗产。

郭沫若题

民国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于桂林

该文虽然只有三句话,却包含丰富的内容:第一句话高度评价蒋百里学识渊博、见解敏锐,“接其谈吐,顿觉内外洞开,瑕垢涤除”,并对自己“与百里先生相见甚晚”表示遗憾;第二句话对蒋百里不幸去世表示沉痛哀悼,“实有百身莫赎之感”;第三句话希望人们能够将蒋百里的著作“汇刊成集”,“以广流传,以保障国家文化遗产”。

该文未收入《郭沫若全集》,《郭沫若著译系年》、《郭沫若年谱》也未著录,为郭沫若的佚文。现在,我们就结合这篇佚文来谈谈郭沫若与蒋百里的关系。

一、两人的交往

郭沫若和蒋百里都在日本留过学,对日本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当时的日本通,因在各自领域开风气之先而扬名宇内:蒋百里因突出的军事成就成为“我国早年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郭沫若则是新诗奠基人之一。这两个大家虽彼此慕名已久,抗战前却从未谋面。

1937年7月,在郭沫若从日本回国的前几天,张禾草曾和郭沫若谈及让郭沫若和蒋百里见面的想法。郭沫若回到上海后,张禾草就一直寻找机会让他们见面。但“淞沪会战”战事相当紧张,蒋百里又离开上海去了南京,他们在上海也就没见上面。直到1938年9月1日的记者节第四周年纪念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在武汉举行座谈会,蒋百里和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郭沫若同被邀请参加。在座谈会上,郭沫若作了《笔的三阶段》演讲,他说:“以前用刀刻木为书,所以硬,后来用毛笔写了,所以显得软,现在已用钢笔,新闻记者应发挥他们的钢性”,“努力于文笔报国的事业”。蒋百里作了《世界军情的现势》的演讲,演讲开头就下了一个结论:“世界各国的军事谁都不能知道,谁都不能判断。”蒋百里深刻的见解让在场的人耳目一新。《扫荡报》的记者程晓华回忆说:“他深刻的观察,崭新的见解,使全场呼吸都屏息在他锐利的谈锋之下,因为那些学问都是我们闻所未见所未见的。”演讲内容由程晓华和另外一名记者记录整理,经蒋百里审阅后寄往《新闻记者》月刊发表,但演讲稿在武汉撤退时散失了,一直未见刊载。蒋百里演讲时,郭沫若因听觉不太好,走到了蒋百里身后。座谈会结束后,张禾草给蒋百里介绍“这位是郭沫若先生”。蒋百里和郭沫若相视一笑,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真有点他乡逢故主的不可言喻的开心”,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9月3日,郭沫若专程到德明饭店拜访蒋百里。听说郭沫若来访,蒋百里高兴地让张禾草泡上铁观音招待。铁观音斟满后,蒋百里和郭沫若并坐在沙发上就中日关系和日本的内政及社会状况进行了交谈。两人谈到中午,蒋百里在四川菜馆宴请了郭沫若。此后,两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就一直未见面交谈过。两个月后,蒋百里病逝广西宜山。这怎能不引起郭沫若“与百里先生相见甚晚”的感慨。

二、积极投身抗战

在国家遭受外族入侵,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郭沫若和蒋百里都积极投身抗战,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给当时的文化人作了榜样。1937年抗战爆发,郭沫若别妇抛雏秘密回国可谓是大智大勇之举。从回国至担任政治部第三厅厅长近半年的时间里,郭沫若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了救国救民的抗日战争中。八·一三战事发生后,上海成了主战场,郭沫若成了上海文化界抗敌救亡的领导人和推动者,多次出席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的会议,还和田汉、欧阳予倩等商量成立戏剧界救亡协会。8月24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郭沫若任社长,夏衍和阿英分任主笔和主编。针对时局,《救亡日报》特地出了“九·一八特别增刊”、“消灭汉奸特辑”、“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特辑”、“怎样组织民众特辑”等几个特辑宣传抗战,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阵地。11月下旬《救亡日报》因上海战事被迫停刊,郭沫若到香港,参加了港沪文化界联欢会,并发表《克服三种悲观》的演讲。在大革命策源地的广州,郭沫若为筹备《救亡日报》复刊经费在国民党党政军之间屡屡碰壁,但从未放弃,使得《救亡日报》在1938年元旦顺利复刊。郭沫若撰写了复刊致词《在建我们的文化堡垒》,阐明办报态度:“肃清一切为虎作伥的汉奸理论,鼓荡起我们的民族贞忠之气,发动大规模的民众力量”以表明“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抗战到底就是我们的决心,民族复兴就是我们的信念。”正如郭沫若的致辞所希望的那样,《救亡日报》成了“华南的抗战精神堡垒”。郭沫若还参加了“一二·九二周年纪念大会”、“救亡呼声社”等“好些次欢迎会、讲演会,也被官方的训练班请去讲演过”。在郭沫若的推动下,广州还组织成立了广东文学会,广东文学会后来成为“在武汉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发起组织之一”。

1938年3月1日,郭沫若和陈诚约法三章:一是在抗战第一的原则下,工作计划由厅里出;二是人事安排相对自由;三是经费确定预算由厅里出。陈诚一一依从后,郭沫若答应出任第三厅厅长。从政治部第三厅成立,到1940年秋三厅解散的两年多时间里,郭沫若带领三厅文化人士做了许许多多抗敌宣传工作。阳翰笙在回忆这段时间的工作时,概括了最重要的九件大事:“第一,举行了抗战扩大宣传周。这是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在国统区所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日宣传活动。第二,组织了抗战一周年纪念活动,成功地发动了‘七七’献金,有力地推动了广大群众团结抗日的热潮。第三,组织了诗歌抗敌演剧队、四个抗敌宣传队和领导了‘孩子剧团’,深入前线和后方城乡,进行了艰苦卓绝、出生入死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第四,协助了文艺界各抗敌协会开展工作,促进了国统区文艺界的团结和抗战文艺的发展。第五,购置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材,支援了各战区,特别是支援八路军、新四军。第六,建立了全国慰劳总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前线慰问。第七,建立了战地文化服务处,输送了大批抗日宣传品到前线。第八,进行了对日宣传和国际宣传。第九,领导了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和放映了不少新闻纪录片和抗战艺术影片。”郭沫若带领第三厅所作的这些事情对宣传抗战、激励群众参加抗战,抵制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蒋百里作为一名军人和理论功底深厚的军事理论家,一生虽然没有带过军队、掌过政权,却怀着一颗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一直关心中日战事,尽己所能地从战略部署及外交上为祖国尽绵薄之力。早在1932年淞沪抗战期间,蒋百里和十九路军参谋长张襄和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林建铭讨论战事,给他们出谋划策。蒋百里常常对着“地图作详细指示,三人夜半窃窃私语,这也就是他们师生研究抗日战术的秘密会谈”。但蒋介石政府和日本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让蒋百里和学生们的努力成了泡沫。1937年初,蒋百里奉命视察青岛、周村、泰山、济南和北平等地的防务,在福建和老友福建省府主席陈仪相晤。两人在谈中日问题时,一致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并且短期不可解决。抗战爆发后,蒋百里被召入南京,主要负责搜集日本方面的战时情报。通过对情报的分析研究,蒋百里建议组建国防研究所。国民政府接受了蒋百里的建议,派王芃生主持,并在香港组织了中英两国情报联络站。战时,英、美虽对中国有所同情,但又不愿得罪日本;德、意两国正忙于和日本成立“防共协定”,中国外交完全陷入独立。国民政府采取拉拢英、美和分化德、意、日两方面的外交策略,分别派胡适、张静江往英美,蒋百里赴德、意。中国正受日本侵略,军事上连连失利,使得蒋百里在意、德的外交活动处处不顺。蒋百里首先访问的国家是意大利。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会见蒋百里时,一方面夸耀意大利对中国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却极力谴责埋怨中国对意大利不友好。不容蒋百里多说几句话,会谈就怏怏结束。蒋百里此次访问的第一次会谈就受挫,使他明白得花大力气才能打开外交僵局。他和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刘文岛商量后,决定以欢迎史丹法教授归国和蒋百里将军访意为由举办欢迎晚会,邀请意大利政要及全体阁员出席。席间,蒋百里从中意两国历史文化渊源及友好关系出发,作了热情洋溢的讲演。蒋百里的讲演得到与会者的赞赏,晚会进行得十分顺利。在齐亚诺的疏通下,墨索里尼接见了蒋百里。蒋百里和墨索里尼会谈时谈到意大利准备加入的《反共产国际协定》,希望意方顾及中意传统友谊,规劝墨索里尼谨慎行事。墨索里尼说意大利加入该协定并不影响中、意友谊,并表示如果中国反对英、法,他也愿意和中国加强一切关系。访问再一次受挫。尽管和墨索里尼的会谈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但蒋百里并不气馁,而是广泛参加各种活动,宣传中国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和决心。和齐亚诺的一次会谈中,蒋百里希望意大利在布鲁塞尔即将召开的九国公约签字会议上多为中国说话,拉中国一把。齐亚诺表示意大利对九国公约会议很冷淡,也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帮助中国,并表明在中、日战争中希望中国不要继续抵抗,作无谓的牺牲。听到此,蒋百里义正言辞以“中日之战,是日本侵略中国,而中国抵抗日本。侵略一天不停止,抵抗也就一天不能停止”,表明中国对抗日战争的态度。在访意期间,蒋百里和意大利商定了价值国币一亿元的采购计划。但此时意大利已有和德、日结为联盟的倾向,日本也派了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代表团访问意大利,同蒋百里展开了外交战。蒋百里的采购计划因此也未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因此可以说蒋百里的对意访问一无所获。蒋百里对德的访问和对意访问的状况和结果几乎相似。但这并不意味着蒋百里对德、意的访问毫无所获:在对德、意的访问中,蒋百里完全弄清了德国和意大利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和立场。明白在中、日战争中,中国唯一的出路就是联合苏联及英、美,坚持持久战,最终方能战胜日本。回国后,蒋百里一方面著书立说,鼓励国人抗战士气,另一方面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也从事军事教育,为国家培养抗战人才。9月10日,蒋百里受任时在湖南桃源的陆军大学代理校长。接任后,蒋百里立即着手订购军用器械,为抗战培养优秀人才,又开始策划校务,准备西迁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蒋百里还作了《参谋官之品格问题》《知与能》《国庆纪念报告》等演讲。讲演发表后,立即在军中传诵。作为校长的蒋百里还参加了学员的实地演习,并和学员进行座谈交流。10月中旬,陆军大学开始西迁。西迁途经桂林,蒋百里应邀作了《半年计划与十年计划》的演讲,同时也参加各种应酬。11月1日,蒋百里觉胸口作疼,且汗流不止,只得在宜山暂作休息。4日,蒋百里见病情稍好,因心念校务,打算次日动身。4日晚,蒋百里夫人左梅见蒋百里痰声不断,摇动他也没感觉,已不省人事。左梅急忙请来医生,为蒋百里注射强心针无效,与世长辞。

三、为抗战鼓与呼

孙中山说“革命的方法,有军事的奋斗,有宣传的奋斗”,要使革命极快成功“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成”。孙中山的看法虽有些偏颇,却肯定了宣传在革命与战争中的巨大作用。他所论虽只是针对“革命”,但同样适用于抗日战争。在这一点上的认识,郭沫若和蒋百里可谓不谋而合。他们除身体力行地投身抗战外,也积极撰文为抗战作宣传。

抗战爆发,一些人对日本心怀恐惧,高估日本的武力,低估中国的武力,认为只要中日开战,中国不仅会战败,而且还会亡国。这使抗战初期的战局每转变一次,抗战信心不坚定的人就会动摇一次,产生了“军事的悲观”、“外交的悲观”以及“历史的悲观”等不利心态。郭沫若批评这些心态时说,这些悲观心态比敌人的飞机大炮还要厉害,属于自行摧毁我们的战斗力,是亡国现象。中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和全面战,不能因一时的胜败得失而彷徨迷惘,应该坚定必胜的信念,做到“我们的力量很弱”、“意志却很坚强”。

郭沫若针对中日战争的持久性和全面性的特点,提出两条赢得战争的建议:军火接济,抗战持久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军火接济,除自己制造外还须仰仗友邦支持;兵源补充,保持兵源补充不至发生阻碍的最适当的方法就是武装民众。在军火接济方面,郭沫若所述较少,在兵源补充上建议颇多。郭沫若发现和北伐时期老百姓对革命的热情相比,对日作战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却十分冷淡。为充分动员大众,使民众成为抗战的后续力量,郭沫若对当局也提出两条建议:一方面要化除一切党派成见,做到在国家面前没党派,民族面前没个人的“精诚团结”,另一方面要彻底开放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废除妨碍民众运动自由障碍。在国家和民族遭受亡国灭种的危险时,郭沫若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须为减轻国家的浩劫作出贡献,文艺活动也应服务抗战。因此,他希望文化人在抗战时期更要做好抗战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抗战需要不断补充兵源,各种工作队组织以辅助军队的情况下,抗战宣传要纠正偏重都市的错误,要以全国广大农村和广大沦陷区的农民大众为对象的大动员,使“后方的民众运动和前方的军事行动密切地配合起来”。

郭沫若还撰文论述日本侵略行为的实质、战争对日本的反噬与争取友邦援助等问题。郭沫若认为中日战争是“理性与兽性”、“进化与退化”及“文化与非文化”之战。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兽性克服一切文化的本质,使文化濒于破产。针对当时日本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的策略,郭沫若特地指出“‘艺伎’姿态”不过是“‘武士’姿态”美人画皮,它们的目的都是“歼灭我们的种族”、“吞并中国”。日本在侵略中国过程中,也受到战争的反噬:日本军士大量伤亡,武器损耗过多,国内经济倒退,使得士兵出现了厌战心理,在大阪、神户一带还出现了军士哗变,甚至还发生反战运动。在《告国际友人书》中,郭沫若指出日本军部的口头禅“防止共产党”和“要保持东亚的和平”是掩饰侵略野心的幌子。为进一步揭露日本的侵略野心,他说中国正在遭受的危机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世界性的,将在短期内向全世界蔓延。那时全世界的文化,人类福祉将受着莫大的威胁。郭沫若呼吁爱好和平的朋友,保卫文化的斗士和中国人民携手,将世界文化和人类福祉在大规模的毁灭之前救起。

和郭沫若一样,蒋百里也撰文对当时国内盛传的“战必大败”的“亡国论”进行批判。在《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中,蒋百里认为亡国论者有两种卑劣的心理:“一是自己抬轿——把人家骂得一钱不值;一是自己诿过——什么事作不动都是人家不好,从老百姓起,一直骂到自己的祖宗”,并认为这两种心理合起来“华族早就十足的具备了亡国的资格”。蒋百里随即通过批评性的反对与言之有据的论辩,驳倒悲观论者的“亡国”论调。他把自周朝以来的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对各个时期的文化发展的主流进行分析,总结出各个时期都有持续不断且相辅相成的“同化力”和“抵抗力”,“华族的抵抗力有三千年的培养,五百年的锻炼,根基深厚”,以前没有消灭,将来更会发展,不会像悲观论者那样“腐败化”。在另外一篇文章中,蒋百里写道:“战争的目的在于屈服人的意志,屈服一个将领的意志,使他放弃抵抗,这是可能的。屈服一个政府的意志,使他改变政策,这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个民族永生存求自由之意志,这在古今中外都是不可能的”。

作为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就中国在抗战中应当采用的战略战术和兵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建议。蒋百里对欧洲各国军事史及军事现状研究,发现一方面“各种战斗方式”和“军事家对国家的义务”都“趋向速决”,但另一方面,“政治的痛苦与经济的困难则在于不能持久”。因此,蒋百里对中国战局也提出相应的军事建议:要处理好“‘持久’与‘速决’”、“‘持久’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中国须作持久战的整体战略,在持久战的决心下,研究速决的‘速’之条件”。在单个战役中使用的战术则是增加军队的运动性,“用运动战可以达到持久的目的”。单个战役不速,整体战争则不能久。在兵制上,蒋百里通过对曾国藩“营官二百两长夫一百八十人”的兵制分析后说,在现在形势下,要实行曾国藩的兵制,经济上是做不到的,但可以根据曾国藩的兵制思路把后方不直接参战的军队整理一下。这样国家“多化一些少数的金钱而加强了几倍的战斗力”。

蒋百里出访德、意期间,德、意因中国在武器装备赶不上日本,说中国应趁早放弃抵抗。蒋百里写了《抗战的基本观念》发表在德、法两国的军事杂志上,驳斥德、意为主的西方国家唯武器论的观点。蒋百里说中国人思想中有两点西方人不了解,而这两点恰是中国不因军事上一时的失利而悲观和不放弃抵抗的原因。一是中国人有乐观态度,“这乐观态度并非一时的享乐,而是永久的希望”;二是中国有对日抗战到底的决心。针对日本,1937年蒋百里在柏林开始着手撰写《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以详实的资料,严密地分析日本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诸方面所处的困境,指出日本的“黄金时代过去了”。“日本和中国作战的致命伤,在于国家太小,人力有限,野心太大”,因此“向外发展超越了自然地限度,必定要栽一个大跟斗”。文章末尾,蒋百里说“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他讲和。”

蒋百里写的这些文章在战时的影响很大:“犹如一清醒剂、兴奋剂,注入了当时民众的心胸,国人因之对此顽敌有深刻的认识,实有助于我抗战心理之坚定而为以后胜利之基础。”

郭沫若和蒋百里虽谋面不多,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国家膺受亡国灭族灾难时积极以多种方式投身抗日洪流。郭沫若在题词中那样写,除他与蒋百里有上述的的共同点外,也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家急需用人之际,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却逝世了,这对中国来说是巨大的损失:“蒋百里先生之死,是中国对日抗战以来人才上最大的损失,在我们做文化事业的人看起来,觉得实不在一个名城或重镇的陷落之下”。蒋百里虽已辞世,他的作品却在。郭沫若呼吁将蒋百里的著作“汇刊成集,以广流传”,除能“保障国家文化遗产”外,对于建设“中华民族‘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心理国防’,真不啻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

(指导教师、责任编辑:廖久明)

[1]徐逸云.蒋百里年谱[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2.

[2]郭沫若.笔的三阶段[A].王锦厚.郭沫若佚文集(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8.

[3]张禾草.蒋百里随员日记(九月一日)[A].蒋百里.蒋百里抗战论集[M].新阵地出版社,1939.

[4]程晓华.蒋百里先生印象记[A].蒋百里.蒋百里抗战论集[C].新阵地出版社,1939.

[5]郭沫若.悼百里先生[N].扫荡报,1938-12-29.

[6]林焕平.深切的怀念,沉痛的哀悼——写于惊闻郭沫若同志逝世之后[A].新华月报资料室.悼念郭老[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

[7]郭沫若.武装民众之必要[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8]郭沫若.洪波曲[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9]阳翰笙.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二)[J].新文学史料,1981(1).

[10]李娟丽、包东波.军学奇才——蒋百里[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11]孙中山.在广州中国国民党肯亲大会的演说[A].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

[12]孙中山.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A].孙中山全集(下)[M].上海:三民公司,1927.

[13]郭沫若.抗战与觉悟[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4]郭沫若.克服三种悲观[A].丁三.抗战中的郭沫若[C].广州:战时出版社,1938.

[15]郭沫若.对于文化人的希望[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6]郭沫若.我们为什么抗战[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7]郭沫若.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8]郭沫若.文化人当前的急务[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9]郭沫若.理性与兽性之战[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0]郭沫若.“侵略日本”的两种姿态[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1]郭沫若.日寇残酷心理的解剖[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2]郭沫若.鲁南胜利之外因[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3]郭沫若.告国际友人书[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24]黄美真、张云.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5]蒋百里.抗战一年之前因与后果[A].国防学会.蒋百里先生文选[M].1947.

[26]蒋百里.抗战的基本观念[A].国防学会.蒋百里先生文选[M].1947.

[27]蒋百里.速决与持久[A].国防学会.蒋百里先生文选[M].1947.

[28]蒋百里.营官二百两长夫一百八十人[A].国防学会.蒋百里先生文选[M].1947.

[29]蒋百里.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A].国防学会.蒋百里先生文选[M].1947.

[30]刘一兵.论蒋百里的抗日思想[J].徐州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31]胡建中.悼蒋百里先生[A].蒋百里.蒋百里抗战论集[C].金华:新阵地出版社,1939.

[32]甘候介.悼百里先生[A].蒋百里.蒋百里抗战论集[C].金华:新阵地出版社,1939.

C912.1

符:A

1003-7225(2015)04-0018-05

*本文得到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郭沫若佚文《悼百里先生》研究”,编号:201410649014)。

2015-07-13

邹佳良(1991-),男,四川泸州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1班学生;唐梦林(1991-),女,四川乐山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1级新闻学本科1班学生。

猜你喜欢
郭沫若抗战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探寻日本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