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炜
大地上的恶之花:高尔夫球场的环境问题
郑炜
高尔夫球,这一相传起源于苏格兰牧羊人的乡间游戏,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运动,今天,高尔夫球与足球、网球并称为世界三大运动,足见其传播之广、受众之多。新中国的高尔夫球发展起步较晚,1984年中国内地建立了第一家高尔夫球场,如今正好30年过去,中国高尔夫运动经历了一个跑马圈地、野蛮生长的过程。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高尔夫设施总数521家,11497个球洞,折合约639个18洞高尔夫球场。其中,仅2013年,全国新开业高尔夫设施就有47家,折合约42个18洞球场,相比2012年,设施增长率为9.2%,18洞球场净增长率8.9%。如此发展速度带来了产业链的繁荣,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诸多环境问题。
高尔夫球是一项根植于大自然的户外活动,它不像足球、网球等项目,在室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划定场地。它的场地本身就是大自然,或者是经过修整的大自然,建设高尔夫球场势必会占用大量自然条件优越的土地资源。在国际上,标准18洞高尔夫球场的球道总长度约5000到7500米,洞间相距在100米到500米之间,占地面积一般为1000亩左右。而在我国,高尔夫球场多数贪大求全,占地规模很多在1200亩以上。
我们不妨算一笔账,以我国当前有639个18洞高尔夫球场计,平均每个占地1200亩,那么一共就需要766800亩土地。尽管数字对比18亿亩的耕地红线,并不是多么怵目惊心,但考虑到高尔夫球在中国作为一项贵族运动,其建设主要集中在东部、南部发达地区,并且基本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城市以及郊区,同时由于高尔夫球场的灌溉需求,其选址通常是在河流、水库旁边等水环境较好的地带,可以说球场的建设,往往占用了最为优良的耕地和林地。
同时,高尔夫球场不仅仅只有运动场地,其往往配套有房地产设施。通常的高尔夫球场规划,都是由酒店、别墅、会所、商业广场组成的建筑群,围绕场地而成。这些建筑群所占的土地面积往往不在球场本身所占土地面积之下。
比大量占用土地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高尔夫球场建设带来的空间上的不平等。原来属于社会公共的空间,大自然馈赠的生态环境,这些使用价值变成了交换价值,被切割成一个个碎片进行买卖,渐渐变成少数人的私产和独享。许多高尔夫球场在建设之初,打着绿化项目的旗号,表面上标榜成对公共空间的生态改善,但最后往往变成了富人区。虽然没有直接打上私有化的招牌,但其实是外人无法享用的空间,因为高尔夫球场开发商采取了只对内部会员开放球场、收取高昂使用费等措施,无形中把中低收入群体进行了“过滤”。高昂的打球费用,排斥了低收入群体对这些空间资源的使用,从而制造对底层群体的公共生态空间的绝对剥夺。同时由于高尔夫球场周围往往环绕着地产项目群,相当于一个围栏,把球场空旷绿野的优美环境完全从城市中隔离出去,变成少数人才能观赏的风景。古代王朝末期土地兼并导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幕在现代变成了可供贫者使用的公共体育场馆、公园越来越少,从而“御宅族”出现并且数量越来越多,而富者却开着电动车,在绿草间惬意地追寻自己击飞的高尔夫球。
水资源是高尔夫球场的命脉,高尔夫球场因占地面积大,并且植被主要是禾草,根系较高大植物不够发达,保持水土能力较差,因此其灌溉往往需要巨大的用水量。一个18洞高尔夫球场,在降雨充足地区每天需要灌溉1200吨左右淡水,而在干旱缺水地区需要多达4000吨左右。按平均每天2600吨来计算,我国600多家个高尔夫球场每天耗水156万吨以上,每年耗水大约超过5.6亿吨。京津冀地区有100个多个高尔夫球场,每天耗水量约为40万吨,一年下来,耗水量在约1.3亿吨,等于南水北调中线调京总量的十分之一。除了灌溉用水之外,为了增加运动的复杂性和难度,高尔夫球场往往设有沙坑,为保持沙坑清洁的洗沙用水也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据调查洗1m沙所需水为5到8吨,一个高尔夫球场每天洗沙所需水就在100吨左右。
一个高尔夫球场的用水量与同等面积耕地用来生产谷物的用水量相比,前者是后者的46倍。也就是说,一个高尔夫球场的投资和用水量若投入到农业当中,可以建起46个面积同样大小、旱涝保收的农场。我国是人均淡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淡水资源更为紧缺。高尔夫球场对淡水资源的高消耗无疑大大加剧了环境负担。
用水成本是高尔夫球场经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时候甚至会成为高尔夫球场最致命的影响因素。如此大量的用水,大大增加了球场经营者的经营成本。因此,为了减少这部分开销,有些高尔夫球场经营者疯狂掠夺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资源,甚至偷偷抽采深层地下水。难以恢复的地下水属于社会公共资源,不是个人私有财产,却遭到了滥采滥用,转化成了资本家的利润,这无疑是对大众公有财产的窃取剥夺。
高尔夫球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破坏生态平衡、污染土壤和水体两个方面。
首先,新建一个球场,首先要铲除地面表层土壤,再根据需要人工设计配制新的土壤结构,以达到较好的硬度,来保证场地稳定的平整度,以及较好的排水效果,防止产生积水。常用沙、沸石等无机质材料进行原来土壤替代,而且为了避免日后再换,经常采用“深挖高垫”的方式,使球场高出地面0.8到2米,因为球场面积大、坡度缓,不在意往往看不出较地表高一些,而这个高度往往导致球场“以邻为壑”。并且改良过的土壤具备很好的“毛细”作用,缺水时可以争夺周围地下的水分,而在大雨过后,又可把雨水“转移”到周围,因此对周围的土地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常常导致周边一片荒芜。
其次,新建一个高尔夫球场,需要铲掉大量的野草、灌木和树木,种植单一的进口草皮,这对当地生态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在自然状态下,生物遵循着进化论的原则,彼此相互竞争和依存,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身具备一定的抵抗自然外力和病虫害的能力,不需人为干预,就可以自我维持更新,而高尔夫球场这种单一的植被,使得生态系统退化,变得更为脆弱。由于草种单一,选择球场作为栖息地的动物种类也大大减少,造成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生态功能无法发挥。并且也不利于自然资源例如氧气、水分等资源的自然循环。此外,高尔夫球场的进口草类,还存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隐患。
另一方面,高尔夫运动对草坪的草质量要求很高,为了避免优良性状的丧失,育种专家普遍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培育草种,但也因为是无性培育,其抗病虫性不能提高。在中国,为了让这些舶来草适应当地环境,提高其存活性,高尔夫球场的草坪在铺设前和日常维护中通常要大量使用除草剂、除菌剂、杀虫剂、土壤改良剂等。有资料显示,每年喷施在高尔夫球场草坪上的农药要达五十余种,这些农药往往难以降解,含有毒性以及汞、砷等重金属元素。前面提到球场土壤的优良排水效果,使其容易流入到周围的水体和土壤中,甚至可能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再者,草坪在施肥又喷灌后,化肥可能不会被完全吸收,挟带大量氮、磷的水进入周边水体,改变了其中原有的氮磷平衡,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某些适应新条件的藻类迅速增殖,在这些藻类死亡后,细菌将其分解,使水体中有机物增加,导致细菌进一步繁殖耗氧,使大批鱼类死亡。同时,因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表面生长着以蓝藻、绿藻为优势种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产生的有害气体,危害水生动物,发出臭味。
高尔夫球场,对于少数人来说是休闲娱乐、商务洽谈的天堂,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一朵朵大地上的恶之花。在绿草茵茵的球场之外,是资本逐利对环境的威胁和人与人之间的巨大不平等。从2004年开始,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就三令五申禁止建设高尔夫球场。但是在土地财政的大背景下,受利益驱动,各地高尔夫球场项目依然变着花招、巧立名目地顶风上马。控制恶之花的蔓延,仍然需要更有力的措施。
(郑炜,北京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