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美丽
课堂评价,并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者赞扬,应该在评价的内容中包含本学科的学科思想,这样才能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从繁重的作业和大量的习题以及繁冗的文字中解放出来。以《盐类的水解》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为例,介绍了恰当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实验探究教学评价
学科思维化学学科教学评价中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强化学科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积极倡导对学生的活动表现恰当评价,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进化学的世界,“润物细无声”般掌握化学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思想,引导学生热爱化学、迷恋化学、甚至把化学当做终身的事业。因此,课堂中的恰当评价意义重大。
《盐类的水解》是选修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部分的内容,是在研究了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盐在水中可能存在的可逆过程的平衡及移动问题进行研究。该部分知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高,对教师富有挑战性。
本节内容通过分组实验——现象观察——本质剖析的经典化学教学模式,层层递进,剖析出盐溶液也可能呈现酸性或者碱性的原因;并分析盐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盐电离出的离子存在的水解过程和水的电离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影响结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的学生活动、充足的思考和准备时间是学生完整展示探究结果的必要条件。
一、做试验、析现象,分析归纳环节
要求:自行选择任意盐溶液进行分析,分析其呈酸碱性的原因。
该活动要求中的关键字“自行选择”,出现在本课堂中的高潮部分,这一要求为学生思维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分析对象进行探讨;教师完全实现自我隐形,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
二、学生展示环节
该过程完成后,学生投影展示的结果如下:学生选取了均呈碱性的盐溶液(CH3COONa和Na2CO3)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以CH3COONa为例,该溶液中存在两个电离过程,溶质醋酸钠的电离和溶剂水的电离,其中醋酸根会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形成醋酸,从而使得溶液中氢氧根浓度大于氢离子浓度因而呈现碱性;该类盐为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均呈碱性。学生展示后,老师对其作出评价:
评价1:学生在进行研究对象选择时,用到了学科中的分类思想。选择了呈碱性的盐溶液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从中找出其中一个典例醋酸钠溶液进行细化处理;其他与之同类的盐溶液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路类比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任务不应该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类方法在对大量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只要找出代表性物质进行研究,采用类比的方法即可对同类物质分析问题迎刃而解。老师的评价点拨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本堂知识,更是渗透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分类法,该方法可以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领域。
评价2:学生提到了醋酸钠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的来源、相互作用、作用结果,其中用到了化学中的“微粒观”。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离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微观粒子的重组、结合是构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微粒观是化学学习的核心观念,是化学基本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部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多种多样的,一个有微粒构成观的学生,能透过他感知观察到的宏观物质的表象,通过思维中自然存在于潜意识中的微粒观对表象背后的本质进行四位分析。这种能力一旦形成,对研究化学中物质变化及其微粒间相互作用的相关问题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化学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结构对性质的影响、性质的变化规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从微观角度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选修三第三章晶体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宏观固体的微观结构,内容抽象,《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是其第二节内容,是在第一节介绍了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特征后介绍的具体晶体类型,把这两种晶体放在同一节论述的原因,是这两种晶体组成元素类似,均主要由非金属元素组成,但组成微粒和微粒之间的作用力及其晶体的性质却存在非常大差异,处理不当会造成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缺乏合理的认识。由于微粒肉眼不可见,无法通过看、触摸等感性手段察觉,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宏观现象推测两种晶体微观组成和作用力的差别,如分子晶体在常温下常为气态或者液态,而原子晶体却为固态且熔点很高;同是碳组成,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两种单质:C60和金刚石,C60熔点低,金刚石熔点很高;从而推测出微观体系中两种晶体组成微粒间作用力强度差别非常大以达到由宏观直入微观的效果;并从宏观物理性质熔沸点的比较得出常见的分子晶体其实就是熔沸点较低(或常温下呈液态或气态)的物质,如所有氢化物、大部分非金属单质、部分非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常见原子晶体为ⅣA元素形成的高熔点物质,如金刚石、晶体硅、碳化硅、二氧化硅等。在课堂上结合晶体模型,抓住两种晶体微粒间作用力的差别造成其熔沸点差别这一关键点进行渗透并及时评价,抓住机会再次把微粒观的种子种在学生心里。构建物质的微粒观,理解微粒间作用力的强弱决定其宏观性质,会对学习化学的思想有更深入的认识。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经验的交流、合作和碰撞的平台,教师面对的是各个富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在新课堂中,教学评价不应当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应是为了教育而评价,为了培养学科能力而评价,教师的评价要学生的心理特点,重在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各种情况,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应进行智慧的牵引和评价,以营造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良好空间,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课堂中的教学评价,应该遵循教学规律,应该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应该保证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应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学生达到进步和发展且其进步和发展应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应该有效率,相对于师生的教学投入,师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最大化的、理想的。这样高效的教学评价,才能是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曹洪昌.优化化学教学方法刍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0,(10).
[2]李连青.帮学生构建化学微粒观助学生度过化学微粒关[J].读写算,2010,(34).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