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战略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思路

2015-11-13 17:53黄群慧霍景东
中国工业评论 2015年11期
关键词:服务化中国制造2025服务业

黄群慧+霍景东

《中国制造2025》特别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制造业发展逻辑,贯穿于制造业的其它任务,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明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行动纲领。为实现创新能力提升、质量效益提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以及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目标,《中国制造2025》特别指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将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一项任务。

《中国制造2025》还特别指出,制造业服务化是一种制造业发展逻辑,贯穿于制造业的其它任务,制造业服务化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服务型制造本身就是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同时制造业服务化有助于推动制造业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毫无疑问,制造业服务化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明辨什么是制造业服务化,在纵观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背景下,了解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顾客满意”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不再仅仅关注实物产品的生产,而是更加关注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服务+产品”的解决方案,即服务化。根据经济学界的共识,目前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是指企业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包括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Vandermerwe,1988),是联合顾客创造价值或改变市场规模、收入方式的服务创新,是制造企业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提供产品相关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创新(Visnjic,2010)。

随着全球进入服务主导的经济,服务已成为制造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从全球范围来看,IBM、戴尔、GE、耐克等一大批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如2011年IBM的服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2.1%,服务业务的税前利润占到总利润的92.9%。目前,努力创造优质的服务来提升有形产品竞争力的做法已经普遍被人们所接受,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全球化,企业争创服务优势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从投入产出情况来看,全球制造业服务化总体水平不高。代表性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系数一般在10%以下,仅有芬兰、荷兰和瑞典几个国家的个别年份超过10%,如芬兰2007年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达到10.8%,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11.44%,但到2011年下降到10.19%;荷兰在2002年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达到10.15%,瑞典在2009年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达到10.07%,2011年进一步上升到10.29%。从纵向比较看,制造业服务化系数保持稳中有升,16个代表国家的算术平均水平从1995年的3.53%上升到2009年的4.41%,但到2011年有所下降,为4.34%。美国、日本、西班牙、丹麦等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如西班牙1995年的制造业服务化系数为3.73%,2011年为3.79%;而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则快速攀升,芬兰从1995年的4.39%上升到2011年的10.19%,澳大利亚从1995年的0.54%上升到2011年5.61%,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服务化系数则出现了下降(表1)。

从行业来看,不同制造行业服务化强度不同,造纸、印刷和出版业,化学品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服务化系数较高,16个代表国家的算术平均水平超过5%;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8.02%,而机械制造业相对较低,仅为2.20%。不同国家采取服务化战略的行业不同,如荷兰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011年回收和其它制造业服务化系数达到25.49%,远远超过其平均水平;美国的造纸、印刷和出版业的服务化系数达到30.81%(表2)。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的现状与特点

(一)总体上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较低,制造业服务产出落后于世界主要制造业国家

根据Neely对全球上市公司数据库(OSIRIS database)的分析,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服务化比例仅有2%,到2009年达到20%以上,虽然2年间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比例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是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如2009年美国上市公司制造业服务化的比例超过50%。如图1所示,在2009年中国制造业服务产出比例排在美国、芬兰、荷兰、比利时、马来西亚等17国之后,仅超前于智利和奥地利。

另外,根据我们从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整理出15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产出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制造企业服务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的确普遍不高,如表3所示,该比例大多处于20%以下,有5家企业该比例低于10%,其中超过20%的有4家,超过30%的有一家——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31.15%。

(二)我国制造业企业对服务化转型有一定认识,服务导入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09年针对制造业服务化问题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80份,覆盖机床工具、电工、汽车、农机、工程机械、重型机械、仪器仪表等10个行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对服务化的转型有一定的认识,在80个有效样本中,有64家企业开展了至少一项服务业务活动,占总数的80%。据欧洲制造业调查结果显示(如图2所示),欧洲制造业中至少提供一项服务的企业比重超过80%,瑞士接近90%,德国为88%;而中国为80%,从这点来看,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导入比例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三)中国制造业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齐全,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endprint

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2009年的调查,我国制造企业开展比较多的业务类型主要是研究、开发、实验等专业化技术服务,检测、维修以及零部件定制等服务,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整体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同时也提供会展培训、电子商务、咨询等服务等(如表4所示),其中研发设计和实验是最为主要的服务,在80个有效样本企业中占到45家,与国际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如2009年,全球上市公司提供的主要业务类型也是设计和研发服务、系统解决方案、维修和支持服务等(如表5所示)。

(四)虽然中国制造业服务化产出比例不高,但是服务业务的利润率相对较高

根据我们从2014年我国上市公司年报整理出的15家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情况,虽然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务占比总体不高,很少有超过30%,大多处于10%到30%之间,但是,服务业务的毛利大都高于整体水平,即高于制造业务的毛利水平,除了有5家企业低于整体业务毛利水平外,其它10家都高于整体业务毛利水平,如中联重科的服务业务毛利水平高达90%以上,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的毛利率达到72.32%,远远高于22.04%的整体毛利水平(图3)。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企业提高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思路和政策

制造业服务化是商务模式的变革,既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撑,也需要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技术优势,因此要结合《中国制造2025》,完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第一,须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制造和服务融合。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在消费全过程中相互渗透,制造业拉动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边界越来越模糊。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仅依靠制造或服务,经济发展质量无法改善,消费者需求无法满足。因此,从发展战略上,既要重视制造业发展,也要重视服务业发展,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因此,要建立一体化的产业政策体系,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之间的政策差异,降低交易成本;同时,要从客户需求的视角整合行业管理部门的职能,制定相互协调融合的行业监管、支持政策,形成合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第二,须选取潜力行业,进行重点突破。

实施服务型制造行动计划,开展示范试点,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从制造业服务化的典型案例和发展趋势来看,重点是装备制造业、白色家电制造业、电子信息消费品制造业以及衣饰家具制造业等行业。对于装备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路径主要是三条:一是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依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品牌优势、渠道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广泛的客户资源和营销网络,联合金融服务机构,共同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等服务。二是发展整体解决方案,除为客户提供自产主体设备外,还提供设备成套(包括系统设计、系统设备提供、系统安装调试)和工程承包(包括基础、厂房、外围设施建设)等,同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维修改造服务,由设备的制造厂商提供设备的维修、检修、升级、改造,并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远程设备状态管理服务,对客户装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状态管理。三是发展供应链管理服务,为每一位客户度身定制一步到位、全方位的运输解决方案。对于白色家电制造业,重点是发展提供设计、制造、维修、回收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对于衣饰和家具行业,重点发展客户参与的大规模定制服务等;电子信息消费品行业服务化的方向是“线下产品+线上服务”相结合,提供智慧生活服务。

第三,要加快推进两化融合,强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信息技术是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黏合剂”,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提高重点行业信息应用系统的方案设计、开发、综合集成能力;鼓励互联网等企业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在线定制、线上到线下等创新模式,积极发展对产品、市场的动态监控和预测预警等业务,实现与制造业企业的无缝对接,创新业务协作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因此要大力发展行业性、区域性、产业链协同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提供工业设计、在线管理、电子商务、信息情报等方面的服务,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产品性能之中,大力发展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以及增量制造,提高制造的敏捷性和柔性,为大规模定制化生产提供可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同时,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自动化生产线、系统集成、远程监控等服务。

第四,要推动服务创新,完善制造业服务化生态。

从制造业服务化的重点来看,企业主要提供安装、维修、培训、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包、软件开发、租赁等服务。其中,有91%的受访企业为客户提供产品安装和操作服务,88%的受访企业提供包括远程检测与诊断的维修服务,65%的企业提供培训和设计咨询服务,仅有28%的企业为客户提供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或交钥匙工程服务(图4)。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优惠政策向制造业倾斜,高新技术企业中并不包括现代服务业企业,这样导致现代服务业企业并没有得到制造业的待遇,导致现代服务业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品牌建设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把高技术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全部纳入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给这些产业研究开发给予支持,而且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研究开发的特点,给予特殊的政策。同时,制造业服务化会衍生出IT技术系统解决方案、3D虚拟仿真设计、融资租赁业务、逆向信贷等新兴服务业态,要加大支持力度。

第五,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

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里,服务业发展更以集聚特别是在园区集聚发展为重要特征。因此,要以中心城市为枢纽,建立服务功能区,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区域辐射能力。要在已有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内部或者附近,建立研发设计、物流服务、质量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营销、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以降低制造业集群的交易成本,优化投资环境;在各种高新技术园区,或者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的集群内部或者周边,建立为其服务的研发平台以及法律、工程、融资、信息、咨询、设计、租赁、物流和政策支撑体系。这样做既鼓励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促进了制造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要么专注于制造业发展,要么向服务企业转型。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化中国制造2025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现状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职业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