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亮
摘 要:李益是中唐享有盛名的边塞诗人,研究李益诗歌的学者大多把目光聚集在李益的边塞诗上,而对李益的其他诗歌则关注较少。在李益留存下来的诗歌中,保存有十多首游侠诗,由于李益享寿很高,身经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通过研究他的这十几首游侠诗,我们可以品味李益游侠诗歌的特点,感受中唐游侠诗与初盛唐的差别,从而认识唐代侠义精神在时代剧变下的变化。
关键词:唐代;李益;游侠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133-02
李益生于玄宗天宝七载戊子(748),“君虞长始八岁,燕戎乱华”,①“太和(827—835)初,以礼部侍郎致仕,卒”,②享年80余,是有唐一代诗人中的长寿者之一。李益跨玄、肃、代、德、顺、宪、穆、敬、文九帝,见证了唐王朝由极盛到衰弱甚至败落的全过程。李益诗歌种类丰富,有边塞、怀古、纪行、游侠、咏物、山水、交友等,其中边塞诗数量最多,写的最好,“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词”。边塞诗之外,就当推游侠诗了。
一、李益游侠诗考证
游侠诗即描绘描绘游侠形象或歌咏任侠意识的诗。游侠诗和边塞诗有交叉,如自建安以来就有描写游侠从军边塞的,但两者区别在于表现对象的不同。胡大俊说:“举凡从军出塞,保土卫边,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借咏史以寄意,或记现实之事件,上至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下及朋友之情,夫妇之爱,生离之痛,死别之悲,只要与边塞生活相关的统统都可以归入边塞诗之列。”③由此观之,凡与游侠或侠义精神相关的,都可以归入游侠诗。按照这个定义来考证,李益的游侠诗有15首,即《从军有苦乐行(时从司空鱼公北征)》、《杂曲》、《来从窦车骑行(自朔方行作)》、《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城傍少年》、《轻薄篇》、《汉宫少年行》、《送韩将军还边》、《赴邠宁留别》、《紫骝马》、《再赴渭北使府留别》、《边思》、《送常曾侍御史西蕃寄题西川》、《春行》和《夜发军中》。
二、李益游侠诗中“侠”的形象
(一)深明大义,立功边塞
这类形象在《从军有苦乐行》、《来从都车骑行》《将赴朔方早发汉武泉》、《送韩将军还边》、《赴邠宁留别》、《再赴渭北使府留别》、《夜发军中》这几首诗歌中均有体现,作为现实生活的记录和反映,往往在叙事中穿插游侠形象来寄托豪兴意识和建功扬名思想。这几首诗歌中的游侠形象:(1)有痴心报国的“白马羽林儿”,在《送韩将军还边》中写道:“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垅迟。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④(2)有“身承汉飞将”的“关西将家子”,《赴邠宁留别》:“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边思》:“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更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3)有“非结少年场”的“五都少”,《从军有苦乐行》中写道:“劳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觞。……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侠气五都少,矜功六郡良。”
此类游侠诗的侠客大都少年习武,或“束发即言兵”,或“出身事弓马”,或“结发逐鸣鼙”。武艺高强,剑术尤其出色,或“平戎七尺剑,封检一丸泥”,或“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张”。他们心性较高,报恩思想相当浓厚,或“怀恩抱明义”,或“圣心寄所重,未许让恩私”。或“一旦承嘉惠,轻身重恩光”,或“平生重一顾”。但“讵驰游侠窟,非结少年场”,绝不“以武犯禁”。报恩方式亦非“杀人租市旁”之类简单的私义宣泄,而是“追兵赴边急,络马黄金辔”,将高超武功和豪侠义气挥洒到硝烟烽火的边塞战场,通过杀敌靖边,立功封侯来报答君恩、知音和父母,伸张社会公义。因此他们生活的环境非常艰苦,经常“剑文夜如水,马汗冻成霜”,“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经历边塞战争的磨练和考验,有的曾“山川搜伏虏,铠甲被重犀”,有的曾“截海取蒲类,跑泉饮鹈”,有的曾“自经皋兰战,又破楼烦地”,有的“西北护三边,东南留一尉”。
(二)私恩小义,纵情声色
这类形象在《轻薄篇》、《汉宫少年行》、《城傍少年》、《紫骝马》、《春行》几首诗中有具体体现:(1)有“呼鹰挟弹”、“分曹陆博”的“禁军侠少”,《汉宫少年行》:“平明走马绝驰道,呼鹰挟弹通缭。玉笼金锁养黄口,探雏取卵伴王孙。分曹陆博快一掷,迎欢先意笑语喧。巧为柔媚学优孟,儒衣嬉戏冠沐猿。晚来香街经柳市,行过倡舍宿桃根。相逢杯酒一言失,回珠点白闻至尊。”(2)有斗鸡走马的“负心汉”,《紫骝马》:“争场看斗鸡,白鼻紫骝嘶。漳水春闺晚,丛台日向低。歇鞍珠作汗,试剑玉如泥。为谢红梁燕,年年妾独栖。”(3)有射猎五陵的“富家子”,《春行》:“侍臣朝谒罢,戚里自相过。落日青丝骑,春风白纻歌。恩承三殿近,猎向五陵多。归路南桥望,垂杨拂细波。”
唐代少年游侠中这类无赖恶少多出于市井闾巷,一般为市井闾巷之无业游民,为市井坊里的祸患。这些任侠表现出的声势和精神已经离初盛唐那种豪爽通脱、自由向上的时代精神愈来愈远。李山甫《游侠儿》一诗对此作了准确生动的描述,中唐游侠少年“好把雄姿浑世尘,一场闲事莫因循。荆轲只为闲言语,不与燕丹了得人”,可谓切中有其形无其实的时象。在他们身上,初盛唐侠风之高昂浑厚气象已经模糊,更多地表现出乱世变迁中的醉生梦死和腐朽性。于鹄在《公子行》中云:“少年初拜大长秋,半醉垂鞭见列侯。马上抱鸡三市斗,袖中携剑五陵游。玉箫金管迎归院,锦绣红妆拥上楼。更向院西新买宅,月波春水入门流。”⑤半醉见列侯,抱鸡三市斗,携剑五陵游,金管红妆相迎拥的居然是这样一位初拜大长秋的权贵游侠少年,侠气少而腐化之气重。《汉宫少年行》中写禁军侠少的宿卫、游侠生活,他们走马驰道,呼鹰挟弹,纵博优游,饮酒宿娼,放荡无禁。禁军侠少的任侠风气与中唐禁军侠少和初盛唐相比,匪气十足。
(三)轻薄寡义,离家弃妻
《杂曲》:“妾本蚕家女,不识贵门仪。藳砧持玉斧,交接五陵儿。十日或一见,九日在路歧。人生此夫婿,富贵欲何为。杨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妇人贵结发,宁有再嫁资。嫁女莫望高,女心愿所宜。宁从贱相守,不愿贵相离。”一位出身寒门的蚕家女,嫁入豪门之后,丈夫结交五陵侠少,终日不归。蚕家女气愤难耐,自倾自诉,发出坚贞誓言:长相守、不离弃。诗中同时也间接对这位游侠丈夫的轻薄寡义、离家弃妻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谴责。
三、唐代游侠精神的演变
初盛唐是唐人任侠的高昂期,“处于历史又一个繁荣时期的地主阶级,精力充沛,充满自信。它的一部分成员,须要借助各种方式展现自己的英雄气概,建立功业是一种适宜的方式,任侠也是一种适宜的方式,而且是一种更容易做到的方式”。⑥任侠体现着以少年游侠儿的形象和心境为核心的“少年任侠精神”,它充满着青春的气息、乐观奔放的时代精神和火一般的生活欲望。“长安重游侠,洛阳富才雄”,“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这些诗句反映了初盛唐游侠满怀理想、才能和自信心,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这种独立人格与自主意识驱使他们可以不受任何羁绊去努力实现个人的生命价值。⑦
中唐是唐人任侠风气的衰变期,安史之乱以后,侠风渐变,开天高浑之气渐离渐远,任侠精神表现出不同于初盛唐的时代特点。在李益的游侠诗里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冷色调,一种苍凉的气氛,无论“白马羽林儿”、“关西将家子”还是“五都少”,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直白、功利、苦闷,已经没有了初盛唐侠少的高昂、自信与激情。李益游侠诗中侠少建功立业的思想变淡,报恩、为义思想渐浓,自身的独立人格逐渐被消磨,对环境的艰苦也流露出一丝丝的畏难和恐惧。他们虽有侠形义胆,为国征战,但少了初盛唐时代的乐观自信,多了一层及时行乐的消极与追忆当年豪侠之气的悲凉。与初盛唐的游侠诗相比,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蕴含其中的感情明显不同,突出强调了其中的“义”,并寄寓着诗人知己难求,怀才不遇的悲慨与苦闷。有些诗表现了游侠少年假借侠的名义而纵情声色,醉生梦死,他们在思想上轻佻放任,追求绝对自由,行为上肆意妄为,抱着一种游戏人生、及时行乐的态度。当侠的名义被利用,游侠就背离了它的初衷,逐渐走下坡路,那种侠义和侠气已经消弭在酒色中。至于离家弃妻,交接五陵儿,去纵情行侠的“侠客”,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一位“侠客”的妻子掬一把同情泪,同时也对这位“侠客”的轻薄无义增添几分鄙夷。
从李益的游侠诗中可以感受到中唐刚性精神的折损。李益生于天宝年间,青少年时代在安史之乱中度过,盛世的余音依然留存在他的脑中,壮年及晚年已进入中唐,盛世不再,激情难寻。李益出身关陇贵族,祖上显赫非常,“门族清华”。他本人“诗名早闻”,故从小便养成傲岸狂放的性格。不幸的是,“长始八岁,燕戎乱华,出身二十年,三受末秩,从事十八载,五在兵间”。可以说这几首游侠诗里闪现着诗人的影子和贯注着诗人的情感,从中体会到诗人的苦闷与悲凉,更能使我们从微观上感受到时代精神风貌和内涵气质的退潮。李益游侠诗正如其人已走完了少年时期的激情飞扬、豪迈自信的风采,而进入中年忧患、苦闷的消沉。由微观透视宏观,由游侠诗的侠少形象变化更可以感受中唐文学的变化,更感到贯穿在文学中的一种气质和个性的剧变。李益写的最好的是边塞诗,但他的游侠诗却可以称之为折射中唐侠风和诗风变化的一面小镜子!
——————————
注 释:
①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5.
②刘昫.旧唐书·李益传[M].中华书局,1975.
③胡大俊.边塞诗之涵义与唐代边塞诗的繁荣[J].西北师院学报,1986,(4).
④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2.
⑤于鹄.公子行.全唐诗[C].中华书局,1960.3503.
⑥罗宗强.李杜论略[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69.
⑦屈小强.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济南出版社2002.114.
参考文献:
〔1〕范之麟.李益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王胜明.李益研究[M].四川:巴蜀出版社,2004.
〔3〕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屈小强.唐代诗人的文化精神与人生意趣[M].山东:济南出版社,2002.
〔5〕汪涌豪,陈广宏.游侠人格[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
〔6〕汪涌豪.中国游侠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7〕彭卫.古道侠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8〕葛晓英.汉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尚定.走向盛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0〕查屏球.唐诗与唐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