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
街头摄影,大概是最没有特定之规的摄影门类,也是最色彩纷呈的摄影门类。想要得到优秀的照片,需要摄影师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更取决于摄影者对拍摄地的感悟。到意大利之前,我连《罗马假日》都没有看过,离开后,却深深地迷恋上了这里的每个角落。
器材准备
出发前的器材准备是困扰很多摄影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拥有较多设备的摄影者,如何在便携与实用之间取得平衡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很多建议是出远门要相机轻量化、脚架短小化,山区用广角、高原多长焦等等,都值得参考,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对行程活动进行预判。出行前,我知道在意大利的大多时候会为工作奔波,没有多少时间专门拍摄照片,于是选择了轻便小巧的徕卡大M(即M10或Tpye 240)和一只35mm定焦镜头。
徕卡旁轴相机历来是街拍神器,没有反光板的机身设计与单反相机有很大不同,一是小巧便携,挂脖子上不惹眼,具有隐蔽性和亲和力;二是通过裂像屏黄斑取景、联动测距对焦,取景不受镜头光圈限制,视野开阔明亮,且拍摄时候声音小,抓拍比较方便。而且,大M是全画幅数码相机,采用比利时小厂生产的2400万像素CMOS,宽容度和色彩相比于日产相机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
但徕卡确实是有脾气的,徕卡M的摄影者需要克服无法自动对焦、旁轴取景画面和照片画面有视差、电子性能差等很多缺点,只有你习惯了它的脾气,它才会成为随时随地的伙伴。
等待
街拍离不开人的元素,俗话说景无人则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画面构成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在拍摄常规风景或者建筑时,融入人的元素。最简单也是最安全的做法是,站定一个位置构图,等待合适的来者站到画面中的黄金分割或者三等分点位置,进行拍摄,需要注意的是适当控制快门和景深。
比如图02和图03,前者拍摄于米兰大教堂广场。此时正好一位骑着公租自行车的男子向我的“伏击圈”骑来,我提前把镜头光圈设置在f/1.4以便能尽量虚化作为背景的教堂,突出主体人物,并且以他要经过的地面对好焦。当他骑到画面左下黄金分割位置时,正好与右上的大教堂形成一个对角线,此时我按下了快门,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快瞬间在同一个画面中完成了统一。后者拍摄于威尼斯道奇皇宫内的第一大殿,大殿里陈列世界赏最大的油画——丁多列托的《天国》,大窗外望出去是威尼斯水城,逆光拍摄窗户尽管光比巨大,但锃亮的地板倒影和道奇宫标志性的米字窗孔弥补了由于外景过曝可能导致的画面元素单一,这时候,我就在等待一位合适的游客进入画面,而其他游客恰好走出画外,她面对窗外的阳光扶了扶墨镜,管理员在暗处看着她,而我拍下了这个画面。
上面两个地方都是意大利国宝级的圣地,而在宏大的建筑和历史背景下,平凡人的介入也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是可以作为空间尺度的参考衬托建筑的宏大,二是可以活跃画面氛围化静为动,三是增加画面信息量表现时代感。
跟随
如果说等待的拍摄方法是从风光、建筑摄影向人文街拍过渡的话,大多数摄影者的街拍就是从拍摄陌生人的背影开始的。
拍摄坐着人的背影,这种拍摄相对简单,只要在尽量不打扰被摄者的情况下慢慢接近,并且选择一个合适的景别。内容方面我更倾向于选择宏大背景,如图01中的威尼斯广场上,一对情侣坐在凳子上休息,一黑一白,两人的双手默契地向后撑开,形成两个稳定的三角形。如果通过这张照片表达意大利是一个民族自由融合的国度也是可以的,何况远处就是罗马的标志性建筑市政厅。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左方的意大利国旗没有飘起来,不然照片的政治意味会更加明显一些。图04中,一个金发姑娘坐在西班牙台阶顶上看着罗马的窄窄的街道和远处高耸的穹顶,她坐在墙上看风景,也变成了我镜头中的风景。
拍摄走动的人的背影难度相对大一些:首先,构图方面一般来说别让被摄者挡住前方的路,堵塞空间纵深,所以尽量保持与被摄者行走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进行跟随拍摄。其次,与被摄者保持固定的距离跟随,如果是用带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就把相机设置成手动对焦或者单次伺服对焦,按住快门进行连续拍摄,以便减少重复对焦的带来的不可控性,多拍几张也能备选出身形和状态最好的照片。
走位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过的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虽然拍摄照片并不一定是离得越近越好,但拍摄人文纪实类照片,老是与被摄者相距甚远,不敢靠近拍摄对象,一定拍不出生动的照片。更何况像我这样采用35mm手动定焦镜头的拍摄者,焦段虽能兼顾风景与人文,但变焦全靠走,对焦全靠手,防抖全靠肘,对使用者的要求确实不低,而街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走位了,包括对距离和角度的把握。
不仅是我,不少人到罗马第一天的感受都不怎么好,无论是经历十几个小时的劳累飞行还是好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当你刚到罗马住下来,会觉得高墙小巷拥堵而压抑。但罗马却是一个适于行走的城市,当你躲开那些人潮涌动的著名旅游景点,往街巷深处稍微走一点,会发现别样的画面:光影斑驳的街巷、幽静肃穆的教堂,或是相邻却绝对不同颜色的一栋栋小楼,静静等待着你走过。
图05也拍摄于罗马泉城广场旁的小巷子。此时正好正午,我遇到了意大利80年来最热的炎夏,空气中弥漫着热浪和人们焦躁,挤走了怜悯之心,乞讨者无可奈何地伸手,步伐疲惫的行人大多避之不及。为了不引起注意,我也走起来。长期使用同一焦距镜头后就能清楚地估计出距离与景别之间的关系,我决定拍摄他的中近景,预判出距离1米的位置恰好,于是提前把镜头对到了这个距离的刻度,来回从这个方向走了几遍,试图抓住最能表现此时乞丐与行人之间关系的瞬间,最后选出了这张照片。图06也是用相同手法拍摄的。
拍摄的角度也是走位的另一个选择。当你真正开始行走在罗马,走出巷子,无论是台伯河边的古堡和文艺复兴建筑群还是古罗马广场的废墟遗迹,那宏大的气魄都让人豁然开朗、倍感震撼。图07拍摄于古罗马广场上的坎皮托里奥山,巧遇这对正在拍摄婚纱照夫妇,我想同时展现他们身后的农神庙废墟,于是登上了几级台阶,正当他们尽兴举起了孩子的瞬间,我按下了快门。而图08中,我选择坐在了地上,拍摄着滑板男孩在高楼间隙中的一个个腾空的瞬间。高处用俯拍,更利于展现后景空间的广阔;低处用仰拍,突出人物身形和动作。
盲拍
我们与被摄对象越来越近,角度越来越正,但总有那么一些情景我们得直面被摄对象,这恐怕是最考验摄影者的挑战,也是大多数人街拍比较难以克服的障碍。这几年流行着一股怪风气,很多人喜欢与被摄者沟通后摆拍,然后说是抓拍的,更甚者采用“镜头暴力”,拿着大单反堵着老人和小孩拍。
街头摄影应该纪录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所以我尽量在不打扰被摄者的情况下拍摄,盲拍就是一种好手段,可以让你离得更近、拍得更真实。盲拍偶尔会遇到惊喜,得到一些并不符合构图法则的“非常规构图”。
盲拍的两个技术难关是对焦和构图,都可以通过熟能生巧而克服。前文中讲过,预判对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最熟练的对焦方式就是不看镜头能够凭借肌肉记忆准确对焦,除了长期练习没有任何捷径可走。而准确构图更是需要手感和经验的积累。图09拍摄于锡耶纳,三个人迎面向我走来,恰好形成了有趣的节奏感,我眼睛望着前方,把光圈放到了f/3.5,距离1.5米,拍下这张照片时三人没有察觉,这位女士尽情地吃着冰淇淋。而图10的拍摄也同理,只不过为了兼顾前后景得位置,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走位,与警察大约呈90度角走过。
在行走拍摄特别是迎面相会的情况下,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有两个:一是收小光圈扩大景深,二是放宽构图后期裁减。
摄影者间流传“单反穷一生,摄影毁三代”,但我用“一机一镜”真正的原因并不是为了节省开销,而是长期使用“一机一镜”能让你把摄影的技法都练成条件反射。这个时候,相机才真正变回它“工具”的角色,此时,决定照片好坏的不是镜头,而是取景器后面那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