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者:尤希春 庞雨玲 饶江涛 沈许韬 高吴晓
学校院系: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2012级
指导老师:王丽萍
本科生组二等奖/Silver Award
四隅分治苏州古城水系的再生
The Partition Treatments of Four Corners The Evolution of Water System in Suzhou Ancient City
参赛者:尤希春 庞雨玲 饶江涛 沈许韬 高吴晓
学校院系: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2012级
指导老师:王丽萍
从左至右:高吴晓、沈许韬、尤希春、庞雨玲、饶江涛
在城市趋同化的背景下,苏州古城改造渐趋模式化,人们对古城水系风貌的漠视,导致了苏州——水路并行、双棋盘格局的破坏,以及城市水网及其附属景观的缺失。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水系的演变必然发生,如何将本土化特点与社会演变相结合,是现代景观发展务必需求的规律,设计希望在未来发展的规划上,新生苏州“三横四直”的水网体系,构建“新三横四纵”水网,引入“水系再生”的概念,采用“四隅分治”的方式,重塑水网体系,激活城市风土活力,彰显苏州本土与众不同的水文,展现一种城市中近身临水的风貌。
基地位于苏州古城区,基本保持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是一个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水乡之城,拥有与其他城市都不同的水网元素,由水、园、林、城、镇融合而成的水网古城。而现代城市发展的三大问题使得水网格局风貌发生变化:1.城市交通系统快速发展;2.水路贸易的衰败;3.市民对水的依赖感减弱。
从宏观到微观的矛盾总结上来说,水网“形态”、“格局”、“风貌”上不同方面的缺损,都是设计所解决的入手点。随时间推移,古城河道的减少,城市人口密度激增,人们的生存方式脱离了“水生”的形式,河道形态消隐,同时在古迹的延续中,环绕其贯穿的水道,因功能性减弱而缺失,景区和水路几乎割裂,缺少了基本联系,至此水网格局混乱,也致使“河道贯城乡,水巷通家门”的风貌减弱,建筑群数量上升,河道的填埋,使得街边绿地迅速减少,苏州特有的城市、水道和景观维系的风格在消亡。
在基础调研和文案查阅期间,我们提出了“再生”的概念,旧时水网是不可能再恢复重现,我们所做的是如何将现代水体景观设施植入现存水体,运用真假水景变化的设计手法,再生水域风貌,一方面是优化改造原有水系,另一方面重新焕发水系的活力。在城市生活上展现现代城市水路活力,在个体生活上丰富交通方式,完善其体系,缓解陆路压力。
“四隅”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檀弓上》,苏州古城最早采用的“四隅分治”以郡县管辖为划分,我们根据城市现状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重新定义“四隅”的规划——园林古建因素、历史街区因素、景观文化因素、适用人群因素的交叉对比,以及参考旧时水网的分布进行划分。苏州不缺水,缺的是可视化的水,我们所做的是重塑水系,均衡水系分布,改善一种城市“亚健康”的水给予。《周易》中曾提及“四隅”:“偶是四正,奇是四隅,四正要生,四隅要绝。流通活合,点点滴滴。流水不腐,通而归一”。园林、水街、商业、居民等现有用地性质,和现有河道密度的分布决定了我们重新规划水域的方向。最终古城地理位置上不同重点的发展,成为“四隅”的辐射点。
(1)东北角——平江古街地区:水系保留较为完整的平江路地区,现有景观完善,但水网逐显稀疏,水系格局不明显,在改造优化水景的基础上,纵横联系平江区域的水路和建筑,增加水系,并植入元素丰富水网和节点。
(2)西北角——园林片区:点状分布的园林古迹,现今以道路连接为主,在园林片区道路中设置水体景观,下沉水系广场、主干道泉喷、人行道地下水系扩展,利用道路上的“假”水线与真水串联,形成网线,聚合园林的散点,增强联系,减慢现代城市的快速化,体验苏式水上“慢生活”。
(3)东南角——十全街文化路段:发展完善的十全街,拥有老树林,小桥流水等完整水体景观,但河道与道路之间夹生民居建筑,产生了视觉的灰色空间,利用具有引导性的设计沟通水、路,下沉绿地式接河水景、玻璃桥面式水景,台阶式接河绿地,以枝干的形式向侧边扩展,使用街头绿地的景观化连接道路和水网体系。
(4)西南角——盘门景区水系:气势雄厚的古城墙景观,采用回型的小型水系可以产生自我的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流循环,通过敞水透绿的手法设计盘门水景,将盘门片状水域发散线性水域至古城区中,周边以休闲绿道为主,增加绿化设施,构成健康生活为主题的新水系。
以2015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为契机,在苏州古学文化的启迪下,我们收获了一次探讨本土文化与城市化进程演变碰撞的宝贵机会。在此竞赛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维持和创新古旧本土文化是未来城市发展一个重要的环节,并且在长期规划和展望中,风景园林的景观设计是有能力去实现创造一个健康、活力同时充满风情的城市。
此次方案的最终完成,离不开王丽萍老师的全程指导,在不断的否定增改中,各位队友们期间无数次矛盾和争论下,确定了主题和方向,并且在频繁的想法冲突下,竟使得整个团体关系意外的更加融合协调,愉快地结束了一次高效率的合作。最后衷心感谢每一位成员的用心和老师的努力。希望至此未来城市的成长,在所有景观领域敬业奉献前辈们的共同付出下,越发健康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