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檠”舞墨

2015-11-12 11:31耿剑
连环画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作儿童

耿剑

1936年,韩伍出生在一个绘画世家,父亲韩小梅本是杭州城里的一名中国画家,为避战祸,领着一家老小定居上海滩。韩家养育了十个儿女,其中五个儿子日后都在画坛各有成就。排行老五的韩伍为人谦和少语,朋友戏称他“说话有指标,哪天话说多,年底就不说话了”,但他的内心世界却是丰富而幽默的,从他的画中便能感受到对生活的深入观察。韩伍身为连环画家,亦为创作儿童画题材、塑造儿童形象的高手,他的作品题材新颖,创作精湛,带给许多人童年的快乐。

20世纪90年代,韩伍自编自画了一本略带自传性的连环画《小巷童年》,描绘的便是他年少时在上海巷弄居住的情景。他用“黑黑白白的块面、近乎稚拙的线条”组合出了上海一代人的由来之地,翻开书页,那半个世纪前充满人情味的小巷人家便展现在眼前。如书中所画,早年韩伍的父亲曾亲自教导他的三个哥哥识字、画画,而到排行老五的韩伍,父亲因不愿再让孩子过“穷画家”的苦日子,不再让他学画。可不想这老五偏爱画如命,越不让他学画,他越想着法儿偷学,夜晚睡不着时,他便站在床上从屏风上面往下看哥哥们习画。严厉的父亲时常罚犯了错误的孩子对着墙跪下思过,就连罚跪,年幼的韩伍,小小的脑袋里也在琢磨着画画,他说:“跪在墙角落,欣赏着墙面受潮泛起的花纹,可以看出许多离奇的画面和构图。这对我后来的绘画生涯不无帮助,例如对绘画技法中‘屋漏痕和浓淡烘染的理解,有一种感性的认识。”

韩伍回忆,父亲曾让他们在家中自办了《鹡鸰季刊》,兄弟几人共同筹备,打造出了一本油印的三十二开的小册子。之后又办了《鹡鸰漫画》,里面都是兄弟几人创作的漫画,贴上刊头画,再用牛皮纸做底,张贴在墙上供大家分享点评。为了办好这本刊,兄弟几人轮流做模特,互相切磋,这样的合作愈发让他们燃起了对漫画的创作激情。后来几个哥哥相继工作,韩伍又以日记的形式办起了《鹡鸰周刊》,将其延续,里面除了有他工整誊写的日记,还记有他写的小说和请二哥韩敏写的长篇连载,并配有插图。如今看来,这些承载着兄弟们年少时单纯而美好回忆的小册子,已成为他们的心中至宝。

小巷日复一日地变化着,韩伍也在这变化中长大。十五岁时的韩伍以自己手中的画笔踏上了人生自立的道路,那年冬天,韩伍经朋友介绍为一所卫生学校画了一批挂图,第一次以画画劳动所得为自己庆祝了生日。不久之后,韩伍走出小巷,考入了行知艺术师范学校接受正规的绘画基础训练。在校成绩优秀的韩伍毕业后被分到宋庆龄主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出版社工作,自此笔耕不辍,长期从事美术编创工作,作品曾被《少年科学》等多家儿童杂志连载,而身为美术编辑,也练就了他在连环画、儿童画、漫画以及水墨画皆出手不凡。

自1954年至1989年,韩伍创作并出版了六十多种连环画,可谓多产,而凭着天赋和勤奋,韩伍成了有名的连环画家。韩伍的工作就是为儿童服务,许是受此影响,他创作的连环画无论是英雄少年时代、童话故事,还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主题多为少儿题材,画中充满了浓浓的童趣,《小英雄雨来》《五彩路》《地下少先队》《新同桌》《微山湖上》等等皆是这一主题的连环画。因此,有人说他的连环画“曾编织了许多人童年的快乐,连接着经久常新的情感,包容着传统美术的许多表现手段。”

1961年第6期的《儿童时代》登载了韩伍创作的关于学习雷锋的连环画《毛主席的好战士》,这是一部用十四幅年画形式讲述雷锋是怎样由一名孤儿成长为一名战士的作品,这部作品竟是第一部出现的雷锋连环画。直到五十多年后,韩伍再次拿起这组连环画,他感慨道:“我们当年在绘制这组连环画的时候,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讨论,特别是在如何与文字配合上。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文字撰写署名为施正,实际上就是我们《儿童时代》杂志社的时政组。我当时画的时候,每时每刻都想着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很多作品都是在业余时间创作的,根本不会追求额外的回报,这也算是受雷锋精神的影响吧。”

1965年,韩伍经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微山湖上》连环画。这是个讲述三个小男孩跟随饲养员和游击队员到微山湖上放牛,在劳动中得到锻炼的故事。在韩伍的笔下,孩童活泼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或骑牛渡水嬉戏湖上,或头顶莲叶摸鱼浑水:既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顽皮的一面,那充满稚气的娇憨面孔让每个人读之都仿佛能看到自己幼时的影子。韩伍的画内容单纯,笔墨不多不少,即使是气势宏大的山水也仅选取十分单纯的景致,但一树、一花、一石、一屋都很有味道,善于以简代繁。在他看来,用最简单的线条营造出意蕴最深远的境界才是绘画的最高境界。同年出版的《小游击队员柳小猛》,韩伍精心刻画的柳小猛这个少年英雄的思想性格,既不拔高,又不概念化,亦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韩伍之所以能在画坛有所成就,一方面是源于他画画极刻苦,他有一座右铭为“不叫一日闲过”。文革期间,韩伍被下放到农村,白天劳动,晚上待其他人熟睡之后,他就在帐篷里点一盏小油灯夜夜画画。到下放结束,除了晒黑了脸庞、锻炼了体魄,他还收获了一本本精彩的速写集。

文革结束之后,连环画创作出版再度迎来高峰。1980年,韩伍的彩色童话《灯花》获得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韩伍画儿童借鉴、运用了漫画的某些手法,略带夸张,使孩子们表情更丰富,动作更活泼,在熟练、简约的笔墨中,勾画出儿童的不同情态,表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揭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这从《智战猴群》《黑龙湖的秘密》以及《汤尼和他的狗》等作品中可以充分体现。”他在《灯花》中营造了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梦境,用简练流畅的笔墨勾画出孩童略显夸张的神情,再加上鲜明的色彩点缀,让人读之深受感染。而到1987年的《小山山的成绩单》,形式和色彩都让人感觉焕然一新。“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社会主义新人要从少儿教育抓起,接到创作任务后,想尝试新的创作方法,于是从人物造型到色彩运用上都花费了许多精力,几易其稿才找到艺术感觉。”韩伍创作时在“技法上吸取了版画的元素,采用夸张与写实结合的手法,线条流畅,人物形象已有卡通意趣,可爱时尚:色彩上吸取云南重彩画派的特点,注重浓郁而明快的块面色彩,具有较强的美感和装饰性。”

早年,韩伍曾随钱延庚、朱怀新学习西画:1978年后又追随程十发苦学中国画,在中西绘画两方面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后期,韩伍专注在中国画的创作上,“其作品初期圆润清晰,中期雄浑淳原,晚年则求新变革,从老辣朴实走向豪放隽永,格调柔和,清新明快,透着一种优雅的朴素。”他的中国画尤以人物画为主,兼及风景。其中,历史题材一直是其所钟爱的,为此,他也创作了不少取自古典历史题材的连环画,如手卷《老子》、彩绘本的《诗经》《西游记》以及《金陵十二钗》。他画《金陵十二钗》,“用了一个月工夫,人物各形各态,活灵活现,实在精绝”。而他的戏曲人物画则最为传神、惟妙逼真。韩伍能将京剧中的人物画得得其精髓,得益于他对京剧的痴迷,韩伍的父亲是个戏迷,深受其益,韩伍更是成了一位铁杆戏迷。小时候韩伍便随父亲听戏、看戏,还曾专门拜过师父学戏:上学时画连环画,出版了《英勇不屈的赵一曼》,第一次拿了稿费,对自己的犒劳就是买张票到剧场里看京戏。深谙梨园之道的韩伍,对人物的唱念做打了如指掌,画起来便可用最凝练的笔触得其精要。无论是《单刀会》中的关羽、《霸王别姬》中的项羽,还是《铡美案》中的包拯,韩伍都画出了他心目中的戏剧人物,2006年,一本《京剧行当人物谱》汇集了韩伍多年来画就的生旦净末丑。而这位资深票友,在画了多年的戏中人之后,终于粉墨登场当了回戏中人,2008年,年过七旬的韩伍在票友朋友们的撮合下,在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了一场“韩伍学唱京剧折子戏”的专场演出,剧目是《投军别窑》和《斩经堂》一招一式、一句一腔都颇具风范。

在“儿童时代”工作几十个年头的韩伍,时至今日,韩伍仍在用手中的画笔记录着他对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感知,《新上海·角落头》每周都与读者见面,依旧是图文并茂,自编自绘。讲述新上海的点滴变化,从柴米油盐到过往今夕,从陈年旧闻到如今的80、90后等等。韩伍的连环画、插画曾为一代人所熟识,他不单为别人的童年织梦,更留下了许多人年少时最重要的回忆。

猜你喜欢
创作儿童
咱也过回『创作』瘾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