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与超越

2015-11-11 02:56柳冠中
创意设计源 2015年4期
关键词:工业产品设计

柳冠中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以他独有的思想阐述着他的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并非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模式,而应当是立足未来,审视现在,反思过去的互动模式。循着这种观点去思考,过去、现在、未来就产生了更多的交互、碰撞。

发现中国工业设计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清政府所谓 “新政”的推动下,西方机械制图学于1876年左右传入中国。以后的50余年中,中国民族资本以轻工业产品为突破口,兴办实业,移植西方工业设计思想,并依托当时的产业政策和法规,依托热爱国货的民族情绪和市场创立了自己的一系列民族品牌,如钟表有山东烟台“宝牌”(图1)、上海“美利华”(图2),火柴产品有 “燮昌”、“渭河水”、“双球”、“中华”等,医药产品有“龙虎”牌清凉油。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大部分生产资源落入敌手,加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中国民间资本还是拼命搏杀,艰难地维持着自己的品牌和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虽然没有与国际发展同步,但也没有完全隔绝和背离。1949年后,新中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学习前苏联的设计模式;上世纪60年代后倡导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建设工业体系; 70年代后期有选择地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到新近倡导以工业设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一直回应着时代的需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决定国家命运的工业产品相继诞生。这些产品都是在参考资料极为稀少的情况下,凭着所有参与者的热情、胆量、智慧和无数次的失败经验创造的奇迹。得益于前苏联技术援助,1958年“解放牌 CA10”型载重货车问世,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不能造汽车的历史,“解放”车曾为国防和经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车的诞生大大激发了国人的造车热情,国车“红旗”呼之欲出。1958年8月中央向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下达了研制国产高级轿车的任务,他们于次年5月制造出样车,定型为“红旗牌CA72”型,后经多次调试,确定为“CA770”型,是中国第一辆有正式型号的轿车。同年上海开始试制 “凤凰牌”轿车,“凤凰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上海牌”轿车(图3)的前身,是中国量产最大的民用小轿车。

新中国建立后,人们的生活中对各种民用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日用产品设计制造方面以 “上海58-I”型相机设计制造成功为标志,1961年3月诞生的 “上海58-”型双镜头反光相机,1962年诞生的“海鸥牌203”型相机,1966年“海鸥牌DF”等等,这些产品伴随着中国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设计开始走向美化与理性并重的道路,并着重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十年动乱时期,只维持人们生活、生产的基本必需产品的生产,并一再降低成本,工业产品基本没有设计可言。随着“文革”后工农业生产的恢复,轻工业产品更受青睐,设计的需求迅速发展起来。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工业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地完成了一次技术设备升级改造,以适应提升产品品质的需求,同时各工厂组织技术攻关,克服了一大批产品制造中的难点,也发现了多年来一成不变的产品与当时人民的生活要求已产生很大差距。这一时期的设计具有浪漫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装饰风格。

在轻工业产品方面,以上海华生电扇厂为代表的老品牌产品率先进行了工业设计对产品的改良,以企业或行业技术骨干结合学院的力量进行新产品开发工作。上海牌轿车以行业研究所为骨干力量配合企业升级旧产品,对产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良设计,并定型为SH760A型。通过重新设计的模具及建立配套企业体系,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大幅提升。上世纪70年代末,海鸥系列照相机产品经过多轮设计已趋成熟,海鸥4B型双镜头反光相机成为老百姓最熟悉的 “全民相机”,累计生产百万余台,并成为日后中国所有同类相机的设计母本。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自主品牌产品产销黄金期,产能扩大和利润增加,使扩大再生产有了保障。这一时期,以家用洗衣机、电冰箱、空调为代表的新家电产品来临,这些产品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同类产品基础上的开发设计,使人们从传统的生活形态中解放出来。企业逐步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以工程师、工艺师 “客串”工业设计的局面有所改善。90年代中国工业设计迅速发展,国内著名企业纷纷聘请设计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换代设计,并对自己品牌进行梳理,在设计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人机工学”等开始作为设计的重点。

……

中国工业设计界几乎无人不知两个宗旨,一是设计以人为本,二是设计提升经济效益。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设计界学者质疑这两个宗旨是否是工业设计的全部使命?因为如果缺少高尚的精神引领,即便强调 “以人为本”也会使人欲望无度扩张;片面强调 “提升经济效益”也会使环境遭受无情的破坏。为此通过工业设计塑造时代精神,懂得和谐发展,是当下设计精神所在。

面对当下,如何再创新

季羡林曾引用摩尼教中的一段话: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时至今日,古希腊连那一只眼睛也早已闭上,欧洲国家继承并发扬了古希腊辉煌的文化,使欧洲文化光照寰宇。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设计历经英国威廉·莫里斯工艺美术的“运动”、德意志制造同盟的“结构”、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的确立,一直到上世纪长达50余年以欧洲为主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洗礼,今天欧洲学者的设计论著已明白地告诉你中国没有工业设计。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工业设计概念是从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的,不可否认当时中国是“恶补”了一下国际工业设计的理念,但并不能作为否定近百年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思想和实践的依据。今天,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国际设计”,实际上都是游学、工作于海外的那些人选择之后带回来的,或是外国学者的“传道”。这些都打上了主观的烙印,并不能代表其完整的文化,因为“根”和“土壤”带不到中国来。面对中国工业设计的遗产,我们将它认定为 “包袱”还是 “财富”?如何从中国百年工业设计中汲取灵感再创新,创造中国工业设计的“甲壳虫”神话?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中国的工业设计实践和思想的认真仔细地研究、整理,可以在我们分享世界各国工业设计思想和成果的同时,贡献出我们的工业设计文化。endprint

数千年以来,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无论是上古代时代的工具——石斧,还是当今人类遨游太空的穿梭机,都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改造自然而在创造今天,设计明天。从人类最幼稚的为了生存、温饱到有计划地开发宇宙的奥秘,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宏图大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观念的反映,即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陶器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演进;电脑的问世迎来了信息时代,它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是空前的。“设计是生活方式的设计”,其含意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一面,还是对精神世界的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是这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和文化艺术的集中反映。它是传统,即它之前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文化艺术必然的延续。继承传统是顺乎“自然”,然而为明天创造新的传统又是历史的必然。改变旧价值观念后形成的新价值观念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是改革“自然”。这两个方面的人类文化活动促进了历史的延续、进步,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未来。作为设计师,必须认清这个历史使命,只沉溺于过去,消极地继承传统,就会被历史淘汰。

产品不再仅仅是一些越来越多地依据技术标准、功能需求和商业性质制造出来的东西,而成为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一般日常生活环境。它们屈服于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和严谨的逻辑与心理需要之间的矛盾。所以人所制造的物的结构和形态,只能从它那个时代来理解。反过来,这些产品也帮助我们去理解它那个时代的方式、它的愿望、态度和失望以及它的形式烙印。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工业制造,不仅仅是作为技术造型发展的表面特征,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非常综合的、常常也是极矛盾的文化现象。

“昨天”对“今天”来说是“历史”,“今天”对“明天”来说也是“历史”。“传统”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继承的!即使非要说“继承”,那也不是“元素”、“符号”的继承,而应是“基因”的传承。“基因”的传承也必须在“物竞天择”的原则下,或被淘汰,或主动“变异”。“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因时而作”、“因势利导”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祖训“万变不离其宗”、“以不变应万变”指的是“精神”不变,而不是“形”或“型”的不变。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器物、社会组织、制度和价值观三个层次组成的统一体。元素基本属于器物层面的,通过解读诸元素的关系、背景,领会其文化精神与元素的必然联系。通过元素的符号可以折射出时代精神、价值观和生产方式。这就是文化的含义。当今的价值观、社会机制、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会产生新元素、新符号、新文化,再过几百年或几千年,也是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了。

设计是以人类总体文明对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资本文化的修正,也是平衡人类社会可持发展和人类欲望的杠杆。传统工业设计正在悄然发生“转型”,这将使得设计在更多领域发生作用。现代工业设计有三个特征:一是“服务设计”,这是商业或者社会转向系统竞争时代的产物,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需求”的;二是“交互设计”,伴随着一个世界转变为二个世界的进程,虚拟与现实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沟通需要建立更加有效的语言体系,交互设计充当了上述三个领域沟通的翻译,即传“达”的作用;三是“社会创新”,设计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对当今已异化了的世界“文明”的修正,伴随着欲望的膨胀和无节制的消费,引导可持续的观念更成为设计师的责任,而不仅是商业的附庸。过去中国工业只是制造,忽视了设计平台、设计系统的建立。观念大于技能,无形大于有形,系统大于个体。Service thinking, Social innovation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创新的主旨。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才有成效,工业设计应该超脱于造物之上才能引领创新。

构筑起中国工业设计史、设计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

“历史离我们远去,旧技术、旧产品必定被新技术、新产品所替代,但设计文化却可以沉淀,可以被再开发。在全球工业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重新审视中国工业设计,注重的不是传统的成果,而是中国设计文化的新内容,更是发现未来中国工业设计的曙光。研究中国工业百年设计的宗旨就是:不仅是回顾,更是发现;不仅为怀旧,更期待超越”。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的研究团队从整合中国设计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中国工业百年设计”课题已取得初步的成果。课题启动前,沈榆先生发起,在上海兴建了“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馆藏千余件中国各个时代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图4、5),为系统收藏研究中国工业设计提供了“实物”、“文献”、“影像”三位一体的资料。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民族工业设计百年》一书计有10万余字,近400张图片,借以希望以中国工业设计历史的“碎片”引发不同于传统方法论和意义、目标的研究,协助专家学者构筑起中国工业设计史、设计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厦,期待像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先烈”胡适先生那样,以借鉴西方哲学的研究体系建立中国哲学研究的框架,像梁漱溟先生那样通过欧洲、印度、中国哲学的比较充实框架的内容,更希望看到像冯友兰先生“以史带论”或张岱年先生“以论带史”的宏论巨作。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中国在中西方建筑学比较研究领域中的动态,他们较早就与“现象学”进行了对话,在对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理论及中西方建筑历史“双重阅读”过程中放弃了僵硬的逻辑推理,进入了一种“痕迹追踪似的漫步”状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不仅被理解成寻找同异的手段,同时也是一方作用于另一方的途径,这种研究“范式”的改变,奠定了以“诗意的构建”实现多元文化共享的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业产品设计
BUBA台灯设计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工业技术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