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我国光伏产业2015年上半年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
受“双反”影响,我国光伏企业下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光伏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常态。下半年将加快通过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实施产业全球布局计划。为开拓国外光伏市场,我国部分企业已在海外兴建一批光伏电站项目,下半年印度、智利等新兴市场将成为国内企业的重点目标。
李克强总理说,中国政府已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计划2020年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左右,2030年提高到20%。
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水电450GW,风电200GW, 光伏100GW,太阳能热发电1~3GW, 生物质30GW。由于水电和核电可能难以达到预定目标,需通过光伏和风电来弥补,至少增加100~200GW。2030年,水电500GW(非常有挑战),风电400GW(2014年96GW),光伏500~600GW(2014 年累计28GW),生物质50GW,核电200GW,几乎是2014年的10倍。因此需通过增加风电和光伏来实现,需增加800GW。
2015年上半年,多晶硅产量约为7.4万吨,同比增长15.6%;组件产量约为19.6GW,同比增长26.4%。硅片和电池片产量分别为45亿片和18.2GW。
2015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量约为7~8GW,同比增长近30%,其中地面电站约为6.5GW。光伏企业盈利情况明显好转,多数企业扭亏为盈。
(一)多晶硅环节发展情况
上半年16家企业产能17.2万吨。产量快速提升,但仍需大量进口;进口总量仍在增大,但占比下降;产品价格下滑,多数企业仍在盈亏平衡点;企业的成本已达全球领先水平;太阳能级进口替代能力愈发增强;搭IC发展春风,电子级硅料突破正在加速。如图1、2所示。
图1
图2
(二)硅片环节发展情况
2015年上半年硅片产量约为45亿片;硅片产业集中度较高,单晶拉棒逐步往西北地区转移,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单晶单位能耗降至40kWh/kg以下,多晶降至近8kWh/kg。硅片出口额约为12亿美元,主要出口至中国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多晶硅片出口主要集中在协鑫、赛维LDK、宇骏等几家企业,单晶硅片出口主要集中在隆基、中环、卡姆丹克。如图3、4所示。
图3
图4
(三)电池片环节发展情况
上半年产量约为18.2GW;多晶仍为主流,单晶占比在提升;高效电池技改或扩产在加速;电池生产线全球布局趋势明显;上半年出口额近4亿美元;主要出口区域为韩国、印度、日本等。如图5、6所示。
图5
(四)组件环节发展情况
2015年上半年组件环节产量约为19.6GW;晶硅电池仍为主流;产能利用率分化趋势明显;大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改观,中小企业仍在盈亏线附近;上半年出口额达到61亿美元;日本、美国仍是我国主要出口区域,但新兴国家如洪都拉斯、智利等光伏市场快速扩大。如图7、8所示。
图7
图8
(一)稳步扩大
上半年我国新增装机达到7~8GW,累计装机达到35GW以上;光伏投资热情从早些年的制造环节向光伏应用环节转移,除金融机构外,很多传统行业企业也切入光伏投资领域;光伏应用呈多样化融合发展趋势,如光伏与扶贫、农业、环境、气候结合等。如图9、10所示。
图10
(二)制造业盈利能力仍然较弱
通过对29家通过规范条件企业2015年上半年与2014年上半年的合计销售收入、净利润分析,2015年上半年,企业合计销售收入与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9%与9.7%。
2015年上半年,29家组件企业平均净利润率同比2014年上半年增长6.5个百分点,虽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仍然较弱。如图11所示。
图11
(三)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欧美“双反”加快了我国光伏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产海外电池与组件产能分别达到800MW与1.5GW,在建及扩建产能分别达到3.2GW与3GW。与此同时,我国主要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扩充国内组件产能。据Energy Trend统计,2015年多家中国企业已宣布扩产计划,将新增4.2GW组件产能,其中海外组件产能将新增1GW。详情如图12所示。
(四)产能利用率分化
下游开发商在采购中对小型组件公司能否长期存活并兑现其对组件的质保普遍持怀疑态度,转而青睐有品牌的大企业。为了应对2014年的订单要求,大企业大多通过技改提高现有设备有效产能,或以找第三方代工的方式来增加出货量。随着大公司自有产能的扩充,这种第三方代工方式将很难再继续大规模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将由于缺乏订单与技术水平落后等原因市场竞争力不容乐观。
2015年上半年,已上报的40家组件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7%;2014年上半年,组件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7%。
有规模、有品牌、有技术的企业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高企;中小企业接订单困难,大部分为代工以及提供自身电站建设。
(五)新兴国家市场逐步兴起
欧洲曾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由于欧洲市场增长放缓,并且对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有“限价限量”措施,我国光伏产品对欧出口下降。2015年1~5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至欧洲地区约为11.1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21%。详情如图13、14所示。
图13
图14
新兴市场开始逐步兴起。2014~2015年,除日美等较大出口市场外,澳大利亚、印度、菲律宾、智利、洪都拉斯等光伏市场需求加大。
(六)电站投资热情高涨
目前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电站开发环节有8%~10%的内部收益率,远高于光伏制造业;此外,投资光伏电站也可拉动企业自身消化电池组件等产能。2014年全国组件制造商前20名中,几乎全部涉足下游电站开发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光伏概念股中,被用于光伏电站的募集金额就达到260亿元,电站规模达到3GW。
(一)贸易壁垒
欧美针对我国的“双反”调查愈演愈烈。近一个月主要出口国家接连的“双反”调查,给国内光伏企业带来重挫,直接导致中国光伏出口额下滑,光伏贸易往来也受到影响。
美国商务部公布对华光伏产品“双反”终裁结果,以美国大幅调高关税告终。中国制电池制成的组件输美成本或增加10%以上。日前,欧盟指责中国光伏企业不遵守中欧光伏价格承诺并宣布对原产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规避调查”,要求取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最低价格限制。加拿大于2015年7月4日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光伏产品未对加拿大国内产业造成了损害威胁。澳大利亚最终终止对华双反调查。
应对措施: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企业纷纷海外建厂。到今年底,中国生产商将在境外设立产能至少5.3GW的组件厂以及4.7GW 的电池厂。如晶科在马来西亚,天合在泰国、印度投资建厂。
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努力降低生产成本。进行更为高效、科学的国际化扩展。
(二)补贴拖欠
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高达上百亿元。15家光伏电站营运商统计的数据显示,总的光伏补贴拖欠额度已超过100亿元。
原因1:可再生能源附加费不足。
目前可再生能源附加征收额度为1.5分/千瓦时。
原因2:补贴发放程序过于冗杂。
以第五批《关于公布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为例,从项目组织申报到真正纳入跨时近一年。
政府长期拖欠发电企业补贴,严重影响了政府信用,导致发电企业资金流转不畅、财务成本增加,产业链出现发电企业、设备企业、零部件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
(三)土地税问题
地方乱征光伏土地税,造成电站开发企业税收过重,电站收益难以保证。土地税问题正在成为制约我国光伏发展的新矛盾。
光伏电站用地土地税各地征收标准差异大,造成严重不公平,各地征收土地使用税的标准是0.6~12元/m2。不同地区对光伏电站征收土地使用税的标准相差近20倍。
建议:光伏电站土地税不能乱征,最好免征。应尽快参照国家对常规火力发电的等相关政策,对光伏电站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充分体现国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鼓励。
(一)国内外光伏市场需求旺盛
(1)全球光伏市场将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全球主要资讯机构数据,全球光伏市场增速在20%以上。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中国、日本、美国等体量较大市场,以及英国、印度、智利等新兴市场。
(2)我国光伏市场下半年需求旺盛
国家能源局2015年光伏建设规模为17.8GW,加上领跑者计划指标,今年总装机容量预计在20GW以上。
根据能源局最新统计数据,上半年国内并网光伏容量在7~8GW之间,因此下半年装机量在12~13GW,超过去年光伏全年并网量。
(二)产业供需关系趋紧,制造企业利润率提升
2015年,随着我国下游应用市场的迅速扩大,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也将持续扩大,全球光伏产量增速减缓,组件产量预计将超过40GW。
下半年由于我国光伏市场需求量大增,但企业扩产相对理性,需求增长速度快于供应增长速度,预计光伏组件价格有可能在四季度小幅上升,制造企业利润率有可能小幅提高。
骨干企业凭借技术规模品牌优势,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部分小企业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企业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
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及新技术突破,生产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三)内外部环境共同推动光伏企业技术升级
“光伏领跑者计划”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相关企业建立技术优势的意识,将会推动全行业的技术升级。今年下半年将有多个光伏“领跑者”计划示范基地陆续获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对现有及新建项目设置了技术门槛,鼓励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
受欧盟、美国“双反”的影响,面对欧美强化制造业的现实,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开拓欧盟、美国等海外市场。当前,PERC、IBC、HIT电池等高效电池市场前景广阔。
(四)外贸形势不容乐观,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受“双反”影响,我国光伏企业下半年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光伏企业“走出去”将成为新常态。下半年将加快通过海外建厂等方式规避贸易风险,实施产业全球布局计划。为开拓国外光伏市场,我国部分企业已在海外兴建一批光伏电站项目,下半年印度、智利等新兴市场将成为国内企业的重点目标。
到终端市场建厂贴近市场的“走出去”方式中,中电光伏在土耳其新建电池产能为100MW、组件为300MW的工厂;晶科能源在南非开普敦开设了一座组件工厂;中国正泰集团在德国工厂第五条生产线开工。
到成本洼地新建工厂,以降低生产成本的“走出去”方式中,上海卡姆丹克在马来西亚新建产能为300MW的硅片厂;英利准备在泰国新建产能600MW的电池组件厂。
通过签订代工协议,绕道布局全球市场的“走出去”方式中,昱辉阳光已在7个国家与11家制造工厂建立长期代工关系,组件产能高达1.1GW。
(五)产业环境不断完善,电站质量有望改善
国家加大对光伏发电工程质量检查,检测标准将进一步完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银行、保险等金融资本进入光伏领域,会有更多利益方共同关注和监督电站质量问题,越来越多的光伏制造企业筹建质检中心,更加重视生产制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