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木
谋划“十三五”推出新举措
林天木
宁化县认真谋划“十三五”期间老区精准扶贫,采取八项措施,认真探索全力推进整村扶贫新路子。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源,集中投资建设基础设施项目,为贫困村跨越发展和扶贫对象脱贫致富创造良好条件。在完善县乡等级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争取上级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修建通自然村通村民小组公路,优先安排70个贫困村道路硬化。以增产、稳产、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目标,实施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配套通水、通电、道路硬化,重点抓好70个贫困村的标准或高标准农田70000亩。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重点抓好70个贫困村安全饮用水工程,解决25600人饮水困难或无安全饮用水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加快输变电工程和乡镇配电网建设,保障贫困乡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继续推行“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包干、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的48字水土流失治理方针,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民生、增加收入相结合,促进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重点抓好石壁镇、淮土乡等乡镇的17个贫困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面积6.2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9万亩。
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县16个乡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有一个标志性建筑,有一条客家风格景观主街道,有一个居民休闲文化广场,有一个集贸市场,有一个垃圾填埋场,重点对70个贫困村实施“五整治三提升”工程,实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放养牲畜,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村级标准化卫生所建设,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做到基本医疗保健不出村。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提高城乡居民的参保率、覆盖率,提高缴费档次和持续缴费率。逐步提高低保和“五保”供养水平,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切实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全县70个贫困村60%以上建设“五保幸福园”,用于安置五保户、特困户。建设贫困村文化信息、体育健身工程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县70个贫困村全部建立农家书屋和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个书屋图书达到3000册以上。实施扶贫助教工程,抓好农村薄弱校改造,使乡村学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每个乡镇建成一所独立的中心幼儿园;为偏远村配备师资,每年选派城区一定数量教师到贫困乡镇学校开展一年以上的支教,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解决教师交流住房困难;对贫困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给予保教费、生活费资助,对贫困家庭寄宿生就读小学和初中给予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高中给予生活补助,畅通救助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勤工俭学“绿色通道”,不让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
淮土镇禾坑村幸福公寓
推进造福工程搬迁。宁化农村目前仍有8430户、35600人居住在偏僻自然村、地质灾害点。“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6000户,各类搬迁3000户,其中70个贫困村搬迁2000户,包括偏远自然村及地灾户1500户,特困户100户;全县建设百户以上集中安置区15个,50~100户集中安置点35个,30户以上集中安置点100个,70个贫困村全部建设互助幸福园,彻底改变扶贫对象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特色产业。在巩固粮食产业的基础上,发展河龙贡米10万亩,建立以獭兔、蛇类、羊为主的养殖基地;发展茶叶、薏米等产业。巩固现代烟草产业,稳定烟叶面积10万亩,收购烟叶22.9万担以上。发展现代园艺产业,建立蔬菜基地18万亩。发展客家小吃产业。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加快东华山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石壁现代农业示范园、鹫峰寨生态农场建设,全县新增休闲农业项目10个,70个贫困村建立1个以上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加快华侨经济开发区莲塘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进入园企业达到30家;加快推进闽赣边贸粮食交易市场、闽赣红木家具市场等市场项目建设,推动全县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着力培育各类电商主体,完善电商配套体系,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围绕特色产业,引导扶持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省级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500家,其中省级以上30家。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强化品牌保护,推进全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依托苏区、客家、地质三大旅游品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打造“石壁-城关-湖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走廊。到2018年,在15个贫困村建设旅游扶贫开发特色村。
中沙乡廖家村果树种植户吴去伙的黄花梨喜获丰收
推进金融扶贫。在建立5个中央互助资金试点村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全县70个贫困村基本建立专业合作扶贫互助资金,吸纳互助资金210万元,会员总数达到7000人。依托县扶贫小额信贷促进会,建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油茶、茶叶、笋竹、果蔬、食用菌和宁化客家小吃等特色产业,70个贫困村建立扶贫小额信贷担保工作服务点,全县每年扶贫小额信贷达1亿元,带动贫困农户自我发展。
推进科技引智。围绕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和应用;建立高效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广泛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抓好雨露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完善出台更加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扶贫创业,鼓励教师下乡支教,鼓励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到乡镇一线工作。创新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组织实施“集体帮扶”和“定点扶贫”示范工程,促进“整村推进”向“连片推进”递进。
推进家门口就业。全面启动实施家门口扶贫就业工程,创新用工模式,组织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园区转移就业、就近就业。实施筑巢引凤,建设标准化厂房吸引来料加工企业落户,让更多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推进互助合作。以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为重点,建立扶贫互助协会。因地制宜,鼓励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生产经营项目。开展农忙季节劳动力互帮互助,农机下乡抢种抢收。结合互助资金,配备良种、农机、化肥,实施农资合作互助。到2018年,全县70个贫困村70%以上建立扶贫互助组织。
(作者单位:宁化县老促会)
题图:远眺美丽乡村杨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