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7%,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0%左右。总的看,我国经济增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逐月企稳回升,第三产业比重继续提高,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经济结构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
探究中国动力的生成机理和增长路径,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当中国经济在10万亿美元、超过世界份额13%的大规模、高基数上继续增长,如果按照原有发展方式,增长就必然消耗更多资源能源,依赖更多资金投入。而受制于资源环境瓶颈等外部因素,靠拼资源投入维持增长的路终将难以为继。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艰难转型,归结起来就是适应发展变化、顺应发展规律,主动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新的动力生成,以确保发展动力源源不断,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今年以来,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要求,着眼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迸发。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支持“双创”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前7个月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56.7%;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长。前8个月,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日均新增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增长40%以上。二是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同比提高5.7个百分点;网络零售等新型消费模式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已接近10%,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务消费持续升温。投资在增速放缓的同时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投资明显快于二产投资,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投资明显快于高耗能行业。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趋势明显。上半年服务业增长8.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2.5%。工业结构加快调整,传统产业中缺乏竞争力的企业逐步退出市场,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电视、轨道交通设备等产量实现两位数甚至成倍增长。四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统筹推进,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逐步形成。经济体量较大的东部地区以及大部分中西部地区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起步早、力度大的地方发展态势普遍较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加快从蓝图向现实、从规划向项目转化,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棚户区改造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五是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上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污染物排放量下降,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继续好转。
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战略定力和耐心。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艰难过程,伴随着淘汰落后产能的纠结、安置人员转岗的难题、生产技术升级的障碍、体制机制革新的阻力,要承受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压力和不适应,但这是必须经受的考验。结构调整之所以取得积极进展,很大程度上在于改革攻坚力度不断加大,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近年来一大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综合性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投融资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等方面,陆续推出重大改革举措,将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