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群
一说到作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觉得麻烦,学生觉得害怕。语文教师几乎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布置作文,学生愁眉苦脸, 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兴趣,处于“对付”状态,能有20%左右的文章让大家舒目开颜,就很了不起了。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是教育的本原。”有人认为,城市的孩子被钢筋水泥包围着,被应试教育束缚着,没有无穷无尽的新鲜事,当然就写不出好文章了。但事实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思想已达成共识,很多学校组织了多彩的活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长也经常带孩子去郊游远足或者到各类生活馆体验。为什么一到提笔之时,学生的作文仍然是千篇一律,空洞乏味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视野狭窄,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提炼;二是学生精神贫乏,缺少对生活的高度热情和真正的精神愉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教学应该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改革呼唤生活的回归。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发现自己生活的精彩,挖掘自己写作的潜能,找回写作的乐趣。
一、唤醒心灵,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不竭源泉
小学生面对的学业压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大多数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真切感受。生活感受到什么程度,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因而,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唤醒学生童真的心灵,学会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写作不竭的源泉,在生活中发掘作文精彩的内容。这一方面指作文内容要来自于生活,反映生活,围绕生活广开作文之“源”。另一方面指生活处处皆语文,只要有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作文真实而又生动的素材。
1.发现,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
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寻找真实生动的素材,发掘作文内容。一次批改预习作业时,发现学生对要读的诗句敷衍了事。于是,就在新课开始之前对预习做了一个检测,其中包括预默词语,同时针对大家预习不到位的词语“纨绔”,要求写出拼音。此题一出,学生左顾右盼,一脸的尴尬与窘迫。最后全班只有三个学生写对了,还有两个预习时查了字典,却没有记住,其余三十多个学生根本不认识这两个字。默写后,我只是通报了结果,没有做任何批评与指责,但这一偶发事件却成了作文的极佳内容。在记录这一不同于往常的新授课时,学生不仅仅按顺序写清了事件过程,还成功刻画了默写时的场景,自己在默写过程中的忐忑不安以及面对结果时的自责、反省。如:“词语默好了,只见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纨绔两字,笑着说给词语加上拼音。完了,我暗叫不妙,昨天读诗句时,我是一带而过的,根本没有注意这两个字该怎么读,看来今天是死定了。我咬着笔杆,脑子一片空白。再看看周围,同学们有的低头对着默写本,手却一动不动;有的左右张望,似乎想找到援兵;还有的则干脆趴在桌子上,估计已经快没气了……”学生的生活时间大多在学校,如果经常抓住学习生活中的内容写一写,这些活生生的场景一定会带给学生灵感,让学习生活变得丰富而又充实。
2.积累,在日记中积淀作文素材
学生毕竟年少,最困难的还是不知道哪些内容值得写。所以经常有这样一种反映:整天上课,星期天还要去上培训班,感觉生活一成不变,哪有那么多有趣、新颖的作文内容啊!学生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每天和学生在一起,每天上着不同的课,每天有不同的状况发生,学生们怎么就发现不了呢?我尝试着引导学生开始记三句话日记。每天观察生活点滴,选择自己觉得最值得记录的一件事、一个人或是一处景,用三句话写下来,只要说清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事件即可。开始的时候,学生有些茫然,一天的生活内容,不知该记什么,三句话太简单,不知怎么记。面对困惑,我每天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说说当天的情况,依据反馈帮助学生选择值得记录的内容:今天上课得到表扬了,心里特别高兴;下课时与同学讨论了一道小难题,收获不小;体育课跑步摔了一跤,同学扶我去了医务室……也可能是上学路上看到柳树发芽了,迎春花开了或者是自己家里的趣事、小事,哪怕是自己一刹那的心灵感悟,等等。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学生逐渐会自己选择材料记录了,但他们对只有三句话的日记还是显得有所怀疑,认为对自己的作文帮助不大。等到要写大作文参加征文比赛了,我请大家翻开日记本寻找素材,大家惊讶地发现,原来平常的生活中竟然隐藏着那么多鲜活的写作材料。三句话只是一个引子,看到它们,当初的一幕幕就如电影般开始闪现了。
二、唤醒心灵,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培育写作的积极情感
学生的作文存在着虚假编造、空洞乏味甚至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如写家乡的特产,老师的范文写小笼包,于是学生的作文80%就是小笼包;写难忘的一件事,一名同学写自己为邻居家看孩子,于是大家都去看孩子了。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之外,老师在习作指导中无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忽视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也是重要的原因。而作文恰恰是一种情感性极强的个体创造性活动,它必须是作者感情自然而真实的流露。所以,有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启发、发展和维持认知活动的动力,是构成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没有情感就没有智力。
要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达到易于表达、乐于表达的要求,教师就一定要引领学生学会对生活的细腻感悟,打开学生的情感之扉,培养积极的生活情感、写作情感。
1.体验,创设开启情感之扉的情境
记得语文书上有这样一道作文题:写一次体验活动。多数教师的做法是请学生回家选择一项内容进行体验,课堂上汇报体验结果并写作。其结果往往是自觉的同学会去好好体验,但体验出什么可就得打个折扣,而不体验的学生则只能凭大家的汇报写一些零碎而又不真实的感受。怎样让每个同学都去体验?如何引领学生关注体验的过程,并较为恰当地表达出来?我采用了在学校集体体验的方式。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鸡蛋,进行三天的护蛋活动。第一天一早,就组织大家汇报各自的护蛋装置;每天放学前都要汇报一天的护蛋结果。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与汇报中来,不仅关注自己,还关注了他人。那三天,鸡蛋成了大家的宝贝,即使上厕所都是快步如飞,生怕鸡蛋会因为自己不在而遭殃。有意思的事时时在发生:有同学认为自己的装置如铁甲,得意地进行摔蛋实验,结果招致鸡飞蛋打的结果;有人光想着鸡蛋不能破,把它放在了水里,结果两天就臭了;还有的因为过度关注,一有时间就把装置拆开检查,结果反而失手把鸡蛋弄破了……这些有趣的内容,统统成为学生作文中独特、新鲜的感受。因为活动体验刻骨铭心,以往构段方式的讲解、作文选材的训练在此刻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学生回忆体验过程,笔如泉涌,一篇篇流畅、生动的文章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曾经还组织了循环作文、特殊的考试、抢橡皮、掰手腕等多种体验活动,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之后的作文也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我想就是因为乐趣无穷的体验,让学生打开了心扉,产生了写作的积极情感,从而抒写出了欢乐的场面,表达出了独特、新鲜的心情。
2.展示,诱发学生写作的多重需要
人的情感往往与强烈的需要有着密切关系。学生写作为了什么?仅仅是给老师批阅吗?如果我们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能不断激发学生倾吐、表达的需要,并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多样的展示中实现学生的需要,这种种需要必将会成为诱发学生写作内驱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尝试了学生评议。在教学中,老师往往习惯自己讲、学生听,这样就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当成了接受灌输的容器,不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因而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学生推向讲评的前沿,“教师先点评,学生再参与”“学生评议、教师点拨”“生生互评,集体交流”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他们对待写作的积极情感。
其次,我进行了多样化的好文推荐。班级的作文园地,是学生优秀习作的即时展示区域,每次作文后,老师推荐、学生评议的好作文就能在此园地展示,这种展示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最大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学期一次的《芳草园地》文集汇编则是大家最为期待的。从投稿到学生普选再到汇编美化,投入了无数学生甚至是家长的热情,大家都以能有稿件入选其中为荣。为此,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改了又改,你能清晰地看到改动过程中小作者对文章结构的不断重置,文笔的不断锤炼。此外,鼓励学生投稿,在班级QQ群中推荐,都是我们展示的途径。
多样化的展示,是对学生作文的肯定,一段时间的尝试,不仅激发了学生渴望成功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逐渐具有了读者的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写作能力。
三、唤醒心灵,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精彩细节
普通的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但学生们往往只注意表面的东西,或是一笑而过,不会捕捉那精彩的一幕。其实,生活中的细节需要学生有一颗敏感的心去发现,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观察。因而面对新鲜有趣的生活,唤醒学生的心灵,善于观察,及时记录这新鲜的感觉,就能在生活中捕捉到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细节。
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已是三月,正上着语文课,突然间就下起了雪。雪不大,但已足以吸引学生所有的关注。于是干脆停下课,让学生到操场上观察:(1)看满天的雪是怎样的?(2)仔细看两三片雪花,它们是怎样飞落到地面的。(3)用多种感官感知雪。带着明确的要求,学生走进了雪中。汇报时,各不相同的描述让大家都觉得异常兴奋。有人看到雪是直愣愣地扑向地面的;有人说雪花被风吹着,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最后飘飘悠悠地落在了地上;还有同学说那雪花起先只往地上来,可就在快落地时,却又突然间翻了两个跟头,才落下了……有人用手接雪花,感受到了一丝寒意;有人张着嘴吃了两片雪花,没啥味道,就是有点凉……有了观察的要求,再给予观察的方法,关注观察结果的汇报,一场早春的小雪,永远地留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科学课讲种植,那就把自己栽种的土豆、大蒜、宝石花带到教室,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特征来写观察日记。学了《爱如茉莉》,关注文章抓住细节展示主题的写法,就请学生回家细细观察,找一个动作、神情或一句话反映家人之间的爱。结合学习、生活,给予观察指导,作文素材无处不在,感人的细节处处得以体现。
唤醒心灵,可以激发起最纯粹、最浓烈的情感;走向生活,可以累积最朴实、最纯真的源泉。写作教学,就会在一次次的精彩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