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正光
基层党组织是党和政府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最直接的一环,是建设和治理基层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重庆市丰都县在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得到了中央及重庆市委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肯定。如何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丰都县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更好地固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已经成为亟待破解的新课题。鉴于此,我们组建课题组,赴乡镇部门展开调研,对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能力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来看,面对基层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加大的治理难度、强化执政党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顺应群众热切期盼的重要内容,丰都县在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方面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举措、加强党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是组织架构体系趋于完善。丰都县目前共有28个乡镇、2个街道,277个村和53个社区,有村级党组织598个,其中党委20个、总支101个、支部477个,形成了对全县所有村(社区)的全覆盖。这为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领导班子建设优化加强。丰都加强了对基层村(社区)领导班子的建设,每年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党校对全县村(社区)支部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同时通过招录配置大学生村官、选派驻村干部等方式,使村(社区)领导班子成员的年龄结构和文化层次得到一定的优化,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一定增强。
三是党员干部作风明显改进。丰都县通过扎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向社会公开曝光并处理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违反“四风”的领导干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很大改进。扎根基层、深入群众,“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把群众事办好”的基层党员干部越来越多,这极大提升了丰都县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建设的软实力。
四是服务群众工作推进有力。近年以来,全县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得到很大发展,高家镇、树人镇、三元镇大力发展肉牛、花椒、红心柚、竹木产业,南天湖、太平坝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全县低保、农村合作医疗、民政救济、扶贫等民生事业有序开展,基层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治理理念仍然落后。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认识到社会的现实变化,对社会治理的新内涵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治理的内容认识不清,导致“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严重。存在政府本位的管理理念,认为只有乡镇政府和村居委才是管理者,老百姓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是被管理的对象,缺乏让公众参与的意识。存在管制理念,部分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还存在压制性管理的思想,用强制性的权力来维护基层稳定,缺乏服务意识,易导致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加剧,不利于社会的有效治理。
二是治理核心作用发挥不强。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未充分发挥,一些基层党组织管理软弱、长期缺乏自我治理,缺乏提升自身能力的意识和行动,致使组织涣散、自身建设弱化,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在社会治理中推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不能较好的适应社会的复杂变化,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有限。服务群众的作用发挥不好,在社会治理中缺乏群众服务意识,对群众需求不能及时掌握、有效满足,以至于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下降,组织权威日渐式微。
三是治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基层党组织普遍存在领导班子结构老龄化。全县村社支部书记中,45岁以上的占了66.1%,个别村党组织书记已经超过70岁。同时,村社干部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大专及以上仅占18.1%;初中及以下高达81.9%。二是党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全县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30684人,其中35岁以下3721人,占12.1%,35~50岁8377人,占27.3%,50岁以上18586人,占60.6%;大专以上文化6260人,占20.4%,初中及以下24424人,占79.6%,年龄老化、文化低等现象严重。
四是治理方式方法单一。基层党组织依赖传统管控方式,存在“强政府”的理念,习惯采取自上而下的单向控制方式,缺乏双向互动。治理方法缺乏系统性,一些基层党组织的干部对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分析缺乏系统思维,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社会矛盾的处置往往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负面效果。社会治理的技术化程度也不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社会治理的能力不强,仍多是传统的治理方式,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导致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五是治理资源缺失严重。良好的社会治理需要政策资金的投入保障,但情况堪忧。经济基础薄弱,特别是项目少或无项目支撑的村,即使主观有干事的愿望,往往处于有心想事,无力办事的尴尬境地。办公经费紧张,县财政为各村每年匹配的1万元办公经费,基本不能满足村级日常开支,个别支部甚至连基本的组织生活会都难以维持,党的基本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干部待遇较低,目前村支书、主任最高不足2000元/月,村民小组组长每月才几十元,加之当前农村工作任务繁重,90%的村干部几乎都是脱产干部,无其他收入来源,导致一些村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是监督考核机制亟待完善。目前,对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的考核监督缺乏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工作机制执行和创新不够。对于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的内容无明确规定,导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遵循,易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未形成对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进行量化考核的科学指标。监督机制不健全,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渠道、方式,集中体现在“四难”,即领导干部难监督,监督领域难深入、监督制度难落实、监督作用难发挥。
二、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根据治理理论、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以及基层社会的治理需求,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至少应包括发展引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会管控能力、协商共治能力、规则制定能力。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创新基层治理理念,建构基层社会治理新思维
一是树立“公民本位”的治理理念。我们推进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建设的目标在于通过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谋求人民群众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从而达到“善治”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必须以广大公民、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诉求为出发点,必须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充分保障群众的各项利益,要坚决破除“官本位”的权力惯性思维,通过上层示范和典型带动等,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增强其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
二是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治理理念。公共服务为本的理念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的社会责任就是要提供社会服务,要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就必须要求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们必须树立以服务为导向的理念,要充分明晰自己的地位与责任:属于职责范围内的要坚决履行好;不该干涉的,要营造好外部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协助其他治理主体或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社会治理。
三是树立“包容性治理”的理念。包容性治理是指各利益相关者能参与决策过程,公平分享政策结果、治理收益和社会资源,利益能得到尊重和保障的公共治理。一方面,需要强调上下互动、权力双向运行的治理理念,要有科学的治理模式,确保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充分满足社会中不同阶层人们的多层次需求,特别是要关注特殊群体、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和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有“共治”意识,要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面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充分调动和激发其他社会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提升领导班子凝聚力战斗力
一是选优配置基层党组书记。要坚持完善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建设,严把“入口”关。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方式,把党员和群众拥护、政治素质高、协调能力强、有较强致富和带富能力的党员选为支部书记。疏通“出口”关。要破除求稳怕乱观念,形成无功即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对一些不安心工作、办事不公、以权谋私、落实惠民政策不好,不能调处矛盾纠纷,群众不满意、不合格的村社干部进行严肃处置。
二是强化村社两委班子建设。应高标准、严要求、强管理、勤监督选优配强农村(社区)党务干部,理顺基层干部情绪,激发工作热情,从源头上确保基层建设的工作质量。深化城乡统筹、采取县级部门、镇党委、企业支部与农村社区党组织的结对共建。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借外力加强村社党组织建设。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使用,促进作用发挥,优化驻村干部队伍结构。
三是提升村社班子成员素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强化村社班子成员的政策法规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致富技能和创业技能等方面培训。借助县委党校及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经常性的自助式、点菜式培训。针对村社干部和农民需求,组织农业、林业等涉农部门举办一些业务技能培训班,提高培训实效。
四是加强村社后备干部培养。在党员的党性观念、服务意识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把那些年轻有为、退伍及高校毕业回乡优秀青年、致富经商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优秀青年等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强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致富能人青年选配到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中,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解决党员“双带”能力不强、村社党组织后继乏人问题。
五是提升村社组织建设水平。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按10%左右比例倒排后进村党组织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采取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等形式开展集中整顿,提升村级组织建设水平。要结合行政区域、党员居住分布和特色产业发展等,延伸和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产业支部,健全党小组,探索设立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党建促经济建设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一是加强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经常性地学习;规范开展“三会一课”;结合推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党支部(党小组)每月召开一次组织生活会;经常组织村官、驻村干部到村以会代训组织学习等,以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切实提高全县党员队伍整体素质。
二是积极培训党员干部带头人。大力实施“四个培养”工程,即加强思想引导,把致富能手培养为党员;加强技能培训,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加强示范带动,把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坚持优化结构,把致富党员培养成村干部。通过抓好“四个培养”工作,进一步优化党员干部结构,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增强农村干部为民办事的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是加强村社流动党员管理。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三十条措施》,重点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人才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建立流动党员名册和党员身份信息卡,为每名流动党员确定联系责任人,及时掌握党员动态,加强管理。大力推进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确保流动人才党员98%纳入管理服务。
四是加强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按照“工作开展综合化、基础建设标准化、实践经验特色化、展示效果形象化、学习推广普及化”的基本要求和“十个一”标准,采取分级申报、分级验收、分级命名方式,分级开展和加强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开展先进带后进、典型带落后活动,加强对后进党组织的整改。
(四)完善村社综合治理系统,提升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
一是强化村社社会治理职能。建立村社服务中心,将部分乡镇部门职能下放,原来各部门分散的职能集中,建立综合性行政服务中心,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积极运用网络、电视及手机等多媒体信息化手段,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缩短与服务对象的距离,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新型农民培训,加强政策宣传和村民教育管理,让党员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增强按政策、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增加发展生产,推进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统筹村社区域社会治理。加强制度设计,建立丰都县域社会治理联席机制,加强各村社基层党组织在城乡社保、维安工作、民政事务及文化交流等社会性事业上的协作。坚持“政府指导、社会主导”的原则,建立环境保护、文化交流、科技服务、扶贫帮扶方面的NGO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减轻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压力。引入市场手段,按照“公开、公平、透明、经济、法制”的原则,强化社会服务购买,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服务效率,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三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调整到重点做好群众工作上来,紧扣实现、维护、发展群众切身利益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创新四级群众事务代办制,建立社有代办员、村有代办点、镇有代办站、县城有代办中心的代办服务体系,使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终端延伸至群众的身边,从而使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能够真正长效化、实效化。创新党员干部“四边履责”制,实行机关党员“人事关系上级管、组织关系下级管、八小时外社区管、工作岗位单位管”,让机关党员到村社党委过组织生活,下沉基层履职服务,使工作更能接地气。推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一名党员联系一名困难党员、贫困群众和产业大户,宣讲政策、解决困难、指导生产、传授技术等。建立“让农民说话”和“对农民负责”机制,要服务农民,就必须了解农民的意愿,只有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才能知道应该为农民服务什么。农村基层党组织,应深入到农民中间去调查研究,去和农民交朋友,成为农民的代言人。
(五)落实村社工作保障,增强基层党组织保障力
一是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各乡镇(街道)要扎实做好基层清理减负工作,严格执行事务准入制度,特别是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村(社区)干部的宣传力度,让他们真正明白“减负”的目的和意义,确保基层组织集中精力服务群众。县督查办、县民政局、县人力社保局要进一步加大精简考核评比项目、规范挂牌和台账的督促力度,防止村(社区)事务反弹。
二是增加政策经费支持。按照《关于切实减轻工作负担、加强工作保障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实施意见》要求,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保障。县民政局、县财政局要加快兑现落实村(社区)干部工资补贴、办公经费和提高离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县人社局要尽快制定《村(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在职期间参加社会保险缴费补贴实施意见》,解决基层党组织工作人员社保问题,消除后顾之忧。
三是坚持绩效考核制度。将对基层党组织的各项资金政策支持与其工作实绩相结合。各镇乡(街道)要出台考核管理办法,绝不能光给待遇而不考核履职情况;同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确保村社干部不上访、不闹事,依法依规合理解决诉求。
(六)健全监督考核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执行力
一是切实改进考核机制。要转变基层党组织的考核标准,应该把社会治理能力纳入考核范畴,细化考核指标,将群众的参与、满意度作为主要评价指标,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突出重点,建立上级组织、同级职工和群众代表共同考核的“三级联考”制度,建立量化考绩评优的制度,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职位升迁、评先选优相结合,以此倒逼基层党员干部提升自我素质和能力。
二是深入推进基层党务公开。逐步推行党务网上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普遍推行部门重大决策先在党内讨论,上级党组织作出重要决定提交基层党组织讨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大问题组织党员充分讨论的“三讨论”机制等。以此来强化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外在监督。
三是建立健全讲评公示制度。全覆盖规范化推行讲评公示制度,实现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改进基层党员作风,发扬务实拼搏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模范、贯彻党代会精神的标兵、谋事业谋发展的先锋、严格廉洁自律的表率。把设岗定责作为核心环节,保证100%的在职党员有岗有责、98%的村(社区)无职党员参与设岗定责。每个支部至少建立一项务实管用的讲评公示制度。
四是构建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强化法律监督,加强社会治理的地方立法,推进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推进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和治安防控体系等社会治理领域重点项目的立法。强化上级监督,各级纪委和党委政府要对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对于群众反映和举报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予以反馈和答复,若情况属实,则必须严肃处理。强化群众监督,可以通过村(居)民会议、村(居)民监督小组等群众自治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活动进行监督,畅通和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的社会监督作用。
作 者: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