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气 民族魂 家国情

2015-11-09 05:40何建平刁福久
重庆行政 2015年5期
关键词:晋察冀边区敌后聂荣臻

何建平+刁福久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段历史,在我一生的经历中,是比较重要的一段。它留在我记忆里的印象,是很深刻的。

——摘自《聂荣臻元帅回忆录》

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段留在聂帅记忆中十分深刻的历史,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中最光辉的篇章之一。本文试图通过重读聂帅抗战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三幅手迹,以虔诚之心、敬仰之情再次走进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屹立五台誓死保国彰显英雄气

“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这是聂荣臻1938年1月31日发表在《抗敌报》上的抗战誓言。笔力雄浑,字字遒劲,洒脱的笔锋、粗重的点横撇捺间让人感受到的是作者紧攥的拳头、坚毅的目光。

“此时此刻,聂荣臻感到压在肩上的担子有千斤重。……聂荣臻毕竟是一位久经考验、意志坚强的革命者,面对混乱的形势和重重困难,他在五台寺院昏暗的油灯下,奋笔写下了自己的钢铁誓言:‘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这是刘绳同志在回忆文章《聂荣臻在晋察冀》中的描述。

文中的“此时此刻”,即是115师五台分兵,聂荣臻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3000人的队伍孤悬敌后,开创敌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起步时期。

1937年9月24日,毛泽东根据华北战场形势发展,明确指出:“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于五台山脉”,“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应立即开始普遍地组织地方支队(部)及群众组织。”八路军总部当即决定,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地区,筹备成立晋察冀军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这一时期,聂荣臻常常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他认为,兵力太少、干部稀缺是最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

发动群众,是聂荣臻等八路军高级将领们的共识。早在8月22日至25日在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经过充分讨论确立了八路军抗战的战略方针,就是毛泽东提出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作出了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决策。聂荣臻在会上发言,对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方针坚决支持。

聂荣臻牢记这一法宝。他深知,随着日军对华北的入侵,国民党的旧政权垮了,只有建立起新的抗日民主政权,才能安定人心,凝聚各种抗日力量。聂荣臻的这一构想,得到了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肯定。在聂荣臻的领导推动下,经过紧张筹备,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阜平县城隆重开幕。晋东北、冀西、察南、冀中、冀东等地区的39个县的149名代表,来此共商抗日大计。聂荣臻作为代表中的一员,与各抗日党派、各抗日阶层的团体和代表、少数民族的代表以及来自五台山的和尚、喇嘛代表一起热烈的讨论,聂荣臻在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号召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在6天的会议中,成立了敌后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并发表了大会宣言,拟定了边区政府组织法、优待抗日军人家属暂行办法、减租减息单行条例、区村镇公所组织法,及区村镇长的选举法等法律法令。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的成立,事前得到了国民党第二战区的同意,并报国民党中央政府批准。3月20日,边区政府宣布成立边区银行,发行边区货币,这在日后根据地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尽管晋察冀初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刚刚成立的晋察冀军区,在120师、129师配合下,粉碎了2万多日军的“八路围攻”,歼敌2千余人。因为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武装力量已在滚雪球式的发展壮大。然而,晋察冀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司令遍天下,主任赛牛毛”混乱局面的矫正尚需时日。根据地不断打开的局面让日军感到了后方的不安,日军发出惊呼:“五台山岳地带为共产军在山西蠢动之策源地,更为向山西、绥远、京津诸地实行赤化工作之根源。”更严峻的考验在等着聂荣臻和他的战友们。

1月29日,为支持正面战场、迟滞津浦路沿线之敌,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晋察冀军区下达了向平汉路主动出击的作战任务。

1月31日,正是农历大年初一,聂荣臻在五台山挥笔写下“为保卫祖国而奋斗到底,誓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铮铮誓言,彰显了不畏强敌、抗战到底、献身祖国和人民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这英雄气随着《抗敌报》的墨香弥漫开来,激荡在千千万万华北抗日军民的胸怀,成为团结人民抗战到底最生动的新年宣言。至今这浩然英雄之气依然在那字里行间不断散发。

创建模范收拾山河扬我民族魂

1939年夏,平西军民在反“扫荡”战斗中截获了大量胜利品,在曲阳沟里镇展出时,聂荣臻有感而发,写下了“还我河山”这幅气冲霄汉的题词。这也是聂荣臻诸多题词中艺术性极高的代表作之一,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行草之间,驱逐日寇之决心、爱我河山之深情溢于言表。

在起初的一年多时间里,聂荣臻率领晋察冀军民模范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的各项方针政策,放手发动群众,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改造杂色武装,晋察冀军区持续开展整风、整训、整军运动,强化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权威,不断壮大抗日力量,发展经济文化。反“八路围攻”,三次出击平汉路,反“25路围攻”……根据地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巩固发展壮大。到1938年10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已拥有3省72个县、10万平方公里,人口1200万的广大区域。

1938年10月5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在致聂荣臻、晋察冀边区党委等慰勉电中称:你们“已经创造晋察冀边区成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这些都在华北抗战中已经和将要尽其极重大的战略作用,而且你们的经验将成为全党全国在抗战中最有价值的指南。”

1938年11月,聂荣臻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初创一年来的斗争情况向中共中央写了一份详尽系统的报告,其中着重叙述了在晋察冀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情况。毛泽东看后认为很有意义,要聂荣臻补充修改后出版。补充后的报告10万余字。

毛泽东亲笔题写了书名“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1939年3月2日,他在序言中指出:“晋察冀边区是华北抗战的堡垒……聂荣臻同志的这个小册子,有凭有据地述说了该区一年半如何实行三民主义与如何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不但足以击破汉奸及其应声虫们的胡说,而且足以为各地如何实行三民主义,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3月18日,聂荣臻接到毛泽东的复信:“你著的书及送我的一本照片,还有你的信,均收到。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东西……”同一天,毛泽东致电八路军前方总部、115师、120师、129师等单位:“这本书对外对内意义盛大。”

朱德在为《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作序时写到:“此书之作,以忠实的报道,以亲自的经历,来阐明晋察冀边区的创造、发展与巩固……其目的在于向全中国军民与全世界人士面前宣告:我们要胜利,我们一定能胜利。”

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也为该书作了序,对晋察冀抗日模范根据地的产生、发展、巩固,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9年5月,由聂荣臻署名的《抗日模范根据地晋冀察边区》在重庆、延安两地公开发行,成为第一本系统介绍八路军坚持敌后抗战的专著。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影响。

面对党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对聂荣臻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充分肯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聂荣臻头脑十分清醒。他认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本人的那些话,并不等于说边区工作就没有缺点,已经尽善尽美了,相反还必须加强一系列工作,才能使晋察冀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经得起更加残酷的考验。

然而,聂荣臻已没有根据地初创时的忧虑,面对抗日军民缴获的大量战利品,他信心百倍,自然生发了与抗金英雄岳飞一样的情怀,“还我河山”的豪迈题词,凝聚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魂,充分表现了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聂荣臻坚持抗战、夺取抗战胜利的充足底气和坚定的信念。

胜利在望放眼华夏饱含家国情

“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滦河,凯歌高奏鸭绿江。”这幅气壮山河的对联,是聂荣臻为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题词。对仗工稳、书写工整,意境博大宽广,浸透着与祖国山河共生的炽热情感,夺取抗战胜利的铿锵和豪迈,激荡在作者胸间。

1943年1月,在阜平温塘召开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期间,这幅对联就悬挂在会场的两侧。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晋察冀边区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年多艰苦卓绝的斗争,晋察冀边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巩固发展壮大。正如参议会期间聂荣臻代表中共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给代表们汇报的那样:5年来我军作战1.4万多次,歼日伪军17万多人,内有俘虏投诚的伪军3.9万多人,我军伤亡6万多人。他指出,八路军的胜利是在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下取得的。

“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严峻形势”,是聂荣臻领导敌后抗战,创建巩固发展晋察冀根据地的真切体会。

1937年10月的那个夜晚,当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找他谈话,告诉他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他率领3000人留守五台山创建敌后根据地,一向沉着稳健的聂荣臻面对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形势难以入睡,摸出久违的烟斗重新点燃了香烟,久久望着眼前袅绕的烟雾沉思。

1938年,晋察冀军区3次大规模出击平汉、平绥等敌后交通线,开辟冀中根据地,以及宋时轮、邓华支队挺进冀东,使日军感到极大的威胁。北平敌伪《正报》在10月16日的通讯中这样写道:“数月来,中国共产匪军即所谓朱德麾下之第八路军,趁日军大举围攻武汉之际,肆意猖獗于晋北、察南、冀东诸地……惟查彼等匪军之总巢穴,乃在山西省北部高峰之五台山附近,上述各地皆属支蔓。不图近日益居心不逞,妄图扰乱内长城线,威胁京师。日军坐视不忍,遂决心分兵围剿,开始犁庭扫穴工作。”

所谓梨庭扫穴,即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杉山元,根据大本营“中攻武汉,南取广州,北围五台”的作战计划,调集3个师团、3个旅团共5万兵力,从9月20日起,兵分25路从四面八方向五台山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聂荣臻一边率领军区机关转移,一边指挥全边区反“扫荡”斗争。5万多敌军压境,陆续侵占了边区全部重要城镇,情况空前严重。9月30日,聂荣臻一天内连续向总部和中央发出了两份电文,如实反应了困难局面和要求:“我已无绝对把握击溃敌人一面,如勉强行之,将造成更不利之势,而以三万之众束缚于大荒山地,无食无住,且不能周旋。”“五台很有可能失守,请速令129师及120师徐旅给我配合,若五台失守仍须积极配合我作战,否则我将处于最不利之地位。”

直至10月下旬,在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的关心指导下,在120师358旅、359旅的配合下,逐步扭转了危局。11月7日,历时48天的反25路围攻的战斗胜利结束,毙伤日军5200多人,日军“北围五台”的幻梦彻底破灭。

而更严峻的形势出现在百团大战后的1941年和1942年。

1941年夏,刚接任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大将,调集五个师团、六个混成旅团的日军及部分伪军共七万余人,对北岳区进行空前规模的“扫荡”,并制定了比中条山战役更严密的以“铁壁合围”为核心,以所谓“梳篦式清剿”、“马蹄形堡垒线”、“鱼鳞式包围阵“等各种“扫荡”形式相结合的战役计划。他还规定,对根据地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冈村宁次把这次战役称为“百万大战”,意思是要报复八路军刚刚进行的“百团大战”。

为了牵制敌人,好让晋察冀军区的主力和各分区的部队,跳过外线去自由地打击敌人,聂荣臻和他的司令部一直坚持在中心区指挥全局。直至8月底,日军主力指向中心区时,他才率军区机关转移。不料,转移途中未能突围的北岳区党委、晋察冀分局以及边区政府机关的队伍陆续加入进来,跟随他的人员一下扩大到近万人,其中大部分为非武装人员。聂荣臻命令关闭已被敌人监测的电台,并命令司令部侦查科长罗文坊率领小分队,带着军区的一部电台和呼号,异地诱使敌人上钩,他率领大队伍几经转折进入了一条狭长隐蔽的山沟,来到了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常家渠。

聂荣臻在危急中冷静地分析判断敌情,上演了三进三出常家渠的惊险传奇。9月7日晚上,他率领大家第三次走出常家渠,在朦胧的月光中,终于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1942年是晋察冀边区最困难最严峻的一年。

北岳区大旱,加上敌人封锁和掠夺,困难更为严重,人们只能用草根树叶度荒。在边区财政会上,聂荣臻指出:部队给养困难,但人民群众生活更困难,为了度过难关,部队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的负担。聂荣臻指示军区政治部发出训令,要求部队不得在村庄附近采树叶、挖野菜,广大群众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军区收回这个训令。

天灾难,人祸更凶。面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巨大的压力,最后挣扎的日军加紧对华北占领区的统治,对根据地的“封锁”、“扫荡”、“蚕食”、“掠夺”更为疯狂,日军的堡垒线向根据地内部步步推进,到处是被毁的村庄和大片的“无人区”,根据地日渐缩小,仅仅是冀中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就减少了约三分之二。

面对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聂荣臻作出了“到敌后之敌后去”的战略部署。各主力部队按照聂荣臻的指示,以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力量,分散组成几十人或一百人左右的精干队伍,越过封锁沟,深入到敌人后方,在当地群众和党组织的支持配合下大展拳脚,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进入1943年,晋察冀根据地捷报频传。春末夏初,北岳区各军分区恢复和新建了1600多个村政权;5月,冀中区恢复村政权达3500个;3月,冀东军分区扩大为冀热边区,下辖五个专署……

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就是在这样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为了开好这次会议,聂荣臻和宋劭文批准修建了专门的大礼堂。会前,聂荣臻邀请288名参会代表观看了在城南庄杨树林边一片开阔地上举行的盛大的阅兵典礼,让参会代表大开眼界、异常振奋。

晋察冀边区,这个早在1940年8月就被著名民主人士李公朴盛赞的“新中国的雏形”,正在发育成长。它标志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有能力在敌后生存下来、战胜敌人,并建立起一个真正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有幸被邀请列席边区参议会,目睹了敌后盛会全过程的外国友人班威廉夫妇和林迈可夫妇惊叹:“在晋察冀的群山之中已经造成了一个奇迹……这个功绩可以说是在近代史中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一个前所未见的极重大的试验。”

此时的聂荣臻更是豪情满怀,他战略家的眼光不仅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更看到了新中国灿烂美好的前景。

在晋察冀,军区由初创时期的3000人,发展到拥有正规部队32万人、基干民兵90多万人的强大武装力量,控制区域40万平方公里、108个县,人口2500万。晋察冀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为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屹立在五台山、太行山、恒山、燕山,旌旗指向长白山;我们驰骋在滹沱河、永定河、潮河、滦河,凯歌高奏鸭绿江”。聂荣臻当年这幅手书对联饱含的浓浓家国情怀,72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人们胸中洋溢,在晋察冀山水间激荡,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涌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传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的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建立的不朽功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作 者:何建平,重庆聂荣臻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刁福久,重庆聂荣臻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晋察冀边区敌后聂荣臻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女性婚姻问题的考察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简论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兵役制度
聂荣臻的军事秘书谈聂荣臻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
聂荣臻元帅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聂荣臻的军事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