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抒言++陈柏仁
发展特色产业,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并明确要求依托国家级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建成重庆第二大城市,带动形成万(州)开(县)云(阳)特色产业板块。这一要求既是推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一体化、区域资源利用最优化的路径选择,也是“万开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加快“万开云”板块特色产业发展的现实条件
(一)地理条件确立了明显的区位优势
“万开云”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个区县的总人口462万,占到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50%以上,在全市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从地理位置看,“万开云”三区县呈等边三角形分布,且万州、开县、云阳相互距离只有30分钟车程;从我国中西部城市群发展战略的视角看,“万开云”在重庆、西安、武汉、长沙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点上,是中西部地区承东启西重要的窗口和桥头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二)经济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近年来,“万开云”三地经济发展较快,区域优势产业已具雏形。为了促进经济上档升级,三地均实施了园区发展战略。万州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按照“一区五园”的空间布局,目前已形成能源建材、特色化工、食品药品、机械电子、纺织服装五大特色产业集群。2013年,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大特色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20.49亿元;开县工业园区按照“一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先后建立了白鹤能源产业园、赵家食品轻工产业园、平桥移民生态工业园和开州临港工业园,2013年,开县工业总产值达到243.8亿元;云阳工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构架,目前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楼宇轻纺、机械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
(三)优势互补拓展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万州、开县、云阳地理位置毗邻,产业和生态相近,发展理念相通,经济社会发展互补性强。2007年9月,三地政府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签订了《万开云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签订以后,三地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弱化行政区划概念,优化整合区域资源,初步形成了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
实践证明,万州近年来在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板块上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落户万州的长安跨越30万辆整车项目,有上万个配套部件,其中相当部分已由开县、云阳加工;云阳有丰富的石英硅矿,就地进行初加工后,将半成品运到万州再进行精加工;依托万州的三峡纺织城,开县大力发展轻纺业,目前已与万州囊括全市纺织业前两名。
二、当前“万开云”板块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万州、开县、云阳的幅员面积占重庆市的13.44%,总人口占全市的13.93%,但2013年三地工业总产值1139.4亿元,仅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4%,GDP也仅为全市的8.89%。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看,2013年万开云板块一产业增加值为121.59亿元,占全市的12.93%;工业增加值为398.84亿元,占全市的4.07%;三产业增加值393.12亿元,为全市的9.04%。以上情况表明,万开云板块目前产业量小质弱的基本态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偏低。
(二)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虽然“万开云”板块三次产业结构近年来有较大改善,但从整体情况看,非农产业占比仍然偏低,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2013年,万州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2∶53.0∶39.8,开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8∶45.1∶36.1,云阳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3∶36.9∶37.8。万开云板块中,除万州区一产业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外,开县一产业比重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0.6个百分点,云阳县更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7.1个百分点。按照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发展工业经济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万开云”板块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进而严重影响区域的“四化”同步发展。
(三)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
作为经济欠发达、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的经济板块,区域内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滞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从技术创新程度看,“万开云”多数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在主要产品中,处于国内一般水平的比较多,新产品比较少;从获取新技术的途径看,利用外资程度很低,主要以利用内资为主,在利用资金的过程中,又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的较多,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极少;从技术创新投入看,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看,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技术带头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十分缺乏,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不足。2013年,“万开云”板块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为148.68亿元,占重庆市的4.75%;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收入为42.36亿元,占全市的1.41%。
(四)特色支柱产业的聚集带动能力不强
“万开云”三地无论是在产业的布局上,还是在产业的结构上,趋同化比较明显,导致产业特色不“特”,优势不“优”。板块产业总体呈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特点,产业链条短,产业关联度低,积聚程度不高,品牌企业、产品极少,尚未形成区域性的、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3年,“万开云”板块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6户,万州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504.77亿元,开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148.28亿元,云阳县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仅为38.4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万开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特色支柱产业聚集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生态涵养视阈下加快“万开云”板块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路
(一)以“一区两园”为载体,构建区域新型工业体系
加快“万开云”板块特色产业发展,要坚持非均衡协调发展原则,通过实施“一区两园”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布局。“一区”:以万州经开区为主战场。“两园”:以开县工业园和云阳工业园为载体,通过延长万州经开区的产业链条,深化产业横向与纵向的深度融合。
一是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围绕噪声治理,发展噪声监测仪器、隔声窗(墙)、减振消声装置等产品;围绕污水处理,发展沉淀、过滤、萃取、吸附、微滤、电渗析等水处理单元设备,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风机、水泵、阀门等通用设备,培育提供污水处理工程承包和设备成套服务的企业;围绕垃圾处置,发展电子废物拆解、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等业务,形成收集转运、分选回收、焚烧发电、再生利用等产业。
二是着力发展临港产业。全面实施“3+3”发展战略,即形成三大临港产业基地——临港工业基地、临港现代物流基地、临港旅游休憩基地;建设三大临港特色产业区——港口大宗货物加工特色产业区、港口船舶修造特色产业区、港口水上游乐特色产业区。
三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要依托大件水运优势,着力培育和引进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江东机械、长江涂装、衡山机械,并吸引关联配套企业入驻,发展制造技术、信息技术与其它先进制造技术相融合的工程机械产品。
(二)以“一廊十镇”为基础,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民生产业
“万开云”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应以“一廊十镇”建设为依托,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民生产业。
一是要构建“万开云”板块沿江生态经济走廊。从地形分布看,长江横贯万州、云阳共22个乡镇(街道),东西跨度超过100公里。把该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体系,通过打造100里绿色生态长廊,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名特水产业,形成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民生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要实施十大绿色中心城镇推进战略。在“万开云”板块,可把万州分水镇、武陵镇、龙驹镇、白羊镇,开县长沙镇、临江镇、大进镇,云阳江口镇、南溪镇、高阳镇确立为该区域的绿色中心城镇,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重点发展加工贸易业,充分发挥绿色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万开云”板块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以“一带五圈”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万开云”板块现代服务业应实施“一带五圈”发展战略。
一是要加快万州滨江环湖商业带建设。通过政府强化整体规划和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要素的决定性作用,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
二是要重点打造“五圈”。就是要重点打造万州高笋塘商务圈、江南新区商务圈、高铁商务圈,开县汉丰商务圈,云阳双江商务圈,着力发展特色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特色商业街。
三是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相耦合的现代服务业。要坚持生产性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传统与现代服务业并举,规划布局一批百货、家居、建材、汽车、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提升高笋塘商圈,推进滨江商贸区建设,加快双河口片区市场和新田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增强集聚辐射功能。
(四)深化“万开云”区域联动,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发展“万开云”板块特色产业,应从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完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搞好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建立健全区域特色产业交融互动发展机制入手,强化联动协调保障,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一是从市级层面尽快制定《万开云板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对协调区域经济利益,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万开云板块涉及三个行政单元,如何紧紧依托国家级万州经开区,带动形成万开云特色产业版块,进而把该区域建成渝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产业基地,必须从市级层面对本区域产业定位、产业体系、产业布局等做出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
二是三地政府抓紧完善《万开云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三地政府应根据《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的要求抓紧完善《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要组建班子对协议经过6年多的实践效果进行评估,找准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不断跟进;要细化合作内容,特别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如何做到产业的梯度式承接而使布局不雷同,如何做到产业发展中既分工又合作,如何在协作中共同拉长产业链等都应该更加具体而明确。并按照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功能互补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上下联动积极搞好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产业等方面的政策设计。
三是健全区域特色产业交融互动发展机制。三地应搭建更多的交流协作平台,使区县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乡镇街道间的交流合作、职能部门间的交流合作、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常态化。万开云三方应抽调专门人员共同组建区域协作办公室,负责区域协作日常事务的协调处理,重大问题由三方相关领导会商解决。三地应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加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劳务就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促进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共同利用和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文传浩,程莉,铁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若干理论误区与实践问题[J].西部论坛,2010年11期.
[2]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R].(国发〔2010〕46号).
[3]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加快建设五大功能区的意见[R].(渝委发〔2013〕14号).
[4]邬云峰.三峡库区低碳经济路径研究[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0.
[5]孙伟平,刘举科等.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6]方精云,朱江玲,吉成均,唐志尧,贺金生.从生态学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年02期.
[7]陈涛.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研究[M].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陈抒言,重庆万州三峡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陈柏仁,中共重庆万州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张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