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爱好摄影,想设计一面照
片墙,把自己满意的10至20张照片挂出来。这些照片横竖、大小都不同,不想把它们组成规矩的长方形或正方形,但也不想排列太过随意,请问如何美观地排列照片墙?另外,如何在墙上不用钉子悬挂相框?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我找了几组搭建照片墙的实际效果图和排列示意图供你参考。
图01沙发墙排列示意图
图02 沙发背后这片墙面比较开阔,如果想做密集感的照片墙效果首选此块区域,可轻松成为客厅视觉焦点。
相框数量多又尺寸差异较大的话,选择上下轴对称为好,就是图中沿黑色中轴线上下对称,但不要搞成镜面反射般的精确对称。可以做成主图轴对称和次要图斜角对称,比如图中右上角和左下角的呼应。
图03床头照片墙示意图
图04床背后的墙面最通常的做法是单独放一张超大照片,但如果还是觉得太空希望墙面能再丰满一点,不妨放上一横一竖两张主图,几张小图填补空角。既不失简洁又有错落感
图05柜子照片墙示意图
图06柜子背后的照片墙,如果柜子上没有任何电视机、台灯、花瓶等物件,就可以继续按照一横一竖两主图+次图围绕的模式,搭成一个略窄于柜子宽度的形状即可。但是如果柜子上有别的东西,就要把这件东西造成的视觉效果考虑进去
再介绍一个挂相框利器“魔力扣”,可以在不损伤墙体的情况下挂相框。魔力扣两侧是强力无痕胶,当中是蘑菇头子母搭扣可以强力咬合,针对不同重量的相框有不同承重尺寸,而且与墙面无缝隙。
图07 魔力扣
街拍和纪实摄影有何区别?
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街拍是一个口语化的称呼,纪实摄影是个比较学术的称呼。不管是什么风格的街拍摄影作品,只要不在后期中增、减人物,改变主体和过度加工,也可以算纪实摄影的范畴。
相对于传统的纪实摄影,一般的街头摄影,由于事先缺乏针对性的准备,随意性较强,拍摄时间短,很难深入、系统地表现一个事件或人物,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计划地去讲一个故事。如果在街道上寻找特定的人群然后进行拍摄,那么也自然朝着传统纪实摄影靠近了。
传统的纪实摄影,要了解你的拍摄对象,有详细的拍摄计划,经过长时间拍摄而成,针对性很强,并要为被拍摄者署名。例如,很多评论家批评萨尔加多的作品是消费苦难,就是因为他的作品没有写上被摄者的名字。
如何才能拍出漂亮的剪影效果?
拍摄剪影,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选择好主体。
最好是拍摄一些有明显轮廓、容易辨认的主体,例如人的侧面头像、自行车、汽车、建筑等,而且要小心被摄主体不要有太多的重叠,否则拍出来的画面上只会看到若干黑色色块,看不出拍的是什么;
2.不要开启闪光灯。
闪光灯通常是用来照亮主体或补光的,在拍摄剪影效果时,我们需要主体曝光不足,因此不能开启闪光灯。如果是用自动模式一定要转到P挡模式或其他模式,因为全自动模式下闪光灯经常会自动开启;
3.逆光或侧逆光拍摄
拍摄剪影,一定要寻找逆光或侧逆光角度,令主体背面有强烈的光线而正面没有或较少光源;
4. 对焦在主体上
在第一点提到主体要有清晰的轮廓,因此要把对焦点放在主体上,这样主体的边缘会更清楚;
5.灵活运用测光
测光对拍摄剪影很重要,如果主体过曝,则拍不出剪影效果;如果主体曝光严重不足,则可能使背景也很暗。拍摄时可以把相机调到点测光模式下,对天空或主体背后的光源测光;也可以采用中央重点测光方式,同时配合测光锁定和曝光补偿功能,这样就能拍出漂亮的剪影效果。
能否介绍几种常见实用的棚拍人像用灯技巧?
给你介绍3种常见的棚拍用光方法:
1.适合妆面的亮眼“鳄鱼光”
10 “鳄鱼光”布光图。
鳄鱼光又叫“美女光”,通常是从两个柔光箱的中间去拍摄,能获得明亮的眼神光,让人物面部得到均匀照明,使皮肤和头发看上去更加柔美。脸颊上淡淡的阴影使模特更具有立体感。拍摄时需注意两点:一是人物两侧一定要加上反光板减小光比,使光线过渡更加自然;二是人物务必要靠近光源,所以更适合半身或特写。
2 单灯反射打造柔和光线
11.单灯拍摄布光图。利用反光板遮挡背景受光,让光线只蔓延到模特的区域
室内单灯拍摄时需要注意模特面部的受光区域,以及背景不能有光线,模特和背景要保持一定距离。如果背景吃光,模特面部就会和背景融为一体。
身边有不少摄友在玩定焦镜头,我也想买一只,平时出门旅游时拍着玩,请问最好买什么焦段的定焦镜头?
长期以来,“定焦镜头优于变焦镜头”的观点一直流传在摄影爱好者中,其原因有二:一是很多大师都用定焦镜头;二是定焦镜头光圈大、成像效果好。其实,这种说法有一定片面性。首先,的确有不少大师用定焦镜头,但用变焦镜头的大师也不少;其次,一般来说,定焦镜头光圈大,成像素质好,尤其是徕卡、蔡司这类世界名牌镜头,但衡量摄影作品好坏不只是镜头的光学素质,更主要的还是摄影者的立意、拍摄题材、构图、曝光等器材之外的东西。况且在某些场合(比如新闻摄影),变焦镜头更有优势。笔者以为,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镜头,运用好了都能拍出好照片。现在流传的街拍要用24-50mm焦距镜头、拍人像要用85-135mm焦距镜头的说法也并不适合所有人。用85mm“人像”焦段拍人文、风光的高手很多,一样很有味道;用24mm“风光”焦段拍人像的佳作也比比皆是,甚至更有冲击力。需要自己长期用心体会,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焦距范围和镜头类型。 如果只是随便玩玩,以记录为主,个人不建议一开始就玩定焦镜头。一是带着多只定焦旅行会很累,而两、三只变焦镜头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旅行需要;二是定焦镜头不容易用好,需要一定基础,初学者不易掌握。如果你愿意投入一定精力和财力去体验摄影,建议还是先用变焦镜头拍摄一段时间,找出自己最常用或最喜欢的焦距,买这个焦距的定焦镜头。
我最近用三脚架拍夜景时,开了镜头的防抖功能,旁边的同伴告诉我这样不对,应该关掉。请问是这样吗?
你同伴是对的。目前大部分镜头的防抖结构是由陀螺仪和浮动镜片组成,陀螺仪侦测抖动,浮动镜片做出相应反向补偿,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抖的目的。防抖技术的运用可使手持拍摄的成功率提高,也成了一些摄影人购买镜头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当使用三脚架时,如果防抖系统仍在工作,机身的反光板抬升、快门开合引起的高频振动同样会被镜头侦测到。浮动镜片就会做出相应移动改变光路,但其实这时相机是静止的,因此这种“防抖”反而降低照片质量。所以,在使用三脚架拍摄时,最好将防抖关闭,同时开启反光板预升,保证画质。
影友容易犯的类似错误还有:
1.大光圈就是一切
大光圈可以带来迷人的焦外和浅景深视觉效果,因此很多摄影爱好者“信奉”大光圈就是一切。其实这是容易陷入的误区之一。例如在拍摄人物头部肖像时,使用大光圈f/1.4拍摄,当焦点落到眼睛上,很容易造成人脸边缘模糊,整体效果并不好。而没有经验的拍摄者很容易忽略这点。很多情况下f/5.6~f/8的光圈应用更广,既有足够的景深,能表现出镜头的最佳成像质量,还可以增加拍出好照片的几率。
2.很少使用高感光度
提升相机感光度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提高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和对比度;二是使用多个像素点共同完成原来只要一个像素点来完成的任务。很多爱好者害怕提高感光度会导致画质下降,因而不敢用高感光度。其实这是得不偿失。现在的中高端无反、单反相机的高感表现都可以满足大部分的拍摄需要,因此并不是所有场景都必须使用ISO 100来完成,尤其弱光环境下需要使用ISO 800~3200甚至更高的感光度拍摄并不是“禁区”,配合后期使用软件进行降噪处理会有不错的结果。对于珍贵的画面,即使使用高感光度图像质量有所下降,能够拍到也比拍不到好许多。
3.过度使用相机的内置锐化参数
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因相机的锐化设置过高,使摄影作品看着显得“很硬很假”的情况。因此不论使用哪种后期软件进行锐化,建议相机内的锐化设置参数不要调整得太高,特别是拍摄人像时更要小心谨慎,而锐化应该放在整个后期处理的最后一步。
4.对色彩空间的错误认识
色彩空间又被称为色域,其实可以理解为颜色范围、丰富程度。拍摄前应根据照片的输出需求选择正确的色彩空间,目前大多数摄影爱好者对色彩空间并不了解,不论照片有哪种用途都选用sRGB,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色彩空间实际与照片用途有关。在平时的网络浏览中,基本只能显示sRGB。而在输出大幅作品时建议改用Adobe RGB,这样能获得更丰富的色彩细节。
5.拍摄前不检查相机参数设置
专业摄影师有个很好的拍摄习惯,在结束一天的拍摄后会将相机的参数恢复到默认状态,以防止第二天在拍摄时忘记调整。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还会错过很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