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影像之一刀两刃

2015-11-08 14:30:21王瑞
中国摄影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照片摄影

本刊在2015年第8期刊登了王瑞先生的《数码影像之风声水起》,文章阐述了Photoshop的来历以及该软件对于摄影创意的巨大作用;作者在本文中则将影像处理比作一把双刃剑,并结合国内外诸多“Ps风波”,探讨了影像的真实性与欺骗性等问题。

“智能”光环下的高科技玩闹

传统影像时代的“摄影师”之Photographer头衔,已然被数码时代的“造像师”之Imagemaker称谓所取代。Ps在这个影像革命的过程中,扮演了改朝换代的颠覆角色。如果传统影像时代的胶片处理和相纸印放还属于依赖人工操作的一门暗房手艺,那么电脑软件运行的Ps影像后期处理程序,则无疑是一块数码调控的明室魔板。

然而,高潮迭起的数码奇迹在众生喝彩的狂涛赞美声中,也逐渐暴露出凡事皆有的负面弊端。当新世纪人类史无前例地得以享受数码科技的智能装置与互联网所带来的大幅度便利同时,承受这些高科技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知不觉随带袭来。

浸淫于高科技泛滥的电子一代人,在数码科技的滋长环境里如鱼得水般地恣意享受。其实对这些应高科技之运而生的年轻人而言,这个时代果然恰如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开端所言之“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科技设备正在给人类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数码科技这把快刀的双面刃性质,昭然若揭显而易见。

例如,神经学家的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正在被智能科技“大幅重整”。《网络让我们变笨?数位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与阅读行为》(The Shallows: What The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一书作者梅策尼希(Nicholas Carr Merzenich)发出科技使人变傻的警告,“科技的突飞猛进不仅改变了人类生活习惯和沟通方式,还可能对人类身心产生从资讯焦虑到数码中毒等致命的影响。”据英国《每日邮报》2014年中的报道,“有74%的16-24岁的年轻人,整天捧着智能手机,沉溺于手机和社群网站中,使他们的所思所行与10年前的年轻人大不相同。”

人类生存被高科技操纵所致的行为变异,直接干扰到人们认知社会的深层思考能力。“传统的书籍阅读,因为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其内涵会比较丰富,读者容易边读边思考。但是网络信息最庞大、文章中常会有一些链接、图片或是视频来形象化解释;在浏览过程中又频频移动手中的滑鼠,不断地从一个信息转到另一个或者更多的信息,只能略读和跳读,难于进行深入思考。”神经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从努力完善个人知识的“耕耘者”,转向在电子数据森林里的“猎人和收集者”。简言之,即是从读书转向“读图”,从作文转向“造像”。或者说,是从读书思考,转向为消遣娱乐。那些如影随行地充塞于人生空间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数码相机,成为千禧一代年轻人不可或缺且赖以存活的命根子。

当智能手机(现在也是最为便捷和功能完备的数码照相机)和社群网站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接近于零时,其“虚拟的非现实性”所带来的副作用也越演越烈。于是,Photoshop在变幻现实世界实际形象方面潜力无穷的魔术功能,对加强“虚拟的非现实性”的视觉影像再造起着推波助澜的威力。学者的警告预示,如果无力适度抑制高科技操纵当代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不仅将伤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扭曲心理,还会“造成难以预估的社会变形”。而制造各种变形效果,恰是Ps的拿手绝招,Ps的双卣刃性质于此也随之暴露无遗。

我们都是森山,我们就是大道

Photoshop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功能,无非就是捏造图像之魔术效果。如果说传统摄影的特征是照相,数码影像的特征就是造像。在此事物上,传统工艺的Photographer,让位给数码科技的Imagemaker。

其实,究其Ps的合成照片原理,倒是伴随摄影术的发明就与之俱来的历史现象。追溯起合成照片的渊源,最早的成功案例就是雷兰德创作于1857年的《两种人生》和鲁滨逊(Henry Robinson)创作于1858年的《逝去》(Fade Away),创作世界摄影史上这两件名作的两位艺术家,拿手好戏是展示出了娴熟无比的手工合成照片技艺。这就是所谓“画意摄影”流派的起源,鲁滨逊将其“真实与人造”相结合的做法论定为“不能被艺术家改良的方法,不能称之为艺术”。于是到了19世纪下半叶,画意摄影主张用“艺术家改良的方法”来获得照片,力图通过“造像”的方式达到视觉艺术在精神上的提升。

史论认为,“雷兰德是第一位创造性地运用合成照片术,来为摄影求取艺术地位的摄影家。在摄影一经诞生就遇到的‘照相与‘造像概念问题上,他从‘造像维度对摄影的艺术性作了尝试。在他之前还有古斯塔夫·勒·格雷采用的合成印相成功‘改良自然风景,在他之后还有亨利·皮奇·鲁滨逊对合成照片技艺的实践。”(ICP摄影百科全书)

由此可见,Photoshop的图像处理功能,无非就是对摄影术发明早期曾经大行其道的合成照片艺术实践的继承发扬。作为画意摄影流派的艺术创作手段,Ps图像处理软件犹如天赐神笔,手到画来。显然,本是因应画家需要而发明、而且最早被画家所器重的摄影术,承蒙早期蓬勃发展的画意摄影创作传统,在经历了20世纪被“机械复制时代”如实摄影的大出风头所压抑之后,终于迎未了Photoshop的划时代风靡。可以见得,当画意摄影的“造像”本分,藉由Ps图像处理功能的神手襄助,必将重造一个史有前例的再度辉煌。

而今,合成功能在图像处理中占有重要地位,Ps图像处理软件便捷而神奇的力度,特别适合表现特殊效果和拼贴结构的成像技法,令那些创意想象力远不如达利、暗房技巧远不及尤斯曼的凡夫俗子们,借助于Ps的芝麻开门一键敲,顿时成为化身阿里巴巴的现代艺术登徒子。虽说一辈子都望尘莫及于达利的异想天开,两辈子也练不成尤斯曼的暗房妙手,但只需轻敲电脑键盘的几轮Ps点击,屏幕上展现的幻觉境界和唾手可得的惊奇效果,几乎令人油然陡升自己飞速可成艺术家之快感。

很快,照相机产业的蛋糕被世界大电器厂商争相分割,数码相机的技术更新周期与电脑产品接轨并同步。Photoshop功能嵌入数码照相机的操作程序,最典型的例子是莫过于竟然上市了模拟森山大道黑白照片风格的特种数码相机,任谁人街拍的照片,都一股脑成就森山大道的粗颗粒风格的黑白杰作。如许行径,使数码影像发展到了百发百中地轻易克隆摄影大师的程度,岂不荒诞得令人瞠目结舌!森山大道黑白照片的个人特色风味,经过电子科技一顿爆炒,居然惬意无比地搞成了黑色幽默的视觉点心。

从定位高仿名家名技,进而发展到智能手机内设的各种Photoshop影像效果滤镜,只要想得出,就能做得到;只要造得出,都能一键到。现下,不但相机手机、电脑和Photoshop实现了三位一体,已开销路的苹果手表和即将上市的谷歌眼镜,旋即就把多媒体的各种介质形式,统统来它个APP一勺烩,其神奇夸张的内置功能,已然超越了信息传播范畴而直接挑战社会伦理的临界底线。

同曲异工,各得其所

世界公认中国是造纸术发明的国度,有观点认为,“造纸术的发明,让人类社会瞬间前进1000年,而活字印刷则进一步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有如今日互联网的出现一样。火药制成爆竹烟花,中国人用于庆典。成为航海术基石的指南针,也可称得上是第一代全球定位的GPS系统。”此事物的另一面则是,“中国人常自诩有四大发明,却很少知道提出这说法的并不是中国人,是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人李约瑟。这也许是从西方角度来看,因为中国人虽然有四大发明,却没有物尽其用,它们反而对西方征服世界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火药变炸药,令西方船坚炮利,而指南针则令西方称霸世界,四处掠夺,发展殖民主义。”(香港专栏作家岑逸飞:《四大发明》)

今朝面对“世界村”全球一体的文化大环境,高科技产品全面笼罩了国人的日常生活,甚而潜移默化地瓦解了国人沿袭几千年的生活方式。而Photoshop这个西洋文明的舶来品——准确而言是西方数码高科技的传输品——落户中华社会,不其然地在中国摄影文化中展现出因地质异的两面派,一面是投机取巧的上手,另一面是弓杯蛇影的裹足。

上世纪在传统摄影时代的影像造假,无非是修掉原作照片中的某处忌讳因素,或者搞个移花接木的换头术把戏,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标照片《苏联国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等为求“政治正确”而修改原版底片。当新闻照片被理所当然地意识形态化为宣传照片,更为直接的导演化摆拍图解,则从根本上省了修改原作的技术麻烦和被揭露作弊的物理马脚。

数码时代的革命性飞跃,犹如一举撬开了潘多拉魔盒的盖子,给那些急功近利者为所欲为加了把劲,真是跨进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欢天喜地。你看那神州大地一派生机盎然,华南虎现世、广场鸽翩飞、藏羚羊狂奔,摄坛江湖好个目不暇接的气象万千。

不料,片子的获奖,引出了对获奖作品利用Ps修图的揭发检举。故而,获奖作者几乎被视为造假的骗子,惹来群起而攻之的口诛笔伐。近年来,诸多摄影大展、大奖的纪录类入选作品因被指控并查实动了Ps手脚而遭取消资格,一时间举界上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搞得Ps几乎等同于获奖毒药。但逢摄影大展、大赛入选照片公布,顿时便杀来猫仔队寻图索迹,管它作品属于哪门哪类,统统揪来查证没商量,Ps不Ps俨然成了检验照片成败的唯一标准。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Photoshop的双刃剑性质,着实露馅了国人摄影观念之堂皇外表下的稀里糊涂。Photoshop之于艺术创作的神奇性非但没能得到有力施展,Ps弄虚作假的魔术性却如脱缰野马贻害大方。胡子眉毛一把抓,看不住本该严控失真作伪的新闻照片,却拿来Ps充当监测防伪的滥情标识,把其他类影像都抓来陪绑新闻照片,Ps自身的优势反被本末倒置成了罪过。作为一个大的当代影像文化畸变,由Photoshop引出的种种摄影界奇形怪状,颇为值得严肃思考和切实研究。

以Ps与否权充评判影像品质的衡量标尺,实则是把新闻摄影常识性和原则性的职业失误,用貌似严格的一刀切简化论处,便只能做到治标不治本。在传统摄影时代,社会纪录类摄影的意识形态宣传倾向已然定型化和模式化,国人关于新闻摄影真实性的观念与实践都很不到位。数码影像的迅猛降临,导致摄影观念的Ps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反映出摄影理论长期似是而非的空论,确实难以因应革命性的影像介质所引发的视觉文化变迁。

关于“纪录类”作品的媒体发表和影事参评规则,如“不得修改原始影像”和“不能移动像素”,措词看似科学严谨,若从学术而论,实则未必在理。例如“原始影像”的概念,实指人类肉眼看不到的“潜影”。“潜影”是理论传统影像性质的基本概念,定义感光于介质中未加显影处理时的潜在影像。所以,举凡人眼见得到的影像,都必然会因为拍摄和显影设备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例如照相镜头、胶片类型、感光度、显影剂配方、溶液浓度和温度、相纸型号,以至于印刷制版和油墨调制等每个成像环节,都直接影响到照片或图片结果的影调品质。

例如已经列为Ps公案的美国橄榄球星O·J·辛普森谋杀案在1994年审判之前,美国主流媒体《时代》和《新闻周刊》,同时用同一幅影像作封面照片,《时代》杂志把辛普森的形象作出类似警局嫌犯档案照的黑重影调,被批评为故意导向公众舆论。若就传统胶片影像的制作工艺而论,即便是同一张负片,在印放和印刷过程中也可能发生颇大差异,辛普森这两张图片上差异明显的肤色深浅程度,也都没逾越所谓“原始影像”的概念范畴。譬如用高反差胶片拍照或用高标号相纸印放,不难获得一张类同警局嫌犯档案照模式的照片。此外,如用传统彩色反转片拍照而改用负片显影液冲洗,这样获得的原始影像底片,则会跟被拍摄对象的实际情况偏差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类似的实例在2005年《今日美国》新闻网上再度出现,也是黑人的美国国务卿赖斯女士的肖像照,经使用Ps的锐化和强化反差,凸显出了人物眼露寒光的视觉效果。虽然并未“移动像素”,但牵涉到用Ps改动了“原始影像”。

一般来说,所谓“原始影像”通常泛指原版底片或直接从拍照相机输出的数码成像。不久前我用新买的索尼α7R型数码相机,在爱沙尼亚的塔林旅行拍照时,就意外地遭遇到事与愿违的“原始影像”结果。我习惯在数码相机选定P模式连续拍照后,输出到电脑里从屏幕上观看影像效果。不成想那天拍下的百余张照片,前半部分是正常影像画面,后半部分居然成为了绘画插图效果(见下图)。原来是我拍照时单手持机抓拍,不知怎么就误动了相机的哪个按钮,结果弄成了我根本就不想要的特殊效果。咨询索尼公司的客服人员,回答是无法还原回正常影像格式。也就是使用植入Ps插件的数码相机拍照,一不留神,此“原始影像”非彼“原始影像”的花样迸放,便可能随机产生,到时你想要还原回概念上的基本“原始影像”都无可奈何。所以我说“原始影像”的严格概念,只能是肉眼看不见的未加任何处理过的“潜影”状态,而像我遭遇到的被数码相机自行设定的、或是森山大道风格化了的数码相机所摄取的“原始影像”,是否合乎发表或参赛的所谓“不得修改原始影像”和“不能移动像素”之规则呢?

再说“不能移动像素”的规则,其目的无非是力求保证主要是新闻照片的纪录类数码影像的真实性。然而,如果已经习以为常地沿袭用宣传观念摆拍新闻照片,或者人为导演一桩想当然的事件场面,以这样众所周知的“照相”(造像)方式拍摄一张绝对“不移动像素”的完全“纪录类”照片,从技术指标检验,可是绝对符合参展参赛参评规则的啊。

不吝铤而走险,必应自食其果

进入数码影像时代,获奖照片因查出作者动了手脚而被取消资格的例子,时有所闻,甚至司空见惯。之前所见的西方事例都属新闻媒体,2013年的一例出现在《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地方”组的获奖作品《恒河边为祈祷做准备的人们》(见117页图),摄影师Harry Fisch被取消获奖资格的原因是“利用Photoshop抹掉了原片中靠近画面右侧的一个白色塑料袋,而该大赛禁止采用任何数码化手段移除照片内容。”

《国家地理》杂志不属新闻媒体,作为一份人文地理的世界顶级刊物,其摄影图片具有极高的业界声誉。《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风格已然形成典范模式,其纪录类照片与现场新闻照片性质不同,有些表现地域民俗事物的照片,显然掺有摆拍的手法。之所以在其大赛中“禁止采用任何数码化手段移除照片内容”,是由于在数码影像时代Ps风靡已然掀起滥用的潮势,为防止Ps对照片真实性的侵袭与蚕食,对于由其主办的具有表率作用和功利效益的归属纪录类型的摄影大赛,必然予以严格的限制与处罚,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引出新闻照片事端的Ps案例尤以美国媒体为多,而且大多都是由自家媒体自爆揭示出来的。这是因为照片的真实性直接影响到媒体的公信力,而公信力是严肃媒体存在的生命线。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属于高风险的舆论性质,新闻照片出现的任何一个相关真实性的小瑕疵,都跟该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声誉息息相关。而追究查证一张新闻照片是否违规的人力投入和经济成本都非常之高,所以一旦发现某个新闻照片被动过手脚(不只是Ps移动像素,还包括现场干预等),媒体不但要主动公布事情原委和向社会道歉,立即解雇当事人也是铁定的规矩。

“美国新闻界对于造假图片,有着严格的事后追惩措施:如果出自本报摄影记者之手,那么无论该记者如何德高望重,一律解雇。2003年4月1日,《洛杉矶时报》摄影记者布莱思·沃斯基(Brian Walski)因一张合成的英军士兵和伊拉克平民的新闻照片而被报社辞退。”(周逵:《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中国记者》杂志)(见117页图)被美国媒体严格执行的这个新闻记者造假即遭一振出局的规定,因为新闻记者在美国是个不容失误和无从纠错的职业行当,媒体既要顾及立身的公信力,还要算计执业的人力物力成本。所以,即便大多数些微Ps的事故改动都是出于“美学考虑”,但存在的任何行为瑕疵都会对脆弱的公信力造成毁灭性的后果。Ps新闻影像的行为说到底,就是个涉及职业道德能否自律的诚信问题,严厉的惩罚即是媒体尊重公信力的态度,使得记者逾越雷池的铤而走险也就是一锤子的买卖,一旦漏兜子也就等于在本行业自作自受的自裁。

为此,以美国权威媒体为例:“事实上,一直以来《纽约时报》都严格规定所用照片,无论是刊登于报纸还是发表在网站上的、都必须完全真实,而不能进行任何程度的加工(合理的裁剪除外,前提是裁减并没有改变原图意思)。编辑或摄影师严禁向图片中添加内容,或者扭曲、重新布置、删减照片内容。对于照片颜色和灰度的调整也只能限定在让图片更加清晰的范围内,近似于暗房洗片技术里的局部加光或减光效果。”(周逵:《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中国记者》杂志)

对于纪录类影像的信息修饰和花样百出的明里暗中动手脚,单靠技术性规定的制约,把握失度的话,一则容易导致影像报道保守性的呆板趋同,二则未必就能防止违规现象再现。问题的难点在于对肇事者个人的惩罚力度,以必须严控的新闻照片为例,除了必须给以违规摄影师关乎个人职业生存的严惩,对于经手的编辑和媒体主管,也得落实必须为失误事实负责和具有惩罚作用的行业规定。

凡是奖项的设立和赛事,都会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关乎个人前途名利。一些奖项直接跟个人事业前途和职业升迁等世俗利益挂钩,加之对职业违规问责不力和惩罚无关痛痒,以至于对事端的争议本身都沦为利益之战。结果便难免看似严肃认真,其实不得要领,力气都耗在了刻舟求剑的徒劳无效。影赛获奖的榜样效益和世俗利益蔚然成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违规成本无足轻重,使得Ps手段的投机性泛滥也就顺理成章。中国人的智慧本应体现在大禹治水的因势利导,而非堵截。如果不能将摄影奖跟利益脱钩,影赛赏金一味拔高,以中国人机灵无比的钻空子小聪明,古怪精灵的小伎俩仍会屡屡得手,防不胜防。

对Ps影像处理工具的使用不当,既是职业操守的个人道德自律和法制规范的不健全问题,相当程度上也有对摄影常识的欠缺所导致的观念局限。中国长期以来的封闭社会,形成社会文化的趋同性局势。体现在摄影文化方面,主流摄影形态的宣传化和沙龙风互为表里,长期制约了摄影理论和实践的观念性偏颇,以至于阻碍了秉持摄影事物的自身性质,来建立一个良性运行的系统化摄影社会。

就此问题,摄影理论评论相对于摄影实践的明显滞后,是影响中国摄影文化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摄影评论一贯回避对实际问题现象的严肃学术探讨,遇到尖锐问题,能躲就躲,能不说就不说,即便是不得已而为之,每每对实质问题采取避重就轻地敷衍了事。以此等世故态度,面对数码影像时代潮涌而来的摄影文化复杂现实形势,不作为和无能为力也就不足为怪。

数码影像时代的到来,恰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同步。数码影像设备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面的意义是有效地推进了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扩展幅度,也使中国一跃而为世界拍照人口最众的国家。Ps获奖照片作为引爆举界摄影观念讨论的一条导火索,这个仍属一窝蜂哄起的业界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摄影观念不得不推陈出新的严峻现实问题。

改革政策有力地催化了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文化观念由趋同转向多元。中国摄影观念理所当然应该与时俱进,以新闻摄影的多元化发展为例,在对Ps作出严格技术规范的同时,反向的表达形式也在拓展。例如2009年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肖像类组照三等奖的《复制战争》,就是中国摄影师李洁军使用人偶、道具、模型而设计摆拍的作品。这样完全靠模拟二战著名战役情节的照片,在新闻摄影界顶级的世界范围比赛中获奖,从观念上颠覆了新闻照片“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如此看来,真是——不比不知道,摄影真奇妙!

总之,Photoshop的出现,从影像后期处理(甚至切入前期成像环节)颠覆了传统摄影的暗房工艺,为数码影像铺展出一片无限广阔的创作天地。摄影世界由此伸展到多元多维的新时空,同时,也向进展中的中国摄影提出了全面化的观念挑战。

挑战细节或许还包括对于Photoshop这个流行甚广的外文词,至今尚无妥当上口的中文译名,很是期待哪个高手能将其翻译出像“可口可乐”(Coca Cola)那般国粹化的妙语措词。

相关链接

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一个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

1987年,托马斯·诺尔(THomas Knoll)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就读博士研究生,他用课余时间编写了一个叫“Display”的程序,程序的功能是让黑白位图显示器显示灰阶图像。托马斯的哥哥约翰·诺尔就职于光影魔幻工业特效公司,他建议弟弟托马斯将“Display”变成一个处理数字图像的程序,于是在1988年兄弟俩花了6个月时间合作完成这个项目。最初托马斯想将软件改名为“ImagePro”,但没曾想到这个名字已经被人用了。同年晚些时候,托马斯将软件改名为“PHotoshop”(实际上是参加展览时一位观众建议改为此名),并与一家扫描仪公司进行了短期合作,用于处理扫描仪扫描下来的图像。

在这期间,约翰·诺尔前往硅谷向苹果公司的工程师以及Adobe Systems艺术总监罗素·布朗展示了PHotosHop。两边的展示都很成功,最终在1988年9月Adobe公司决定买下PHotosHop的发行权。此时约翰·诺尔在加利福尼亚州致力于插件开发,而托马斯·诺尔仍然在密西根大学所在地安娜堡编写代码。

1990年,PHotosHop 1.0版本发布,只有适用于苹果公司的电脑系统版本。

1991年,发行PHotosHop 2.5版本,PHotosHop正式开始支持Windows操作系统。

1995年,发行PHotosHop 3.0版本,增加了图层功能。

1998年,发行PHotosHop 5.02,开始支持中文。

1999年2月,发行PHotosHop 5.5,此版本中捆绑了一个独立的软件ImageReady,加强了PHotosHop对网络图像(主要是GIF图像文件)的支持功能。

2003年9月,发行Adobe Creative Suite套装,将Adobe PHotosHop 8更名为Adobe PHotosHop CS。并增加了镜头校正、镜头模糊、智能调节亮度等功能。

2007年4月,发行Adobe PHotosHop CS3,重新设计了软件界面,并增加3D.智能滤镜、视频编辑等功能。因对PHotosHop本身功能不断加强,大部分ImageReady的功能在PHotosHop CS3中已经具备,所以PHotoshop CS3不再捆绑ImageReady。

2008年11月,发行PHotosHop CS4,开始原生支持64位系统。在软件安装过程中,若安装程序检测到电脑为64位,将会自动多出一个64位PHotosHop的安装选项。

2012年3月22日,Adobe开放PHotosHop CS6用户测试版下载。

2012年4月23日,发行PHotosHop CS6,重新设计了界面,拥有新一代Adobe Mercury图形引擎以及大量改进的工具。

2013年6月17日,发行PHotosHop CC,提供了加强的RAW格式图像工具,以及更丰富的滤镜。

PHotosHop被人们认为是最好的图像处理软件,但与著名的3D Studio Max一样,昂贵的价格使其难以普及。但Adobe为了向中国推广,在2011年推出了“校园先锋计划”,价格大幅降低,比如原价7707元人民币的Adobe PHotosHop CS5 Extended在此计划中只卖349元人民币。不过此计划只面向大学生与高校教师。

猜你喜欢
新闻照片摄影
读图时代报纸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
新媒体时代宽画幅新闻照片的拍摄探索和尝试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30
报业集团数码新闻照片档案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
网络新闻照片特点及体裁浅析
WZW—bewell 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2期)2014-09-10 07:22:44
WZW—bewell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 07:22:44
最美的摄影
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 23:03:43
摄影月赛
旅游纵览(2014年12期)2014-01-13 04:05:03
浅析报纸新闻照片的编辑原则
社科纵横(2013年9期)2013-04-11 02:28:04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