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渤海上京城的自然与历史概括

2015-11-07 08:25尤洪才李丽
黑龙江史志 2015年5期

尤洪才 李丽

[摘 要]渤海上京城是唐代渤海国(初称忽汗州)的都城,渤海国,是唐朝统辖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疆域极盛时期曾包括中国东北大部,俄罗斯滨海边区和朝鲜半岛北部。渤海上京城是亚洲,也是世界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墟之一。它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都城址,就其保存完好也是国内少见的。公元七世纪末,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秣韬族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是唐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科学、历史、政治研究价值。

[关键词]渤海上京城;渤海国; 忽汗州

渤海国实行五京制度,上京城是其最主要的都城。

渤海上京城遗址位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东北距宁安市35千米,西南距镜泊湖13.4千米。遗址内有渤海镇及其所属的白庙子村,双庙子村、西地村和渤海苗圃。渤海上京城郭城四至地理坐标范围为东经129°06′55.0″~129°10′41.1″,北纬44°06′09.8″~44°08′19.4″,海拔高程285~290米。渤海上京城遗址占地15.93平方公里,其规划、格局模仿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格局保存基本完整。外郭城平面形状基本呈横长方形,由东、南、西、北四面城墙组成,其中北城墙中心部分向外凸出,其内分布有佛寺、坊市、民居和道路等遗迹。皇城位于宫城南侧,二者之间隔有宽约92米的第5号街。平面呈“□_□”状,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西区均为东西长413米、南北宽355米的长方形。中区北面无墙,宽222米。南墙长1045米,城墙周长3291米,皇城东、西区内的主要遗迹是官署和礼制建筑,中区是宽大的广场。宫城位于渤海上京城北部居中,由宫城、东、西掖城和圆壁城四部分组成。宫城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南北长720、东西宽620米,周长2680米,中轴线上分布有五座大型宫殿址,分为四个建筑群组。宫城两侧建有东、西掖城,东掖城倚宫城东墙而建,其内有园林亭榭,俗称“御花园”,其东墙的南半部分为夹墙。西掖城倚宫城西墙而建,其内只地表略见隆起,未见高台基建筑。宫城及其东、西掖城的总体宽度,与皇城同。圆壁城1系借用宫城及东、西掖城北墙和郭城城墙围合起来的区域,在宫城北门和郭城正北门两侧对称筑有南北向的隔墙,另有数道隔墙不对称分布于其左右,将之分为若干区域。

渤海上京城是当时东北亚屈指可数的大城,据研究,渤海上京城极盛时期,城内居住人口可达15~20万人2,园林、佛寺等已发展到北部城外,城内居民的墓葬,分布在城的周围,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三灵屯古墓、虹鳟鱼场墓群、大朱屯墓群、南阳墓群、洋草沟墓群、阿卜墓群、巴掌沟墓群、哈达砖厂墓群、上屯墓群、狼洞山墓群和梁家墓群等。

渤海上京城所在的地域是牡丹江中游一片广大的平地,南来的长白山余脉张广才岭和北边的老爷岭在此形成两条天然屏障,绵百余千米,渤海上京城居其中部。牡丹江来自西南,在城西700米处北流,至城西北300米折而东去。马莲河在城东6千米由南向北汇入牡丹江,江河群山对渤海上京城形成近环形拱卫。这处盆地平坦开阔,江河纵横,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利于人类生产和居住。从这里向北是三江平原,可直达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向东可通朝鲜半岛和鄂霍茨克海;向南入图们江、布尔哈通河谷地,沿长白山西北麓可达鸭绿江、辽河流域;向西沿牡丹江河谷越威虎岭即为广阔的宋辽平原。地理位置的便利且优越,为渤海国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渤海上京城是渤海国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建设并开始使用的都城,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天宝末,钦茂徙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忽汗河之东”。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始于公元742年正月,止于公元756年七月,共计使用了十五年,末年为756年,学术界一般以755年为渤海迁都上京城之年。渤海自中京迁都上京未久,“贞元时,东南徙东京”,钦茂死,私谥文王。子宏临早死,族弟元义立一岁,猜虐,国人杀之,推宏临子华 为王,复还上京”。大华 以后,渤海都城不再有迁徙的记载。

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在其旧地建东丹国,上京城改称“天福城”被沿用3。928年(辽天显三年、东丹甘露三年),徙东丹于辽水流域,移渤海旧民,侨其州县,渤海上京城连同渤海诸城遂成废墟。在上京城已经发掘和钻探的区域内,发现的所有建筑均毁于火灾,应该是东丹国南迁时有意焚毁造成的。

渤海上京城自公元756年作为渤海都城始,除去曾短暂的迁往东京外,以此为都约160年。

渤海上京城被废弃后,遗址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格局。虽然宋代洪皓对其有过简略的记载4,但也只是惊鸿一瞥,很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渤海上京城》文物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