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锐
一个技术男的3D人生
赵锐
创者赢
编者按:为响应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和南京市文联举办了“知名作家对话创业家”的活动。通过作家细腻感人的笔触,讲述创业者如何大胆追逐梦想的故事,用文学之笔让读者从创业者的经历中收获光芒,于平淡的生活中看到夜空中璀璨的星火。从2015年第2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些对话成果,以飨读者!本栏目由南京市作家协会与《青春》杂志社联合主办。
说起3D打印,这可是近年来颇受热议的话题。
情人节拿不出独特的礼物示爱?打印一个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小玩偶送给对方吧。看中了朋友家造型新颖的台灯?照样打印一台回家拼装吧。嘴里的牙齿不中用了?没关系,打印一颗新牙替换掉旧的。甚至打印手枪、打印飞机都不在话下,只要根据网络提示轻松按键,一切便统统OK……这样的描述让我们目眩神迷,仿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正扑面而来,我们平凡的大多数已在不知不觉间沾湿了衣襟。
还真不是说着玩的。2012年11月,全球首家3D照相馆在日本东京开张。时隔不久的2013年1月15日,在北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中国第一家3D照相馆应运而生。随后,这个新兴业态便花开全国,迅速影响到包括南京在内的许多大中型城市。据相关报道,不光是人物可以打印,易拉罐、戒指、动漫玩偶、iPhone手机座、3D游戏里的人物角色、个性花瓶……但凡你想得到的,几乎无所不包,哪怕是蛋糕、巧克力。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作为后知后觉的普通民众,我们往往连感慨都来不及,就莫名其妙地被时代的浪潮抛到了沙滩。王清培却不是这样,他是那种睡觉也睁着一只眼睛的人,超常的警醒和勤奋让他当仁不让地成为弄潮儿,于是他总是抢先一步走在我们前面。就拿这3D打印来说吧,当我们还对着横空出世的技术发愣的时候,王清培已经凭借自己的3D打印机开疆辟土。这个“80后”雄心勃勃、跃跃欲试,他渴望赚取的决不仅仅是第一桶黄金,他更想赚取一个丰富多彩的3D人生。
王清培,1984年10月生于江苏盐城市滨海县。200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通信与运用专业。2012年作为引进的南京“321人才”,王清培落户以“固城湖螃蟹”和“国际慢城”闻名于世的高淳,成立了南京清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就此开始一个技术男的创业之路。
对于外界传得神乎其神的3D打印技术,王清培觉得一点都不神秘。“这并不是一个新东西啊,很多年前就在工业生产上运用了。”王清培说。原来,3D打印的思想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它是从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型技术发展来的。上世纪80年代,3D打印机有了雏形,其学名为“快速成型”。不过那时候打印机数量很少,且大多集中在“科学怪人”和电子产品爱好者手中。这项技术走出深闺也不过是近一两年的事,所以有人形象地将它比喻为“上上个世纪的思想,上个世纪的技术,这个世纪的市场”。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总是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事物熟视无睹,王清培也不例外。他对3D打印技术不以为然,对北大的金字招牌不以为然,对“年轻有为”这一事实同样不以为然。“我当年还真不算成绩好的,一直不过是中等偏上的样子吧,幸运的是重大考试我都顺利过关了;敢考北大硕士绝对不是因为我实力超群,实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现在想想挺后怕的;能在高淳创业也算是机缘巧合吧,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我就从北京过来了。”他挠着头,一副为难的样子。
是无可奉告还是无话可说?我们的采访该怎么办?你可是组织部推荐的创业之星啊!坐在王清培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细小的灰尘在阳光下轻舞飞扬,我忽然同情起这个年轻人来。是啊,29岁生日才过没两天,离开学校也仅仅4年光景。家刚成,业始立,如此单纯的经历能供他炫耀什么?话又说回来了,比尔·盖茨31岁都成世界首富了,你王清培三十而立又怎会乏善可陈?王清培若不是个人物,我会专程从南京赶到高淳来采访呀?这来回可是200公里长路哦!
那咱们还是聊聊吧。聊啥呢?聊创业、聊成功你都不干,那咱就聊聊童年、聊聊往事吧。家乡,父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缘起。出发的时候我们不曾想过离开,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才发现起点已经那么那么遥远……
王清培的家乡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陈铸乡。“‘陈铸’是一个烈士的名字,大概是一个新四军干部吧。”王清培介绍道,“2004年撤乡并镇,我们乡与周围几个乡镇合并成‘正红镇’,‘正红’就是‘五卅运动’的领导者顾正红。我们那儿的好几个地名都与烈士有关。”如此说来,王清培的家乡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烈士情结”。
王清培出身贫寒,父母早年在镇子上开了一家裁缝铺,每天起早贪黑忙于生计,学习基本就靠姐弟俩自己。不过王清培认为:“其实我爸对我要求也还是蛮严的,小时候他常让我趴在裁缝机上做作业,他好一边做衣服一边看着我,字写得不好他会骂,作业不完成不许玩。”除了这一招,父亲还有更有效的家教方式,那就是带儿子下地干活。春种秋收的时候,乡下的农活忙不过来,父亲就暂时将裁缝铺歇了业,领着妻儿一起回乡。儿时的王清培没少跟着父亲播种割麦,深深感受到稼穑的艰辛。“父亲也不会多说什么,但他显然是以这种方式提醒我:‘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一辈子种地,能不能走出农门全看你自己了。’”两相对比,当然还是埋头学习更好,这样一来王清培也只能选择不抱怨。
在王清培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很牛很牛的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超越。咦,一个乡下的土裁缝,初中学历,没出过远门,居然让北大硕士毕业的儿子心悦诚服?你是不是在说故事啊?还真是一个故事,一个淹没在生活中的传奇故事。此话怎讲?“我爸长年累月忙碌,一年只有大年初一会休息一天,其他364天从不给自己放假,年年如此。就这一点,几个人能做到?我最服的就是我爸这种韧劲!他的惰性几乎为零!”
王清培的父亲本来是个裁缝不是吗?最好的时候,他带过七八个徒弟,每天要做的衣服堆满了案头,忙得抬不起头来。后来人们买衣服的多做衣服的少了,父亲觉得老这么干下去不是个事,他就改行卖菜了。可卖菜也不一个轻松营生,每天半夜一点多钟就要起床,先从镇上骑自行车到县里,再把两大筐菜用自行车驮回来。赶到家是凌晨三四点钟,夫妻俩匆匆吃完早饭,一天的生意便开张了。
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身体不舒服,可他仍然坚持去县城进菜。王清培看不下去,决定陪父亲一起进城。当时王清培还是个半大的孩子,也刚刚学骑自行车,可他居然就敢带着父亲前往县城了。等两只大筐装满菜,王清培可实在没本事再把自行车骑起来。最后还得父亲出马,他让王清培坐在前面大杠上,自己用力一路蹬行,把儿子和菜一并带回了家。“在路上我就想,30多公里的路,爸爸天天这么辛苦地骑来骑去,从来不偷一点懒,从来不叫一声苦,他真是个硬汉子啊!我骑车刚上路很有劲,快得跟风一样,可骑着骑着就蹬不动了,速度越来越慢,简直想停下来推着。我爸就指导我说:‘不要太急,慢才能持久。’我听了他的话果然管用!”
如今王清培的父亲年已花甲,按道理儿女各自成才,家中诸事无忧,他老人家该享享清福才是。可吃苦耐劳已成了他的人生信仰,老爷子竟歇不下来。“每当我熬夜熬得很累准备放弃的时候,我眼前就会出现老爸的身影,我想此时此刻老爸已经骑车出门了吧?……”王清培讲到这里,不由得连连摇头,再三感慨父亲“太牛”,“搞不定”。
有这样一个硬汉父亲支撑全家,母亲的勤勉似乎就显得不那么突出了。王清培母亲的最大特点是“善良”,她看不得别人受苦,喜欢把亲戚朋友招呼到身边来亲自照顾。王清培记得有很多年家里吃中饭要分批次,因为人实在太多了,大人孩子总有十几个!“我们家从来不缺孩子,亲戚家有些孩子甚至就是在我家长大的。他们为什么中午要来我家吃饭呢?因为我妈嫌学校食堂伙食不好,怕耽误他们成长。有时连同学也来,我妈照样欢迎。伙食费?没有,都是白吃白喝!我爸不管,他包容性特别好!”王清培说家里还有两位长辈亲戚是常住户,其中一位是退休后特意奔着母亲来的,她们在王家过得很自在。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不难发现,王清培童年的家庭氛围融洽温馨、积极健康,让他养成了刻苦奋发、顽强上进的优良品质。正是这些品质,为他今天的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王清培一直认为自己的成绩不算优秀。“我们对成功这事看得比较开,因为本身起点就比较低,不怕失败,所以平时几乎不计较得失。”王清培的小学就是在镇上读的,平时自己管自己,大人很少操心。学校离家有一段不短的距离,放学时小伙伴们排队回家,路上由路队长负责管理,谁到家了谁申请离队。那时候的学习比较简单,家长不需要天天签字,更不需要业余拖着孩子到处上课。
初中也是一个不知名的学校。那时父亲对王清培的学习已无能为力,只能常规性地叮嘱他两句,好坏由他自己。王清培当然是要好的,可学习成绩总是那么不上不下,在班上一般处于中上水平。1999年,王清培在中考中成了一匹惊人的“黑马”,平时年级五六十名的他,一跃成为全校第五,踩着分数线考进了当地口碑最好的滨海县中。“我老觉得自己是沾了老妈的光,是老妈为我积了那么多的福,保佑我每战必胜——不然,怎么解释得通呢?”王清培笑道。
其实倒也不然。王清培向来是个踏实的人,该吃的苦他都不声不响地吃下去了,而且只会比要求得更多,否则老妈能有多少福德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帮儿子逢凶化吉?别的不说,当我得知王清培高中三年是在一个苏北县中完整度过的,我当即明白王清培的意志力曾受过怎样的磨练!什么是县中?什么是苏北县中?什么是高中三年的苏北县中?你若能准确回答这三个问题,那证明你对国内教育的把握已足够深刻。
高中三年,王清培的作息时间表基本是这样的:清晨5:30起床,洗漱完毕,6:15上早操。6:30是早饭时间,一年到头稀饭、包子(或馒头)和鸡蛋。从早上7点钟进教室,直到晚上9点多才能离开。宿舍11点钟断电熄灯,但这并不意味着11点钟就能安心睡觉。每人在床头点着蜡烛继续学习到12点、1点,这是学校的公开秘密,从来没有老师出面管理。床头点蜡烛多危险啊,万一失火可怎么得了?王清培说当时大家都这么做,把蜡烛油融化在硬壳笔记本或硬壳书上,蜡烛便牢牢地竖住了,没人觉得危险。
“你当时是坐着看还是趴着看啊?”
“高度不够坐不起来,只能趴着看。”
“一个宿舍住几个人?都怎么住呢?”
“一个宿舍6张床,上下铺的。一般上铺睡1人,下铺睡2人,一宿舍共18人吧。”
“食堂伙食怎么样?营养够吗?”
“伙食很差,几乎没什么好吃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几个男生拼吃鸡蛋,我一口气连吃了七八个白煮蛋,整个把人吃伤了。害得我直到现在都怕吃鸡蛋,尤其是白煮蛋,见到都反胃。”
“为什么要拼吃鸡蛋呢?”
“好像是为了打一个赌吧,别的也没什么好赌的,食堂除了鸡蛋也没别的卖。”
“不能回家补一补吗?”
“没有时间,我们都很少回家。当时学校规定,高一、高二每个月的前三周只放一天假,最后一周才放两天假。到了高三,假期全部减半。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前三周每周放半天假,最后一周放一天假。我们一般几个月才回家一次。”
我沉默了,半晌才又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当时觉得苦吗?”
“当时不觉得苦,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苦,可当时大家都这样。”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县中模式”。这个模式与古罗马竞技场的运作有几分相似,只要你够强大够勇敢,经过三年严酷的角斗士训练,这个模式会大大提高你的高考命中率,可个中风险必须自担。王清培有位成绩出类拔萃的同学,后来是考上了南京大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常年失眠痛苦不堪!中等生王清培比较幸运。2002年,始终徘徊在年级八九十名的王清培“小宇宙”再次爆发,考上了南京邮电大学。从表面上看,作为中国教育流水线生产出的一个合格品,王清培似乎已经成型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心像只飞鸟,还没有找到栖息之处。
下面的线索就更加简单了:王清培在大学里依旧不显山不露水,没有成为值得大家谈论的风云人物。他对大学的很多课程都很感兴趣,这就好比把一块干海绵丢进了大海,它的吸收力无比强劲。因为记忆力好,但凡需要背诵的内容他都轻松拿下;因为动手能力出众,那些与实验有关的科目让他备受老师的青睐。
2006年,王清培考进北大读研,这是他人生的又一层阶梯。
北大三年有三件事必须一说。
一是读书。第一学期没事的时候,王清培喜欢从早到晚坐在一个教室,听所有在这个教室上的课,不管是艺术概念还是大一数学,通吃。这是一段奇妙的经历,很适合他“海绵”的脾性,他因此大大拓展了视野。
二是打工。本科四年,王清培是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读研后,他不仅得不到父母的资助,还要偿还本科时的欠款。借钱度日混了一学期,王清培被逼无奈出门打工,并在一家美国公司找到一份全职工作,这份工作对于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是他今天成功创业的基石。
三是恋爱。因为打工挣钱收入颇丰,帅气的王清培终于有了恋爱的资本,他与同班的一个石家庄姑娘拍拖数年订下终身。2009年硕士毕业后,王清培与恋人辗转在北京买房定居,并于2012年永结同心。接下来便回到开头,就是他独自来高淳制造3D打印机的故事。目前清晓公司仍处于事业初创时期,王清培正带领他的助手进行产品公开内测,期望明年能把公司的销售额稳定到三四百万。
什么是一个人成长的真正力量?王清培认为,回报父母、感恩社会的想法也许会支撑你走一阵子,但很难长久持续。“只有内驱力才是最重要的。当你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真正寻找到人生的目标,你自然会千方百计去努力。而只有这个时候,你才会觉得人生是立体的,世界是丰富的,梦想是美丽的。”王清培把自己现阶段的人生理想定义为:站在青春的尾巴上踮脚触摸梦想。他不知道前进的路上会遭遇什么,但他相信:“父亲是我永远的大山,我必然会以他为榜样坚持,坚持,再坚持!”
特约编辑◎蒋灿灿郝鹏
赵锐,1971年生于江苏淮安,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南京市文联签约作家。著有《罪》、《单身母亲手记》、《耳边风》、《不和妈妈说再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