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纯男生”班级的学生行为心理初探

2015-11-06 13:42陈雪萍
职业·下旬 2015年10期

陈雪萍

摘 要:由于专业特色的不同,中职学校往往会出现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班级,有的甚至是清一色男生或清一色女生,这样特殊的班级给我们在日常管理中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一纯男生中职班学生的非理性的自我宣泄行为心理,就其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力求探讨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教育对策。

关键词:纯男生班级 性别失衡 非正式群体 自我宣泄 行为心理

在中职学校中文科专业往往女生所占比例会明显高于男生,而理工科(特别是像机械维修等专业)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一个班级是清一色的女生或男生的现象。笔者曾“领教”过形形色色的中职学生的行为表现,在2011年8月接手了一个“和尚班”之后,促使笔者对班主任的工作策略有了更多的思考。

一、班级情况及学生行为心理

笔者所担任班主任的班级专业为高级机械加工,全班学生人数41人,男生41人,100%的男生,学生们自称为“和尚班”。但是这些“和尚”却不守“清规戒律”,除了具有一般中职学生的通病之外,还有不少彰显其“与众不同”而特有的行为心理。

1.班级学生中形成了多个非正式群体

从中一年级下半学期开始,班级学生中出现了好几个非正式群体,有沉迷网游的,有喜欢吸烟的,还有专门讲究穿着打扮的“新新人类”。

这些非正式群体虽然人数不是很多,结构也较松散,但却“意气相投”,在班级中的能量非常大。这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2.吸烟现象较严重

或许是为了体现男生班级“特色”,学生中吸烟现象比较严重,班级中有超过50%的学生在校内吸过烟,其中约有9%的学生已经有烟瘾。不仅仅是“吸烟有害健康”“吸烟违反校纪”等直接的害处,可恨的是其间接的危害。对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而言,买烟是一笔较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为了面子,便会发生更严重的违纪现象,有的学生因此聚众赌博、敲诈勒索。

3.早恋成为一种“时髦”

虽然班级中没有女生,但是这并不妨碍学生“恋爱”。由于女生是“稀缺品种”,因此班级中“早恋”者便沾沾自喜,甚至个别学生在校园内也无所顾忌,和女生态度亲昵。有了这种“榜样”,好奇心、好胜心及从众心理促使班级中不少同学纷纷仿效。

4.爱打架,用拳头解决问题

或许是受了现代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暴力倾向的影响,也或许是班级中全是男生,雄性激素分泌过剩,班级中曾有过一种极其恶劣的现象: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矛盾、小摩擦,往往一语不合,便拔拳相向。仅仅在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班级中因打架斗殴造成较恶劣影响而被学校处理的学生就有5人。

二、学生的行为心理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上述的行为心理和班级男女生性别极端失衡有着一定的关系。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异性面前往往热衷于自我表现。这种心态有利于男女生之间优势互补,也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1.性别严重失衡班级的劣势

了解了性别均衡班级的优势所在,纯男生班级的劣势便显而易见了,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也大大增加了在班级日常管理上的难度。譬如在班级考核方面:班级布置、宿舍纪律、体育比赛、校园文化艺术展示、文艺汇演等项目,由于缺少了女生的“半边天”,学生们尽管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班级的得分常常在年级里(2007级共有18个班级)处于倒数四五名的位置,这对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也不利于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的养成。就此,看到自己付出的汗水常常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收获,笔者的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2.“自我宣泄”心理的剖析

进一步分析“纯男生”班级的学生的行为心理,我们便会发现诸如“喜欢吸烟”“喜欢用拳头说话”等劣习的根源所在。笔者为此专门对吸烟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这次调查是通过班干部在课余时间进行的,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真实的心态(表)。

抽烟学生行为心理调查表

项目 抽烟的次数 人数 抽烟的原因(多项选择) 人数

者 同学喊我抽,我才抽 4 同学抽,我也抽 7

一星期抽1~2次 5 不抽烟,就没有面子 7

一星期抽3~4次 4 抽烟能够解闷 9

一星期超过5次 4 是男生,就该抽烟 6

由于抽烟原因是多选四种原因选择概率都较高,每一种原因代表着不同的心理:“同学抽,我也抽”这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不抽烟,就没有面子”“是男生,就该抽烟”体现了攀比心理和自大心理,很大程度上能满足青少年寻求认同、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心理需要;“抽烟能够解闷”则明显是宣泄心理的体现。综合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都体现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烦恼,以及需要宣泄的心理状态。

三、加强“纯男生”班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了解了班级中学生不良行为心理的根源所在,我们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以“治水之道”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关注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问题,引导他们走出青春的“泥淖”。

1.俯下身去倾听,贴近学生们的内心

倾听是必要的。我们除了倾听学生成长的烦恼,还应该倾听他们其他的声音。中职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朋友,对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中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有了自己所认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尽管有些看法和手段是偏激的,可是教师要是一味地居高临下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那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领情,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我们的说教。所以,我们必须俯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2.分而治之,为我所用

针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我们应通过各种渠道摸清楚群体人员的具体情况,哪几个学生是“主力军”,哪几个是“中间分子”,哪几个属于“随大流”,然后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法。对于群体的核心人物,积极加以引导。这些学生尽管是班级里的不和谐因素,但他们身上也有一定的闪光点,譬如他们内部较团结,相互之间守信用,在体育方面比较有优势等等。作为班主任应尽可能发挥他们的长处,限制以至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达到为我所用之目的。当然,对于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必要的时候应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以督促其认识错误,早日回头。

3.家校联系,齐抓共管

学校教育必须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学上有个“5+2=0”的理论,大意是说周末2天家庭教育的失败,足以抵消学生在校5天学习所得。不当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产生的副作用更大,“5+2”不仅“=0”,更可能“<0”。从某种意义而言,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行为心理较差,是家庭教育的牺牲品。因此,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让家长理解青少年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四、小结

每当笔者面对着这满教室的男生,常常会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笔者就不由得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与肩头的重担,为人师者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为他们创造快乐。笔者坚信,只要我们以博爱之胸怀,对学生不离不弃,施教得法,那么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走出青春的“泥淖”,奔向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