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二)宏观经济与医疗经济

2015-11-06 09:53刘哲中国国家电网西安电力中心医院陕西西安710032
新丝路(下旬) 2015年8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医学医疗

刘哲(中国国家电网西安电力中心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分析与思考(二)宏观经济与医疗经济

刘哲(中国国家电网西安电力中心医院 陕西西安 710032)

国家战略是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医疗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国家的医疗卫生组织包括该国家内所有保障和提高人民的健康、治疗疾病和受伤的人员、组织、系统、过程。中国的国家战略绝不会是大福利政策拖垮经济,但是又要做好人民的卫生保健。这就需要对关键点的掌控,就是医疗成本管控和过度医疗管控。

国家战略;医疗事业;管控

作为我国各级政府职能的现阶段最大的目标,就是制定好宏观经济的任务,操作模式并完成。宏观经济指总量经济活动,即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是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如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经济的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物价的总水平;劳动就业的总水平与失业率;货币发行的总规模与增长速度;进出口贸易的总规模及其变动等。一般认为此词1933年由挪威经济学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观经济学”时所提出。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长的产出率、低失业率和稳定的价格水平。

医疗经济学隶属于宏观经济下的,是政府、医、患、付保多方共同遵循“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即在有效减少病人身心痛苦、确保医疗质量(包括医疗安全)和争取最大程度康复的前提下,研究解决节省医疗资源(包括: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劳动服务强度)、降低医疗药物价格、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等问题的科学。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高的且不断增长的国民产出水平(即实际GDP)、2高就业、低失业、稳定或温和上升的价格水平、政策工具是一种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能对一个或多个宏观经济目标施加影响的经济变量。

医疗经济的主体是医院的医疗收入,由此衍生出的是医疗设备,药品行业,医疗耗材,三大类主力产业,以及医疗外围服务,医用计算机网络,医用基础设施,医用科学研究材料等等非主力产业。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数量已经超过13.39亿人,医疗服务刚性需求巨大。中国产业信息网发布的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用于医疗服务的卫生总费用快速增长,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是1990年卫生总费用的42.36倍,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57%。

近年来,随着人均收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使得我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数持续增长,进而使得医疗行业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201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73.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4.2亿人次,增长6.1%,人均就诊5.4次。2013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27.4亿人次,占37.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2亿人次,占59.1%;其他医疗机构2.5亿人次,占3.4%。与2012年相比,医院诊疗人次增加2.0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2.1亿人次。2013年公立医院诊疗人次24.6亿人次,

我国是一个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为了使公众享受到更加优质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我国政府不断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逐年增加。自2009年4月6日颁布新医改方案以来,我国不断完善各项医保制度,截至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制度并存,城乡居民总体参保率维持在95%以上,成效显著。

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商品销售总额从2002年的1,925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1,17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2%。其中“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商品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3,360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7,08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5%。活跃的医药流通行业购销反映出快速增长的医药需求。

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是指: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平衡,一个地区范围内的市场供需平衡,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全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和需要的平衡。

宏观经济的调节方式以分为间接调节为主,直接调节为主,调控总供给为主,调控总需求为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一国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政策工具,两者充分搭配协调才能达到最佳宏观调控效果。据有关统计表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财政政策,在1994~1997为适度从紧,1998~2003为积极,2004~至今为积极淡出。

货币政策,在1994~1997为适度从紧,1998~2003为稳健,2004~至今为稳健趋紧。

在2013年经济增长发生温和反弹。虽然全球需求水平仍将保持疲软,由于大量新项目上马,基础设施投资将获得新的动力。同时,受益于住房销售的回暖,房地产投资正趋于平稳。此外,消费支出仍保持活力。以上多方面因素的结合将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反弹。

通货膨胀保持温和。相比2009年的V型复苏,这次的经济增长反弹会更加温和,经济仍将继续在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之下运行,并抑制通货膨胀回升空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将保持宽松。基于未来温和的通货膨胀预期等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M2的增速在14%左右。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需要继续扩大,同比增速可能超过16%。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加强政策协调配合。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继续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这就需要医疗经济的反复革新与优化再投入。

要加快推进医疗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发挥自主创新对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生态建设。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发展。

要不断提升医学经济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医学经济外贸结构,完善稳定医学经济出口政策,积极增加进口,抓住机遇推动企业走出去,支持内陆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要保持医学经济总水平基本稳定,促进医学经济重要商品市场供需平衡,进一步降低流通成本,规范市场价格和收费秩序。

要扎实推进医学经济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医学经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和行业范围,健全医学经济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和医学经济改革,抓好医学经济科技、医学经济教育、医学经济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

在宏观经济内在转型压力和稳定经济增长政策的有效刺激与作用下,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向好运行的态势更趋明显。为继续夯实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基础,医学经济主体需进一步坚定信心,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转型趋势,加快创新驱动,实现宏观经济稳健增长。

宏观经济运行要考虑数量增长,医学经济更要注重质量提升。医学经济消费潜力正激发并加快释放。作为宏观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正日益显示出其对宏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医学经济消费潜力的释放,与国家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密不可分,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消费理念深入推广与普及,正日益成为推动消费扩张的动力。互联网医学经济消费对消费领域中间环节的节约与替代,使得价格优势日益凸显,刺激了国内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创业创新政策带动民间投资医学经济趋向活跃。政府投资,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构成宏观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只有扩大民间投资才能让宏观经济真正获得内生性的增长动力。在中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刺激与带动下,我国民间投资的意愿出现了回升。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5年1~5月份,我国民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1%,比全部投资增速高0.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4%,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特别是在互联网与高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推广下,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创客”活动正成为新一轮创业创新的潮流。与传统投资集中于基建或设备改造相比,新一轮民间投资更青睐医学经济新技术的发明与运用,这将明显提升我国经济运行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将构成未来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医学经济经济转型已经取得初步进展,改革红利的释放正培育新一轮宏观经济增长动力,表明我国非制造业总体稳中有进,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坚定宏观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依然非常重要。现代宏观经济建立信用货币基础之上,因而医学经济市场主体心理预期对宏观经济稳健增长的作用极其重要。从根本上说,现代宏观经济在社会物质财富与货币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已经根本摆脱了过去紧缺的年代。从某种程度上分析,微观医学经济市场主体的最低限度活动构成宏观经济增长的底线,而在此基础上的任何扩张将给予宏观经济扩张动力。由于存在物质与货币财富积累,微观经济市场主体可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质量。但如果所有的微观经济主体仅满足于最基本的消费水准,那么宏观经济将无法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可见,医学经济消费潜力巨大,而问题在于缺乏能够或满足新鲜刺激的需求。由此将带来一个核心经济命题,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放缓,关键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更多在于新的供应上的缺乏。就社会支付能力而言,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在百万亿元之巨。而新消费热点还没有形成,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释放。加强医学经济社会供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医学经济过剩产品的供应,而是在新技术、新思维意义上的创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这些可归类为创新的新供给主义,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微观市场主体对宏观经济增长的信心。就现代技术创新而言,很多创业创新活动的前提在于社会整体预期的稳定。如果社会预期不稳定,那么社会创业创新活动的意愿就会下降,创业创新活动的成倍扩张更无从说起。

我国经济社会给予持续不断的正面鼓励医学经济。创业创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充满高度风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优胜劣汰的过程。为什么医学经济微观经济主体可以做到依然无视风险,积极从事创业创新活动?是因为创业创新活动的回报真正超乎想象。一旦创业创新成功,创业创新主体可以获得巨额投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市场主体适应我国宏观经济转型的需要,发挥聪明才智,致力于创业创新活动。应积极创造创业创新的社会氛围,简政放权,提供财政金融优惠固然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医学经济提供创业创新致富的宏伟愿景,从某种程度上说,才是真正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经济社会要创造这样一种机制,真正适应经济转型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的创业创新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支持与鼓励,而概念的炒作从一开始就受到社会资本的唾弃。实现医学经济社会预期与宏观经济稳健增长的良性互动,促使社会资源朝着建立适应创业创新活动机制的需要努力。

[1]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及其问题 .厦门大学EMBA河南教学中心[引用日期2014-08-7].

[2]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提高社保保障水平.凤凰网[引用日期2014-07-11].

[3]诊断宏观经济是否健康的四个指标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4-07-11].

[4]《2013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5]《2014-2019年中国体外诊断试剂行业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配图)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医学医疗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即时经济:一场实时革命将颠覆宏观经济实践 精读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全球宏观经济短期内的两条主线
从G20视角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宏观经济形势与文化消费市场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