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高金城烈士纪念馆 甘肃张掖 734000)
红西路军精神价值的传承与发展
——兼谈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阈下对于张掖的影响
张忠(高金城烈士纪念馆 甘肃张掖 734000)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征战河西走廊的悲壮历史,蕴含着宝贵的革命品质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西路军精神是新时期中国精神的基石,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西路军精神的价值进行客观分析,从各个层面阐述了对红西路军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发展。
红西路军精神;价值;传承;发展
一九三六年十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为了造成西北抗日新局面,在政治上、军事上开辟新途径,红四方面军总部奉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的命令,率领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及骑兵师、妇女团等直属部队共两万一千八百余人,于十月下旬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由于战局急剧变化,已经渡河的部队经过几场战斗后,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的指示下组成西路军,担负征战河西走廊,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创建河西革命根据地的重任,以一年时间完成任务。在此后五个多月的时间里,西路军广大指战员先后转战靖远、景泰、古浪、凉州(武威) 、永昌、山丹、甘州(张掖) 、临泽、高台、肃南、安西、肃北等地,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以勇猛顽强、顾全大局的革命精神,与盘踞在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国民党地方军阀马步芳、马步青部队及反动民团十二万余残暴之敌浴血奋战、殊死搏斗,同时深入城乡宣传党的主张和红军的宗旨,发动和组织群众与恶霸斗争,建立红色政权。但终因孤军深入、弹尽粮绝、缺衣少药、缺少援军等而兵败祁连山,余部少数人穿越祁连山西进新疆。西路军西征的这段历史为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增添最为惨烈悲壮的一页。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河西走廊浴血搏杀、艰苦奋斗的征程,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广大指战员用汗水、泪水、血肉铸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造就了勇猛顽强、顾全大局的伟大的红西路军精神,其历史功绩、价值和意义,是任何年代任何人都无法抹去的。第一,红西路军是奉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渡河西征的,他们的征战方向、任务、目的是明确的,开始是执行“宁夏战役计划”,而后是“打通国际路线”,造成中国西北抗日战争的新局面。第二,红西路军在西征中沉重打击了马步芳、马步青的反动封建军阀势力,削弱了他们在甘肃河西及青海省的封建家族统治,歼灭了他们的正规军和反动民团二万五千余人,使反动军阀的元气长时间得不到恢复,为以后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第三,红西路军西征牵制了黄河两岸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动向,为争取” 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推动和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四,红西路军西征有力地策应了河东红军和友军的战略行动,策应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以局部牺牲捍卫了革命全局,保卫了党中央的安全。第五,红西路军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给长期深受封建军阀反动统治的甘青各族劳苦大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让他们明白和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为老百姓谋利益的,红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第六,红西路军西征理想不变,信念不变,具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第七,红西路军西征,在前期、中期到过的许多地方建立苏维埃政权,虽然时间短暂,但是它像一缕春风、一朵灿烂的朝霞,让老百姓看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希望,让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得到解放的思想植根于人民心中。第八,红西路军西征是长征精神的继续和发展,体现了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服从组织、严守纪律、团结一致、同仇敌忾、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信念不变、艰苦奋斗、百折不挠、逾挫逾勇、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第九,红西路军西征为党和军队保存和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其余部在新疆经过培训和学习,成为我军各技术兵种的先驱,为我军各技术兵种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十,红西路军西征,广大指战员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他们的身上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光荣传统,是中国精神在革命战争岁月中的实践和升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是党性、军魂和国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和独具特色的精神财富。第十一,红西路军西征,由于战斗激烈和环境特殊,致使部分将士被俘或流散在山村寨堡,绝大多数被俘官兵在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挺身而出,表现出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流散的红军官兵,在党和群众营救下,有的回到党的怀抱,有的返回原籍,有的流落在甘宁青新的农村,他们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着红西路军精神,做出了无愧于党和红军的模范成绩。第十二,红西路军西征,表现出服从大局、勇于牺牲的大局意识。红西路军在无根据地、缺衣少粮、缺枪少弹的情况下,与数倍强敌奋力拼杀,用血肉之躯坚守着每一个村寨、每一块土地,直到撤出阵地或流尽最后一滴鲜血,表现出英勇顽强和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为配合河东红军作战,他们或西进,或东返,或驻守,或转进,在不知实情、身处险恶的情况下,仍然服从命令、统一行动,表现出听党指挥、顾全大局的可贵意识。在“无日不战、无日不亡” 的艰难征程中,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与群众同甘共苦,买卖公平,借物偿还,打扫卫生,乐于奉献,因此得到了河西各族群众的积极帮助与支持。通过各族群众舍生忘死资助和营救红西路军将士的行动,充分体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也正是这种患难与共的军民关系,才使红西路军余部穿越人迹罕至的祁连山雪峰,把革命的红旗举到迪化(乌鲁木齐),扛到延安,汇入革命的洪流之中。
综上所述,伟大的红西路军精神惊天地,泣鬼神。红西路军精神与山河共在,与日月同辉。
当年红西路军主要领导人李卓然、李先念等回到延安后,毛泽东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们,谈到红西路军广大指战员是“英勇的,顽强的” 。二00六年十月二十二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红西路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011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由中共中央党史
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对红西路军的历史作了全面的概括和高度的赞扬,文中说:“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奋斗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主力红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红西路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崇高历史地位以及由此造就的红西路军精神,必将永载史册,光耀千秋。
红西路军西征是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由于种种因素,导致了红西路军西征在军事上失败了,但两万一千八百余名红西路军将士英勇拼搏的民族精神是千秋永在、万古长存的。
今天回顾这段征战历史,不难发现,由于红西路军承受着巨大的军事压力,担负着极为繁重的作战任务,一系列天时地利人为等环境条件的限制,加之敌人骑兵多等不利因素,使西征的红军面临着诸多困难,也就决定了红西路军悲惨的命运结局。而恰恰是这种身临绝境、悲壮惨烈,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发展到了极致。在战斗中,红军打过几次胜仗,但从整体和全局看,却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广大红西路军将士没有因为被动局面或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斗志,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抛弃信仰。他们身处险恶不害怕,置身逆境不动摇,拼死抗争,越战越勇,其勇猛顽强的精神撼天动地,气壮山河。由于红西路军西征在军事上的失败,被某些人长期指责批判,使当年幸存的将士们抬不起头来,他们的英雄业绩得不到媒体及影视正面宣传,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到审查、批判,其家庭成员也受到牵连。究其主要原因,是将红西路军西征与“张国焘路线” 联系在一起,因此,西征红军的英雄史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幸存的红西路军将士们,不论是公职人员,还是落户农民,都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尽委屈和磨难。但他们都忍辱负重,忠心为党,通过多种方式和终身革命的言行,向人民群众证明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从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李卓然等高级将领到流落山乡土寨牧区的普通战士,都是如此。他们在战争年代锤炼的革命气节和荣辱精神是红西路军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对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西路军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有上下八千年的文明史,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陇原各族儿女世世代代耕耘、收获、繁衍在这片土地上。他们辛勤劳动,勇于反抗反动统治和外来侵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和文明。自隋唐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移南迁,加之环境气候的变化,甘肃多片地方变成了穷乡僻壤,人民饱受贫困之苦。自从中国工农红军足迹踏遍陇原后,从精神、物质上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黎明的曙光,让人们看到了跟着共产党求解放的希望。尤其是红西路军西渡黄河征战河西走廊,将革命的火种撒遍河西乃至新疆,更为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后,甘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勤俭建国、拼搏创新,使甘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甘肃各族人民在“特色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精神”。2007年4月,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在中共甘肃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说:“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甘肃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曾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建国以来,甘肃人民在前进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后,这些精神显示的更具体、更实际、更深远。这些精神都是甘肃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而甘肃精神也正是当年为陇原劳苦大众谋求解放而英勇献身的红西路军精神的具体体现和发展。红西路军精神也是新时期甘肃精神的灵魂和基石。
从国家层面上讲,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中国精神价值的体现,而甘肃精神也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体现。况且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文明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将历史以来各种精神综合、凝炼而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而红西路军精神正是其核心基石和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掖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也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战略地位显著,文化底蕴深厚,英雄人才辈出。张掖是西征的红军血战时间最长、牺牲人数最多、战斗最为悲壮的地方。红西路军铸就的革命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得弥足珍贵。今天,张掖市委、市政府正在领导人民学习实践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一、二、三、四中全会精神,进-步把握大局、认清形势、完善思路、抓好落实。正在红西路军精神激励下,建设“生态文明大市、现代农业大市、通道经济特色市、民族团结进步市”。正在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没,正在借助打造生态、文化战略平台,开展自然、文史景观和红色旅游;正在发展教科文体卫事业;正在发展交通、建筑、新区等事业;正在把宜居宜游金张掖、多姿多彩新古城首位产业基础夯实;正在着眼构建经济战略平台,把富有张掖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正在顺应生态有机食品消费需求扩大趋势,把以高效节水绿色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正在依托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把工业发展推向生态工业的发展轨道。目前,张掖的发展,正处在顺势推进、创新驱动、转型跨越的战略机遇期。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体现着红西路军将士鲜血和生命的光辉,都是对红西路军精神的传承和升华。
红西路军精神是西路军数万将士用生命和鲜血谱就的瑰丽诗篇,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她同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魂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当前乃至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大力弘扬红西路军精神,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民族复兴,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选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卷(1921-1949)(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2).
[3]董汉河.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七+周年祭—西路军的形成、失败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7(1).
[4]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10—23.
[5]陆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甘肃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建设,2007(5).
[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3—17.
[7]甘肃省张掖红西路军精神研究会.红西路军专题,2011-2014.
[8]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2013(1),2014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