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硫磺失宠,回归常态
□《中国农资》记者 徐晓磊
今年以来,国内硫磺市场虽有小幅波动,但总体交投清淡,弱势盘整。这一持续存在的市场状态,恰好佐证了2015年年初有关行业专家的预言,“硫磺未来价格波动不会太剧烈,将回归到原料位置的趋势会更加明显。”硫磺失宠,是什么推动了这种趋势的发生?又是什么让这种趋势成为常态?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在记者参加相关会议,通过采访观察了解到,有三点现实基础,成为这一趋势的重要前提。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的逐渐成熟,让硫磺已经从紧俏热炒的商品地位转变到相对一般的商品地位,回归到原料位置的趋势正日渐明显。另外,大的供需结构的平衡,微过剩的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硫磺价格的波动频率及幅度都将减小。再有,多元化贸易模式的出现,在对传统贸易方式进行改变的过程中,多元交易打破了垄断价格的格局,把市场价格推向了理性的相对平衡。
一个成熟的市场,至少应具备公平、正义、有序的竞争秩序,而进一步做到物尽其用,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市场才能日趋成熟。
近几年,硫磺市场的发展变化,正在经历着这样一个逐渐变成熟的过程。硫磺价格自2008年出现过山车似的大幅冲高回落过后,之后频繁波动一直未停止过。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4年,5年间硫磺价格出现过最大波幅达到200美元/吨,最小波幅也在60美元/吨。
价格频繁波动原因何在?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理事长齐焉表示,一方面由于市场供小于求,另一方面就是商家炒作。这期间,由于利益的趋势,导致大量的炒作游资被吸引进入了硫磺市场。
而为利而战的同时,磷肥企业成本风险自然增大。在市场的艰辛博弈后,企业逐渐变得清醒。齐焉说,2014年,就发现,磷肥企业采购硫磺不再盲目买涨不买跌,而是更加合理地与贸易商进行博弈,低位购进,高位观望。
其实,价格频繁波动是一个链条式连锁反应。首先大前提是市场供小于求,这就使硫磺资源成为紧俏商品。接着利益驱动,游资进入,加上商家炒作。一时市场秩序混乱,投机行为泛滥。结果是价格频繁波动,市场风险剧增。一方面带给市场负功能,另一方面也激发出市场的正功能,极大地助推了其他制酸工艺的进步,比如,冶炼制酸加速。
我们发现,当我们认为正在赢得市场的时候,恰恰也是失去市场的开始。到目前发展阶段,我们已经看到市场供需情况发生极大转折。近五年中新建大型铜冶炼装置产能释放,冶炼酸产量年均增长11.2%,拉动了全国产量的增长;新建硬石膏制酸、电厂烧高硫煤回收二氧化硫制酸、矿制酸掺烧硫酸法钛白废渣硫酸亚铁制酸,以及硫化氢制酸等装置促进了其它制酸量的增加。
从产能发展速度来看,近年来硫磺制酸和硫铁矿制酸产能发展速度都已放慢,而冶炼酸产能仍在高速增长。齐焉表示,2014年大型的冶炼烟气制酸企业还在扩大产能,而硫磺制酸和硫铁矿制酸大型企业的产能增长则已出现停滞。2014年冶炼酸产能增速最快,同比达到8.2%,硫磺制酸和硫铁矿制酸产能增速明显放缓,增速分别为4.3%和3.8%。从产能发挥率来看,2014年硫酸总产能的发挥率在75.6%,冶炼酸产能发挥率82.0%,矿制酸产能发挥率在77.8%,硫磺制酸产能发挥率在72.3%。
随着制酸工艺的多元化发展,2014年冶炼酸新增产能释放,产量高速增长,市场占有率扩大,硫磺制酸需求增长放缓,和往昔相比,硫磺正在从紧俏热炒的商品地位转变到相对一般的商品地位,回归到原料位置的趋势正日渐明显,市场的逆转,硫磺正在逐渐失宠。
如果说冶炼制酸的加速,使硫酸生产不再强依赖于硫磺制酸,这是大家在寻求摆脱硫磺制酸掣肘开辟的新路径,使硫磺的宠儿地位受挫。那么,世界范围内,硫磺供应过剩,这应该是硫磺失宠的大背景。
首先,在中国硫资源消费结构里,中国硫资源对外依存度仍较高。2014年硫磺消费量占47.6%,其中,63%依靠进口。但是,2014年中国进口硫磺1024万吨,占世界硫磺贸易量的33.5%,同比下降2.9%。
原因何在?主要从需求来看,2015年国内用肥已进入平台期,随着化肥零增长方案的出台,用肥量还有下滑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其他的工业用酸量进入缓慢增长期,硫酸总需求量增长进入新常态,总之,从国内角度来看,硫酸行业结束了产能高速发展时期,进入缓慢增长期。这样一个国内行业发展的大背景,必然导致硫磺需求减少。2014年,硫磺进口量已出现下降。
不仅需求减少,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刘超还表示,短期内我国硫铁矿制酸、冶炼酸和硫磺制酸“三分天下”的格局仍难以改变;未来冶炼酸、和石油天然气炼化回收硫磺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硫铁矿制酸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少,我国硫资源的自给率将不断提高。刘超结合保障程度模型分析认为,乐观情况下,到2030年硫资源对外依存度基本为35%,保障程度系数维持在0.65左右,属于不能保障情况;悲观情况下,硫资源对外依存度逐步下降,至2028年开始我国硫资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一方面的需求减少,一方面是自给率提高,这无疑再很难看到曾经硫磺的“盛世”景象。
看看当前的国内硫磺市场,冷清氛围依旧,交投难有活跃表现下,盘整走势继续呈现。中国农资流通协会近日统计数据显示,下游工厂驻足观望,商家递盘消极,市场供需态势未有改变,长江港颗粒价格在1250元/吨附近,块粉价格到了1205元/吨左右,鉴于近期市场低迷表现,部分商家定价略有松动。青岛港块粉价格暂无明显变化,继续在1250元/吨左右,小包颗粒价格大致在1270元/吨。当前下游接货心态仍显观望,导致需求面短期内难有明显释放,商户心态上多半受市场走势偏软形式影响,弱势盘整局面或将继续。
国内分析之后,我们再看国际情况。从世界硫磺供需情况看,据IFA数据,2014年世界硫磺供应量总计5830万吨S,同比上升5.7%,需求量达到6000万吨S,同比上升3%。2015年,预计世界硫磺供应量将增长6.2%,达到6190万吨S,而需求量预计增长1.3%,在6070万吨S。硫磺市场在过去十年间持续呈现的供应和需求缺口关系将演变成温和过剩关系,而2015年后,过剩量还将继续扩大。
CUR高级分析师赵磊分析,这样看来,国际硫市场供应已出现温和过剩,在全球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可想而知,硫磺再出现高价市场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而现在企业在采购应对市场上,应该说变得也更加理性,所以,大的供需结构的平衡,微过剩的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了硫磺价格不会再大起大落,波动频率及幅度都将减小。
除了生产工艺替代创新,市场供应过剩的原因,多元化贸易模式的出现,在对传统贸易方式进行改变的过程中,打破了垄断价格的格局,把市场价格推向了理性的相对平衡,成为市场渐趋理性的结构、机制方面的原因。
众所周知,市场销售难、定价难、回款难、融资难,这是每个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而市场变价是常态,定价如何跟上变化?供应过剩,如何去库存化?竞争加剧,如何降成本、提业绩?行业低迷,如何进行价格和结算风险管理?
渤海商品交易所周家宇分析表示,产能大幅扩张,交易方式仍然原始是企业囿于市场,不能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现货远期订单:预判市场、提前锁定价格和货物;现货即期交易:随行就市、客户不固定、定价决策跟不上市场变化;现货长约: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保障货物供应和采购需求;现货中介:通过broker个人关系获取贸易机会等等,这些市场常规的交易模式企业仍在屡试不爽。
但传统的交易模式,最终导致的是:恶性循环;资金压力大,商机匮乏;行业诚信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信贷能力差。
打破交易格局,通过交易结构的变化,引入更加科学的机制,更好的与国际接轨,其实应该成为企业努力的方向,游离在市场和价格的缝隙间,不如站在市场之上,笑傲风云。
周家宇说,打破垄断,打破壁垒,即使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仍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硫磺市场,如果引进多元化交易的思维或做法,想必市场可能会稳定和理性的多。
传统电子商务,可能只解决了集中、快捷,但无法解决工业商品需求,大宗商品行业核心需求——库存和风险管理、综合赢利、长期效益,仍然无法满足大宗商品行业企业降低运营流通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提高流通效率的需求。
周家宇对记者说,渤海商品交易所即将推出硫磺金融电商交易平台,多种交易模式构建多层级硫磺及上下游产品市场。通过“互联网+”,实现365日电商竞价+24小时手机移动销售、直购。通过“金融+”,可实现保证金订货、电子库存、长期持有、灵活转让,即期销售、远期预售、远期预采购、履约风险管理。
单纯的价格导向发挥作用,是市场的一种方式,在周家宇看来,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纵观硫磺近几年市场的发展变化,到现在出现这样一个局面,应该说是市场阶段性发展的必然,也是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包括硫磺在内的生产要素更加趋于理性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换个思维角度,由被动便主动,多元化交易不失是一种有意的探索。未来硫磺市场发展将给我们的启示是,从某一区域来看,可能是某个或某几个因素使市场趋于成熟,但其实是,包括价格、供需关系、交易模式等更多的条件因素在内的市场机制的综合作用,才是促使行业回归理性,更加成熟有效的根本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