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晖
声音同绘画一样,与时间、与记忆相关。英国国家美术馆的新展“声景”(Soundscapes),就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探索和试验的机会。
视觉艺术的发展已经使“观看”这个概念无论是在理论或是实践层面都得到了最大范围的探索。米歇尔-福柯所提到的身体政治(body politics),论述现代治理术不仅重塑社会空间,个体身体包括听觉也被纳入驯服的行列,即主体治理的框架之中。因此,听觉也自然地成为当代艺术家运用的媒介之一,开放双耳,保持聆听,他们试图探索听觉如何成为反思和批判性工具,并发现听觉习惯中隐现的权利秩序。
“发现一种新的对绘画的体验方式—-听绘画,看声音”,英国国家美术馆对“soundscapes”主题做了新鲜的诉求。观众可以“听”六张画,“看”六段音乐,听上去是个具有实验意义的展览。
美术馆邀请了六位来自不同音乐领域的艺术家,从馆藏古典绘画名作中挑出六幅作品,请他们各自选一幅,然后通过自己的音乐作品来重塑声音-图像-认知之间的关联。
尼克·米利(Nico Muhly),美国年轻的古典乐、歌剧和芭蕾舞剧作曲家,生于1981年,作品曾在很多世界级的音乐厅和歌剧院上演。尼克选了一幅14世纪的《威尔顿双连画》(约1395~1399),在西方艺术史上,该画是神秘的“无名画家”之作,也是14世纪国际哥特化风格最经典的范例。《威尔顿双连画》其实并非原来的画名,为后人所起,因为它曾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威尔顿舍”收藏。如画名所示,这是两幅并列的双联画作,在画面上,是英王理查德二世朝拜圣婴耶稣的情景,显然和君权神授有关:英王跪在圣母和圣子面前,站在他身后的三个人,其中两位是英国圣徒——埃德蒙(手持箭支)和爱德华(手持戒指),另一人物则是施洗约翰。这幅画作以金色和蓝色为主体,充满了王室的华贵趣味。尼克为画作谱写的是一首大提琴曲。在音乐的衬托下,蓝衣圣母和姿态优雅的天使,以及看上去神秘的圣徒,仿佛正从静止的画面中脱跳而出,回旋的大提琴声在我们的凝视中注入了某种时间性,使得观看具有了一种只有个人才能体验的现时的感受。
作为获得过英国著名当代艺术奖项“特纳奖”(Turner Prize)的声音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一直致力于探索声音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她的作品也持续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双年展以及卡塞尔文献展中出现。苏珊选择的绘画作品是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的《大使们》(1533)。这是一幅优雅细腻的全身肖像杰作,画中两个人,分别是英王亨利八世身边的法国使节丁特维尤和外交官、主教塞尔维。但这幅名画被后人反复谈论的除了完美的写实技巧,还有一个隐秘的细节,即在画面下方的地毯中央隐约可见一个模糊不清的奇怪物体,从特定角度仔细辨认才能看出,那是一个头骨骷髅。在西方,骷髅即死亡的预示、警世的标志,也象征了时间的永恒。面对这样一幅寓意复杂的画作,苏珊选用了小提琴来创作她的音乐装置作品。小提琴演奏出的音符时而炽热刺耳,时而忧伤华丽,我们可以感觉到音符在画面的某些细节前停顿、驻留,视线不由自主地随音符游走、悬停。最后,目光停留在画面上那两个大使的下方,也就是那个著名的扭曲的骷髅之上。而且随视角的改变,骷髅变得清楚的同时,画面其他部分反而好像模糊了。艺术家的声音作品带给我们的听觉感受,是小提琴声正回旋在正常与异常、合理与变形这样的冲突中,观看中的我们同样也在体味大使与骷髅的命运纠缠——生命的脆弱不安与死亡。
著名DJ和电子音乐制作人杰米(Jamie)曾经跟许多大咖级音乐人包括阿德勒(Adele)、电台司令(Radiohead)以及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一起合作。杰米选的是比利时19世纪画家提奥·梵-里斯尔伯格(Theo Van Rysselberghe)和他的点彩派画作“Coastal Scene”(1892),表现的是海岸风景。里斯尔伯格和法国点彩派开创者修拉同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却受到艺术史忽视的画家。作为展览中唯一一件电子音乐作品,杰米没有令观众失望。他的音乐点亮了绘画,并赋予了画面全然一新的“节奏”。那些成千上万的蓝绿与白色相间的色彩点,好像在随着轻快跳动的节拍和脉冲信号而变幻,我们的感觉像是真的站在了海岸边,在清澈的天空下,看波浪搅动海面,空灵而迷幻。
克里斯·沃森(Chris Watson)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专注于收录自然界和野生动物原始声音的录音师及音乐制作人之一。他的配乐代表作品包括获得BAFTA“最佳真实声音奖”的纪录片《生活》,还有英国BBC系列纪录片《冰冻星球》等。克里斯这次选了芬兰“灵魂画家”加伦·卡莱拉(Akseli Gallen-Kallela)的《凯泰莱湖》。在芬兰人眼中,毫不夸张地说,这位19世纪画家的作品构成了他们的民族身份以及“视觉集体记忆”。在展厅里,关注“自然音景”的克里斯用实地录音给我们带来了鸟鸣,微风飘过的声音,树的摇摆声。我们的耳朵跟着他的声音重新呼吸,暂时忘却城市噪音,重温久违的自然发声。
作曲家盖布瑞尔·雅德(Gabriel Yared)属于电影音乐大师级人物,是一批奥斯卡获奖影片的作曲者,包括《巴黎野玫瑰》(1986)、《英国病人》(1996)、《天才雷普利》(1999)和《冷山》(2003)。他选择的是塞尚和他那幅著名的《浴女》(约1894~1905),这也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1964年购藏的第一件塞尚画作。如同他一贯的电影音乐风格,盖布瑞尔用他的作品创造了一个多面向的氛围:他在塞尚这幅理性的画作中注入了感性的声音,延长了我们在画面前驻留的时间。正如盖布瑞尔自己所说,他的音乐是想邀请观众,“开启他们的听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和阐释”。
珍妮特·加的夫(Janet Cardiff)和乔治·米勒(George Bures Miller),严格说来并非专业音乐人,而是目前国际知名的装置和声音艺术家。他们喜欢意大利15世纪画家安托内罗(Antonello da Messina)的名作《书房中的圣杰罗姆》(Saint Jerome in His Study)。他是意大利的法兰德斯画派,对色彩和光影的表现力被很多和他同时期的画家效仿,尤其对威尼斯画派影响较大。两位当代声音装置艺术家把原画等比例地实现为三维的建筑模型,肃穆的中世纪宗教音乐伴随着嘈杂的背景声,观众可以不时地听到鸟的鸣叫、马的嘶鸣、狗吠、雨声、脚步声……与现实中这个静穆而神秘的空间并置的,是画面上那个陷入沉思的教士,亦是“一个深入的关于画家与画面的对话”。
很显然,这不是一个关于音乐如何融合绘画、绘画如何提升音乐的展览。在这里,我感觉作为观众,听觉被最大化地鼓励开放;在这种双重维度的展览方式下,古老的经典绘画获得了一种新的呈现“空间”,听觉和视觉不止于交互,也彼此激发,产生了完全不同以往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