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兴起,带动了“微X”结构的新词的产生。本文对“微X”词的兴起、产生、构词方式、语义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分析。
关键词:微X 构词 语义 影响
近几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许多报纸、杂志、新闻、网络语言中出现了大量以“微”字开头的“微X”类词语,如“微淘、微光”等。现代汉语中“微”字的使用频率骤然增多,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统计,“微”字成为2012年使用频率激增的年度热门汉字之一。本文以国家语委发布的2012、2013年度新词语为语料,穷尽性地统计了以“微”字开头的新词语共56个。它们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微X”的研究还不成熟,相关的期刊文献也寥寥无几。
一、何为新词语的词群现象
欧阳骏鹏(1998)指出:“词群是由某一相同的语素构成的一群合成词。”[1]王红梅(2011)对词群的解释是:“又叫语群,词族,是伴随汉语新词语出现的一个异常活跃的现象。”[2]刘吉艳(2008)对新词语的词群现象解释得比较详细:“汉语新词语词群是以共同词素(词)为外在形式标志,且共同词素(词)的意义相同或相关,形式统一、结构整齐的词或短语的聚合。”[3]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中出现的大量以“微”字开头的一类词,是汉语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如:
(1)传播青春正能量 ,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为群众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欢乐。特别是生活节奏不断提速的今天,片长精练的微电影更适合观众的口味。(《中国文化报》2014-3-19)
(2)为实现“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去年峨边在4个村寨启动“微田园”建设试点,带动农户合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绿化、美化家园。(《四川日报》2014-4-10)
(3)坚持“微捐”资助多名大学生 2009年初冬的一个晚上,王志江在图书馆文科阅览区巡视时,注意到一位女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低头干啃着凉馒头,桌上放着一杯白开水。(《城市晚报》2014-5-16)
(4)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方式,“微商”在朋友圈里悄然兴起,专做“熟人生意”,一级代理发展下线、分支,层层做大生意,看似都是真实生活中知根知底的朋友,但朋友圈变身生意场,也充满了诸多不安全因素。(《东南快报》2014-3-16)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微电影”“微田园”“微捐”“微商”这四个词有共同点,它们都有共同的词素“微”,且他们的形式统一、结构整齐。与之相同的新词还有“微留学”“微音乐”等等,这样的一类词我们称之为“微族词”。微族词所涉及的领域还是比较广泛的,有经济、娱乐、生活、教育、网络、社会等等。
二、“微X”的构成
在现代汉语中,“微”是一个自由语素,词性可以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与其他语素之间的组合也是比较自由的,如“细微、相差甚微、人微言轻、面色微红”等等。在词群现象中,“微”字一般作为词语的前缀出现。刘甜甜(2012)提出:“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汉语从国外的语言,特别是英语中吸入了一大批类前缀,如‘pre-‘zero-‘super-等等。”[4]其中,“微X”的产生也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它的起源一定程度上与英语“micro”有关。张佳(2011)描述到,“它是仿照英语中的前缀micro–的形式而产生的,如micro–computer(微机)、micro–organism(微生物)等等。”[5]由此,可以看出,“微X”在新词语的词群现象中,属类前缀的一类词。
本文以已出现的56个“微X”词为对象,从语言特征和造词方面对其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从音节来看
“微X”中的“X”多以双音节语素占优势,加上类前缀“微”后,形成三音节的词。例如:
(5)微护照所做的就是让这个身份验证过程更加便捷和安全。微护照利用动态二维码的验证方式,在商家不需要联网的情况下,直接扫描手机上的动态二维码,完成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易。(《南方都市报》2013-7-1)
(6)在多种构想的百舸争流中,“微都市”以全新模式突围而出,它将城市的居住、商业、运动、自然、艺术串联一起,打破城市的功能边界,凝聚整座城的精华,打造立体式多功能现代生活模式,引领新时代的生活潮流。(《深圳特区报》2013-5-31)
其次,“X”是单音节语素,加上类前缀“微”后,形成双音节的词。例如:
(7)我所想要的,只是一丝微光啊!我知道它不能驱除黑暗,但却能留住希望!碎石慢慢滚落,酸累了臂膀; 尘埃缓缓弥漫,哀伤了心房。(《常德晚报》2014-2-9)
(8)众多产品信息充斥朋友圈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产品信息做买卖,既是朋友又是商人,福州的陈小姐就是这个“微商”群体中的一员。(《东南快报》2014-3-16)
还有少量的“X”是三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微发言人、微博运维、微博专员、微博钱包、微博主攻、微信银行、微信反腐、微信小说、微信朋友圈、微博廉政观察员”,等等。
在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为主要趋势。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近年新词语在双音节为主流的基础上,正朝着多音节词的趋势发展,尤其以三音节词为主。
2.从词性来看
在56个“微X”的词条中,经研究发现,绝大多数“X”语素是名词性的,有少量是动词性的,还有个别形容词性的。例如:
(9)随着财政、金融、税费等惠企政策的完善落实,夏邑县以小微经济模式经营的手工业得到稳健发展。(《商丘日报》2014-11-9)
(10)如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拜年方式也正在变化,由原先的电话拜年到短信拜年,逐渐到了“微拜年”。(《燕赵都市报》2013-2-16)
(11)你只听说微胖很奇怪,却没看到微胖的可爱;你有你的排骨,我有我的肉肉;你嘲笑我永远在减肥却瘦不下去,我可怜你,不懂真爱;你可以轻视我们的现在,我们会证明微胖是最好的身材。(《东南快报》2013-12-13)
3.从造词方式来看
(1)缩略
赵国(2007)对缩略语的解释是“人类在自己的语言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日常社会交际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简便的语言形式。”[6]缩略是当代汉语新词重要的构成方式。如“微信号”是登陆微信时使用的账号的缩略,“微公交”是微型公交的缩略,“微信圈”是微信朋友圈的缩略,“微博运维”是微博运营和维护的缩略等等,这样的构词方式,使复杂的语言单位简单化,便于人们沟通。
(2)仿词
仿词在造词法中是比较广泛普遍的方法,葛本仪在《汉语词汇学》指出:“一些词的结构受到广泛认可,人们保留原有的部分词素和原有词的结构,仿制出大量结构相同、词根相同的新词。”[7]在“微X”中,如微博运维、微博专员、微博钱包等,它们都与微博有关,保留了原有词“微博”而仿造出来的新词。又如微信号、微信反腐、微信小说等,它们都是由“微信”这个原有词而仿造出来的新词。这样的造词方式,不仅在视觉上让人给人一种形式整齐的感觉,也使得人们对词语的理解明确化,不容易产生歧义。
三、“微X”的语用价值
1.从语义的角度
作为类前缀词的“微”,其语义内容有三点:一是表示微型、微小、微弱,时间上相对来说比较短,程度上相对来说比较轻,比如“微光”“微电影”“微小说”等,这是最常见也是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语义;二是由“微博”一词引申出来的意思,习艳霞(2013)提出:“‘微即‘微博的缩写,‘微XX表示与微博直接相关的人或事物”“‘微含义中‘微博义与‘微小义无法分开。”[8]邹晓玲(2012)指出:“‘微X利用微博的特点所从事的与微博相关的事情。”[9]由此总括一下,“微X”中有些词兼有“微博”与“微型”的双重含义,2012年,微博这一新兴媒介带给人们的是爆炸性的影响,在信息化发展极为迅速的时代,它不仅给人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友平台,使人们的交流跨出了国界,连接了世界人民之间关系。人们也根据利用微博这一服务平台发布消息、宣传活动、分享生活等,由此产生了一大批新词语,如微光:通过微博传递正能量;微吧:新浪微博上基于主题的讨论交流社区;微发言人:负责政府官方微博、对外发布信息的人;微房间:嘉宾参与节目候场时,把在后台的“秘密”画面以及参与节目的感受,通过微博与网民互动;微音乐:新浪音乐和新浪微博联合推出的歌曲发布平台等等。三是由“微信”引申出来的。之前学者对“微X”语义的研究只提到受到“微博”的影响,却未提及同样也受到“微信”的影响。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近两年,微信的使用人数激增,成为又一具有影响力的新兴媒介。由此,产生了一批与“微信”有关的新词语,如微信托:直接对接企业与投资者,规模较小、灵活便捷的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微信银行:各银行推出的微信服务平台,微信用户只需要通过微信平台关注相关银行的公众账号,就能足不出户地办理部分银行业务;微信反腐:通过微信平台对腐败星期进行监督、批评和揭发等等。由这些新词语可以看出,微信除了带给我们巨大的娱乐功能,也为人们的工作、交流、监督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服务平台,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更便捷化与透明化。
2.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微X”的广泛流行,除了可以满足人们追求新颖、超常的表达效果的需要,显然还同人们的追求简便、时尚的心理倾向有关。绝大多数“微X”的“X”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词,“光、田园、留学、房间、音乐、课程、钱包、小说、漫画”等,在词语前加上“微”字,给人一种别样、与众不同的感觉。在已出现的56个有关“微X”的新词语中,涉及领域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微X”结构最初在自然科学领域使用频繁与广泛,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影响,逐渐向社会领域发展,由此可以得出透过新词语所看到的社会文化是方方面面的。
注释:
[1]欧阳俊鹏:《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
[2]王红梅:《新词语词群现象考察》,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3]刘吉艳:《汉语新词语词群现象研究》,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刘甜甜:《“微”族词意义生成的概念整合研究》,海外英语,2012年,第8期。
[5]张佳:《从“微X”浅析“微”的类词缀化现象》,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第11期。
[6]赵国:《新词语中的缩略语》,现代语文,2007年,第7期。
[7]葛本仪:《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习艳霞:《“微”族词使用现状探析》,中国市场,2013年,第17期。
[9]邹晓玲:《异彩纷呈的网络“微”族词》,语文建设,2012年,第1期。
(葛丽媛 南通大学文学院 22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