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向贫困农村选派“第一书记”,成为全市扶贫工作的一大要点。
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担负艰巨的扶贫任务,面对未知的困难挑战……“第一书记”会遭遇什么困惑?又如何克服?
为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特整合新时期农村干部典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驻村工作经验,帮助“第一书记”真正“助村”。
困惑一:驻村实干有“风险”,混日“镀金”才稳当?
——对于担任“第一书记”,少数干部尚抱有“镀金”心理。在这样的心理导向下,他们开展工作束手束脚,既不愿也不敢啃“硬骨头”,唯恐工作出现错误,影响日后晋升。
当了十年公务员,我工作顺风顺水,从科员晋升到副处级领导干部。
2014年,我受命到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报到前一天,我回家收拾行李,准备赴任。
听到消息,已经退休的伯父专程赶来送行。
“你担任‘第一书记的那个村是全区‘后进,干群关系差,又在征地搞农业园区,你到那里莫要逞能,免得搞出矛盾影响名声!”伯父说。
伯父以前也当过干部,对他的话,我言听计从。
到村里赴任后,乡领导希望我“主持”村里的征地动员和补偿工作。
想起伯父教导,我决定“不逞能”。
“我刚来,对村里情况不熟,要不请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我从旁协助。”我说。
乡领导愣了愣,很久才点了头。
其后六个月,我一直从事一些“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之类的表面工作。
一晃,年底到了。
“没出什么漏子——年度测评成绩应该是‘优。”我兀自窃喜。
乡领导给我的评价却是:“该同志缺少担当精神……”
【对策】
驻村的“真金”是群众口碑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响应上级号召,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从省直部门“下放”到发展滞后的乡村,说沈浩一点落差没有,那是假话。
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却让“落差”荡然无存。
赴任头一个月,沈浩天天进村调研。
对这位省城来的书记,不少乡亲表现冷淡。
原来,在沈浩之前,小岗村也来过一些驻村干部。
他们中有个别人就像“李某”一样,遇到“硬茬”就绕道。
对这些来“镀金”的干部,乡亲们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群众的冷漠,刺痛了沈浩。
“深入基层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他在日记里激励自己。
其后五年,沈浩领导村党委修路开渠、招商引资、发展产业……愣是将“20年没进富裕门”的小岗,打造成了全省响当当的新农村。
而沈浩,也收获了“真金”——
2006年底,沈浩第一个任期届满,全村三百乡亲集体按下手印:“请沈书记留下!”
三年后,沈浩第二个任期即将届满之际,乡亲们又按下手印,请他再次留任。
试想,如果当初沈浩也抱着“镀金”心态来驻村,又怎能获得如此“真金”?
明白了吧,干部驻村帮扶的“真金白银”,并不是个人履历上用来炫耀的“基层经历”,而是在帮贫济困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公众利益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