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割与区域资源配置效率

2015-11-05 03:26王磊汪恒
商业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王磊 汪恒

摘要:基于我国各省份以分割市场的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本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对总量生产率的分解来构造省级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指标,根据相对价格法估算各地区的市场分割指数,实证分析市场分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市场的分割程度不断降低,市场分割与资源的配置效率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市场分割的发展策略是以扭曲资源配置为代价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市场分割;资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不同地区或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源于生产率水平的差异。生产率不仅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多少,而且受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的影响(Syversion,2011)。Hsieh and Klenow(2009)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像美国那样将资源配置给效率更高的企业,整个制造业的总量生产率将提高30%-50%。Jones(2013)认为,在给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在企业间或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资源配置效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因此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各地区以分割市场的方式追求经济增长。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已有文献关于市场分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国内市场分割演变趋势。Young(2000)、Poncet(2003)以及郑毓盛和李崇高(2003)认为,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在不断加剧,而白重恩等(2004)、陈敏等(2008)等发现国内市场整合的趋势在不断提升。二是关于市场分割影响因素。陈敏等(2008)发现贸易开放程度与市场分割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皮建才(2008)在地方政府间竞争的框架下分析了区域市场整合的成本和收益,发现地区收入差距是阻碍市场整合的主要因素;邓明(2014)认为地区间存在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行为,财政分权是加剧市场分割的主要因素。三是关于市场分割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陆铭和陈钊(2009)认为短期内市场分割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保护本地区的就业和财税收入。盛斌和毛其淋(2011)发现市场一体化与贸易开放程度之间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替代效应。

上述文献表明市场分割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但这样的地区经济发展策略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却鲜有涉及,为此,本文基于中国各省份以分割市场的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的特征事实,实证分析市场分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与现有研究不同,本文以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产业演化的视角构造资源配置效率度量指标。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经济的增长表现为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不断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再配置过程。本文通过对总量生产率的分解并以生产率与市场份额的协方差来构造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指标。该指标表示随着要素资源不断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重新配置,在给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情况下,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则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越高。本文利用相对价格指数法构造市场分割指数,研究表明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不断降低,但市场分割的区域发展策略会扭曲资源配置。为了保证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从不同视角进行稳健性检验。

二、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机理与度量

(一)市场分割如何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各地政府之所以采取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策略,是因为短期内市场分割可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保护本地区的就业和财税收入。国内各省份之间陷入相互分割市场的“囚犯困境”,当其他省份采取地方保护的分割市场策略时,如果本地区主动放弃市场分割策略将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陆铭和陈钊,2009 )。市场分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中国的经济转轨是在资源分配扭曲的情况下实行的渐进式改革,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造就了地方的既得利益者,而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既得利益,便会制造更多的资源扭曲(Young,2000)。其次,市场分割会对企业出口、研发等行为造成扭曲(张杰等,2010)。市场分割导致本地企业无法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获得发展,地方政府以扭曲劳动力价格为代价激励本地企业参与出口,以低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来获得出口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实现就业、税收以及GDP的增长目标,通过压低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税收返还、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这样的做法势必会扭曲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而降低该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最后,市场分割的发展策略将国内市场划分为省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增加省外企业的交易成本来保护省内低效率企业,进而降低均衡时的生产率临界值。市场分割程度越高,企业间生产率差异度越大,资源被误置的程度越严重(王磊和邓芳芳,2014)。

(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定义与度量

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市场经济而言,经济的增长表现为企业的有序更替(优胜劣汰)和资源不断从低效率企业向高效率企业的再配置过程,这样的产业演化过程体现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例如,Olley and Pakes(1996)通过对美国电信产业生产率的研究发现,总量生产率的提高源于厂商市场份额与生产率协方差的增加,协方差越大表示生产率高的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产出水平越高,即资源不断从低效率厂商再配置到高效率厂商,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政府对电信产业管制的放松,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Bartelsman et al(2013)认为企业市场份额与生产率的协方差不仅反映了资源的配置效率(资源从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的重置),而且该指标不会受到行业特征或测量误差的影响,比其他的度量指标更加稳健。

本文借鉴Olley and Pakes(1996)生产率的分解方法来度量资源配置效率,具体如下:定义总量生产率Φt为:

Φt=∑Ntjsjtφjt(1)

其中,Nt表示第t期厂商数量,sjt表示厂商的市场份额,以厂商的销售产值比重度量,满足∑Ntjsjt=1;φjt表示厂商的全要素生产率。总量生产率可以分解成两部分:简单平均生产率和厂商市场份额与生产率的协方差,

Φt=φt+∑Ntj(sjt-st)(φjt-φt)=φt+cov(sjt,φjt)(2)

其中,φt表示所有厂商的平均生产率,st表示平均市场份额,cov(sjt,φjt)表示市场份额与生产率的协方差,这一数值越大说明生产率效率高的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越大,资源配置效率越高。

(三)市场分割指数构造

本文根据Parsley and Wei(1996)提出的价格指数法来构建各省份之间的市场分割指数。价格指数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地区之间商品价格的差异来度量市场分割的状况,其核心是“冰山成本”模型(Samuelson,1954),即使在完全套利的条件下,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两地价格也不会相等,相对价格会在无套利区间内波动。只有当相对价格大于无套利区间的临界值时,交易才会进行。市场分割指数的构造关键是测算相对价格方差,为此,我们构造一个年份、地区、商品的三维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1998-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了除西藏地区外的全国30个省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包括粮食、服装鞋帽、饮料烟酒、文化体育用品、药品、书报杂志、日用品及燃料共8类商品。

本文采用价格比的对数一阶差分来度量相对价格:

ΔQkijt=ln(pkit/pkit-1)-ln(pkjt/pkjt-1)(3)

其中,i,j分别表示省份,t表示年份,k表示商品种类,p为商品零售价格环比指数。由于两个地区的放置顺序不同将会影响相对价格方差varΔQkijt,因此我们对相对价格取绝对值ΔQkijt。另外,由于地区间商品价格的变动ΔQkijt并非是由地区间的市场环境差异这一个因素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商品自身的某些个体特征导致的,忽略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由贸易壁垒形成的实际市场分割指数被高估,本文采用Parsley and Wei(1996)提出的去均值法进行处理。另外,与陈敏等(2008)、陆铭和陈钊(2009)只考虑相邻省市的情形不同,本文在计算市场分割指数时考虑整个国内市场的情况,这种的做法也比较符合中国“政治锦标赛”的特征。为了消除固定效应,给定年份t和商品k,对省市组合间的相对价格ΔQkijt求得均值ΔQ-kt,再分别将式(3)计算的相对价格减去该均值:

qkijt=ΔQkijt-ΔQ-kt(4)

qkijt就是最终用以计算方差的相对价格变动部分,它仅仅与地区间的市场分割因素和一些随机因素有关。接着我们计算每两个地区之间8类商品的相对价格波动qkijt的方差var(qijt),进而计算样本期间435对省份组合的相对价格方差,并按省份进行合并,从而得到各省市与全国其他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指数segit

segit=1N∑i≠jvarqijt(5)

其中,N表示合并的省份数目。最终得到30个省份1998-2007年的市场分割指数。

三、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模型来实证分析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影响机制,通过控制不可观测的省份个体异质性以避免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同时我们在回归模型中加入年份的时间固定效应以控制政策、制度等不可观测的冲击影响。计量模型具体形式如下:

pcovit=β0+β1segit+γXit+ηt+αi+εit(6)

其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省份和年份,被解释变量pcov表示第二部分定义的各省份资源配置效率度量指标,seg表示各省份市场分割指数,这也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X表示控制变量集合,αi表示不客观测的省份个体效应,ηt表示年份的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市场分割指数与省级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如前文所述,其他控制变量包括:

1.贸易开放程度trade。以贸易依存度来度量,即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进出口贸易额均根据当年的美元和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折合成以人民币为单位。根据Melitz(2003)的理论模型,贸易开放程度的扩大会提高市场均衡时的生产率临界值,这样就会使得一些低效率的厂商退出市场,相应的市场份额也会被高效率厂商所占有,进而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再配置。因此,我们认为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2.产业结构structure。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度量。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加剧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生产效率的分化,进而激发产业层面的重组和跨企业的资源再配置。

3.人力资本human。依据盛斌和毛其淋(2011)的做法,采用劳动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来度量。根据各省份抽样人口的统计,对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历,分别赋予6、9、12、16的受教育年限,总抽样人口的受教育年限等于H=6h1+9h2+12h3+16h4,hi(i=1,2,3,4)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人力资本就等于受教育年限H与总抽样人口的比值。人力资本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通过R&D等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4.外商直接投资fdi。以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来度量。该指标表示外资依存度。张杰等(2010)认为,地方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实现本地区的财税收入、就业等经济增长目标,对招商引资的企业实行各种优惠政策和税收补贴、压低土地价格、扭曲生产要素价格和投入比例,导致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扭曲,进而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

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invest。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来度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的综合性指标,而且体现了工程进度和考核投资效果的重要依据。根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含的内容,该指标对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两方面的影响:如果投资用于交通、科教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对资源的流动及合理配置产生积极影响;如果用于一些低效、重复建设的项目,则将对资源的配置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6.政府规模govern。以政府的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总和占GDP的比重来度量,以此衡量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盛斌和毛其淋(2011)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当政府把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卫生、医疗等投入和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时,将有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政府把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冗员低效的行政管理时,则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何茵和沈明高(2009)认为,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政府收入会对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7.人口密度pop。以各地区年底人口数与城市建成区面积比值来度量。不选取人均GDP作为市场规模的代理变量是因为GDP可能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存在内生性(洪占卿和郭峰,2012),而且我们计算发现人均GDP与贸易开放程度、人力资本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75,可能导致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二)数据与处理方法

本文所有解释变量的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8)和中经网统计数据库,样本包含除西藏自治区外中国内地的30个省1998-2007年数据;资源配置效率度量指标的数据来自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的统计对象为1998-2007年销售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和所有国有企业。根据聂辉华等(2012)所指出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存在的数据质量相关问题,本文采用如下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剔除:(1)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值余额、本年折旧、工业增加值、销售额小于等于0或为缺失值;(2)总资产小于流动资产,总资产小于固定资产;(3)本年折旧大于累计折旧;(4)企业员工数量小于10人。

我们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衡量其产出水平(由于2004年的数据缺少企业工业增加值的统计,估算工业增加值等于工业总产值-中间投入+应缴增值税),依据Hsieh and Klenow(2009)以固定资产净值余额度量企业的资本存量。工业增加值根据各地区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固定资产净值余额根据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中间投入根据各地区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行平减,所有指标均以1998年为基年。劳动投入用企业的年平均就业人数度量。本文采用Levinsohn and Petrin(2003)的半参数方法估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排除异常值的影响,我们剔除生产率分布上下各1%分位的样本,然后对企业的生产率重新估计。最后,根据式(2)对各省份的总量生产率进行分解,以OP协方差来度量该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资源配置效率与市场分割演变趋势

图1描绘了1998-2007年资源配置效率的演变趋势,纵轴表示各省市资源配置效率的平均值,该指标均为正表明市场份额与生产率之间的协方差大于零,而且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相对高的地区几乎都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从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演变进程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8-2002年,东、中、西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差异程度不大,相比于1998年略有下降,可能源于199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二个阶段是2003-2007年,东、中、西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较大差异,东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在不断提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于1998-2002年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西部地区。图2描绘了1998-2007年各省份市场分割的演变趋势,分别以年度市场分割的中位数和平均值度量。从整体上看,国内市场在趋于不断整合,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深入。在2005年之前,市场分割的均值和中位数表现出较大差异,各省的市场分割程度差异性较大;在2005年之后,均值和中位数的差异程度在不断缩小,呈现出收敛的趋势。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回归结果

表1的第(1)-(3)列分别表示面板数据模型的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计(PLOS)、固定效应(FE)和随机效应估计(RE),市场分割指数与资源配置效率在5%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市场分割指数混合OLS的估计结果要小于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在表1的基本回归结果中,我们同时汇报了是否存在个体异质性的检验统计量,无论是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还是随机效应模型Breusch-Pagan的LM检验,都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不存在个体效应的原假设,这也表明通常的OLS估计结果是不一致的。我们在模型中加入年份的固定效应来控制一些不可观测冲击的影响,对年份固定效应的F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无时间效应”的原假设。Hausman检验的值为1602,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αi与模型其他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原假设,应当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我们在稳健性检验中采取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方法,同时采用聚类标准差以控制各省份之间的异方差。

对于其他解释变量,贸易开放程度与资源配置效率至少在5%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FDI的估计结果显著为负,因为市场分割本质上不会扩大地区的经济规模,当地政府为了实现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通过压低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税收返还、出口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这样的做法势必会扭曲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资源配置,进而降低该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全社会固定资产资产和人口密度等变量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一致,但并不显著;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度量的政府规模与资源配置效率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源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或政策扭曲所造成的资源误置。政府规模与资源配置效率负相关,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的作用,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处理

为了保证本文回归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

1.市场分割的滞后效应。陆铭和陈钊(2009)认为滞后一期的市场分割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可以缓解联立内生性问题,故本文考虑滞后一期的市场分割指数对省级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回归结果如表2第(1)列所示,市场分割指数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回归系数为-1765,并且在10%水平上显著。

2.以劳动生产率代替全要素生产率。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而对企业资本存量的估算可能存在测量误差进而造成生产率估计的偏差。为此,我们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代替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等于工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比值的对数。在劳动生产率进行分解度量资源配置效率时,以企业的就业人数比重作为权重加总得到总量生产率。估计结果参见表2第(2)列,市场分割指数的回归结果在5%的水平上显著。

3.极端值影响。为了排除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我们删除样本中市场分割指数分布上下各1%分位的观测值,最后保留294个样本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如表2第(3)列所示,市场分割指数与省级资源配置效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负相关,回归系数小于平衡样本的回归结果,而且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水平与之前的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4.内生性问题处理。为了避免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我们以滞后一期市场分割指数作为其自身的工具变量,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IV-2SLS),如表2第(4)列所示。上述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分割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分割市场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但却是以扭曲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代价,并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动态面板估计

为了更好地刻画资源配置效率的周期性影响,我们将滞后一期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解释变量放入式(6),使之成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于时间跨度相对于个体截面数较小的面板数据模型而言,动态面板估计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Roodman,2009)。首先,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中滞后一期的因变量与模型扰动项相关,这样通常的OLS、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估计是不一致的;其次,虽然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解决遗漏变量引起的内生性问题,但只能控制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最后,其他的解释变量存在内生性问题,如贸易开放程度。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矩估计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变量的情况下有效解决贸易内生性问题。

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SYS-GMM)估计方法,以人口密度、年份作为严格外生变量,其他变量作为弱外生变量,以滞后一期值作为自身的工具变量。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市场分割指数与资源配置效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GMM估计量通过两个检验:一是Hansen过度识别检验关于所有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二是差分方程中随机误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检验。如表2第(5)列所示,Hansen检验无法拒绝所使用的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的原假设,AR(2)检验表明一阶差分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另外,其他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符号也与之前分析一致。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在中国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个特有的现象就是各地区以分割市场的方式追求经济增长,然而,这样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如何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至今尚未得到明确的理论解答。本文从产业演化的视角定义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估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总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以企业市场份额和生产率的协方差作为资源配置效率的度量指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的微观数据和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分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省级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区域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市场分割的发展策略虽然在短期内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却是以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为代价。

本研究表明形成一个统一、开放、自由竞争的国内市场对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政策含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市场分割趋势在不断减小,各省份间市场分割的离散程度在不断降低,国内市场趋于不断整合,但各省市之间依然存在分割市场的“囚徒困境”。因此,必须打破各地区的市场边界和地方保护,降低各省市之间的贸易壁垒,发挥整合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另外,在财政分权的治理模式以及“GDP锦标赛”的官员考核机制下,各地方政府偏好采取分割市场的发展方式。市场分割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但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利用国内市场来扩大规模,这样势必会通过贸易开放和吸引外资来扩张规模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以扭曲劳动力价格为代价激励本地企业参与出口,以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获得出口的竞争优势。对要素市场进行政策干预,人为地扭曲要素价格,通过税收返还、价格补贴等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这样势必会扭曲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在给定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水平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的产出水平取决于生产要素在企业间或行业间的配置方式,即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遵循市场的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企业的自由进入退出,这就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政策扭曲和行政干预,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边界。

参考文献:

[1]白重恩, 杜颖娟, 陶志刚.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经济研究, 2004(4): 29-40.

[2]陈敏, 桂琦寒, 陆铭.中国经济增长如何持续发挥规模效应?——经济开放与国内商品市场分割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季刊), 2008,7(1): 125-150.

[3]邓明. 中国地区间市场分割的策略互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14(2): 18-30.

[4]何茵,沈明高.政府收入、税收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J].金融研究, 2009(9):14-25.

[5]洪占卿, 郭峰.国际贸易水平, 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J].世界经济, 2012(10): 44-65.

[6]陆铭, 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 2009(3): 42-52.

[7]聂辉华, 江艇, 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J].世界经济, 2012(5): 142-158.

[8]皮建才.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下的区域市场整合[J].经济研究, 2008,3(11): 5-124.

[9]盛斌, 毛其淋.贸易开放, 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 1985-2008年[J].世界经济, 2011(11): 44-66.

[10]王磊, 邓芳芳. 市场分割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分布[J].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2015.

[11]张杰, 张培丽, 黄泰岩.市场分割推动了中国企业出口吗?[J].经济研究, 2010(8): 29-41.

[12]郑毓盛, 李崇高.中国地方分割的效率损失[J].中国社会科学, 2003(1): 64-72.

[13]Bartelsman, E., J. Haltiwanger, and S. Scarpetta. 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Productivity: The Role of Allocation and Selec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3, 103(1):305-34.

[14]Heish, C. T., and P. J. Klenow, 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9, 124(4):1403-1448.

[15]Jones, C. I. Misallocation, Input-Output Economics, and Economic Growth\[M\]. in D. Acemoglu, M. Arellano, and E. Dekel(eds.), Advances in Economics and Econometrics, Tenth World Congress, Volume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6]Levinsohn, J, and A. Petrin.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3, 70(2): 317-341.

[17]Meltiz, M. J.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 2003, 71(6): 1695-1725.

[18]Olley, G. S., and A. Pakes.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J].Econometrica, 1996, 64(6): 1263-1297.

[19]Parsley, D. C., and S. J. Wei. Convergence to the Law of One Price Without Trade Barriers or Currency Fluctu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111(4): 1211-1236.

[20]Poncet, S. Measuring Chines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3, 14(1): 1-21.

[21]Roodman D M. How to do xtabond2: 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and System GMM in Stata[J].Stata Journal, 2009, 9(1): 86-136.

[22]Samuelson, P. A. Theoretical Note on Trade Problems[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4, 46(2): 145-164.

[23]Syverson, C. What Determines Productivity? [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11,49(2): 326-65.

[24]Young, A. The Razors Edge: Distortions and Incremental Refor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4): 1091-1135.

Abstract:This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market segmentation on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based on the fact that governments take market segmentation strateg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employing Chinese industry survey micro data 1998-2007, and provincial panel data, the paper builds the measure index of provincial 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by decomposing the aggregate productivity and estimating index of market segregation following price index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estic market is being integrated and the market segmentation strategy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llocation, which shows market segmentation strategy promotes economic growth at the cost of misallocation.

Key words:market segmentation;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TFP

(责任编辑:张曦)

猜你喜欢
全要素生产率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河南省各地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
动漫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陕西经济增长分析
我国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中国生物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