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努力开创新常态下重点建设工作新局面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徐幸
重点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主要引擎,是实施规划战略的关键载体,是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抓好新常态下重点建设项目,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务必做到不分心、不走神,聚精会神地把工作做好
面对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定向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重点项目建设实际上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的任务和新的使命。对经济增长来讲,消费起着基础性作用,外需起着支撑性作用,投资起着关键性作用。2015年经济工作,投资还是起着关键作用。问题在于我们的投资重点是什么,投资的效率如何提高,这是我们作为发改人和从事重点建设的人必须研究的。
浙江的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处于增速换挡期、转型阵痛期和改革攻坚期,“稳”字当头,确保国民经济换挡不失速,是2015年经济工作的底线要求。过去我们经济增长主要靠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投资,靠出口,靠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在新常态下,由于国内外竞争日趋加剧、资源要素成本不断上升、生态环境制约日益严重等因素,依靠过去那种盲目扩张投资、加大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涸泽而渔,加强创新驱动、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循环再平衡、增长动力再塑造内在的迫切要求。在这个动力转换、循环再造进程中,重点项目建设由于兼备有效投资、有效需求双重功能,担当起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势所必然。比如,投资电动汽车,不光会形成有大量投资,而且也创造新的庞大需求。还有高铁、地铁、城际轨道交通,也是如此。高铁、地铁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有效扩大了人们的活动半径,这当中会创造出大量的有效需求。正是因为这种双重特性,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对稳增长的作用和意义重大。最近,我们就2007年以来全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作了一个测算,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3年的重点建设对全省GDP增长部分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达到了33.7%和20.1%。其共同背景就是上一个年度也就是2008年和2012年经济下行、增速滑坡,作为对冲措施加大了重点建设投资力度。这个事实表明,重点建设不是单纯的一个个项目,而是已经成为浙江对冲经济下行或者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发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一个很重要的政策工具。
从国家层面来讲,201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围绕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薄弱地带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把重大工程的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陆陆续续推出“七大重大工程包”,包括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健康养老服务、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粮食水利、交通、油气及矿产资源保障等,为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七大重大工程包,一共涉及到420个单体项目,总投资要10万亿以上。其中涉及浙江有26项,总投资2275亿元。这些项目就是稳增长的砝码,就是稳增长的主要引擎。2015年重点建设计划初步安排1450个项目、年度投资2860亿元,就是要充分发挥重点建设对保持全社会投资稳定增长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为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重点建设项目是空间开发的启动点、产业振兴的播种机、区域统筹的奠基者。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着力推进“四大国家战略”、建设“两美浙江”,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努力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都需要以重点项目的推进实施为抓手、为支撑,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战略决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也才能为增强全省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舟山群岛新区战略,通过像舟山海上风机基地、特种船舶修造项目以及舟山国际水产城提升改造,推动了清洁能源、临港工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一批石油、矿石储运中转基地建设,较大程度夯实了舟山群岛在我国大宗商品贸易中的战略地位;通过中国(舟山)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和一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港口码头的建设,推动了浙江省港航物流核心圈的形成,提升了航运、大宗商品交易业务的附加值含量。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不但涉及舟山,还包括嘉兴、杭州、绍兴、温州、台州、宁波等地。在2014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里面,与海洋经济有关的一共有868个项目,总投资达到1.4万亿元。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舟山群岛新区战略,通过像舟山海上风机基地、特种船舶修造项目以及舟山国际水产城提升改造,推动了清洁能源、临港工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的快速发展。图为位于舟山的浙江欧华造船厂2#船坞
一个时期以来,浙江陆续推出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浙商回归”、“有效投资”等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这是省委、省政府打出一整套促进转型升级的组合拳。把转型升级的战略贯彻好,落脚点也是在重点建设项目。重点项目不仅是当前的投资需求,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布局,具有很强的结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影响直接而深远。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特别是重点产业项目的规划、布局和实施工作,以壮大实体经济为重点,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项目带动、资金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增强浙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度省重点建设项目,“五水共治”项目就安排了180个,总投资达到了1597亿元,到11月完成的投资247亿元,占整个全部投资的8.4%;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共安排了553个项目,总投资达到了7040亿元,1-11月完成的投资是1042亿元,占整个完成投资工作量的35%。一大批产业项目的开工启动、加快建设乃至投产运营,极大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如,位于海创园的阿里巴巴淘宝城重点建设项目,它的建成投入使用,淘宝网庞大的电子商务活动就有了更加扎实的平台和依托。依托这样的平台,一系列创新性经营理念、远景规划得以付诸实施、生根、开花、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重点项目建设就是推进转型升级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平台、举措。
实践启示我们,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型、社会大变革、技术大进步的时代。抓好新时期重点建设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这是提高工作水平、创新工作局面的前提条件。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重点建设项目要带好这个头。首先,项目安排上,要远近结合,既注重那些增强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发展的重点工程,又要注重加强生态、民生项目安排,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努力满足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其次,要强调人性化设计、文明化施工。特别是对使用财政资金的公益性项目,必须把公共空间的营造、便民设施的开放作为一项基本要求努力落实。第三,在政策处理中,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建设人民满意工程、放心工程、和谐工程。要本着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征迁补偿形式,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和建设发展成果合理分享机制。
按照提质增效的理念,对照检查重点建设项目短板、明确今后主攻方向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比如不论是从物流、人流还是从信息流几大网络现状考察,“堵、慢、贵”等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在提质增效方面做更大的努力。一是在物流网络方面,交通建设在疏通“卡脖子”线路的同时,要着力加强物流站场、枢纽建设,努力促成铁公水、海陆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链接、互联互通。在提高城市生产物流、商业物流发展水平的同时,顺应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的需要,加强消费物流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二是在人流网络方面,由于大街区开发建设偏好、各区块内部道路与外部街道难以互联互通,城市建设形态与汽车社会不相匹配,城市拥堵日趋严重。必须加快公交线路及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与之相配套,必须高度重视停车场、零换乘中心以及安全便捷的无障碍人行通道建设。三是在信息网络方面,把握信息网络升级的机遇,加快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等新一代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系统解决宽带网络接入速度,覆盖范围、应用普及等关键问题。同时,以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为契机,加快核心信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步伐。
重点项目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像铁路、公路、航道、电网等线性重点项目的前期推进和组织实施,涉及部门多,涉及面广。对这类项目的规划建设,要坚持统分结合,由综合部门统筹协调把关,行业部门分头深化推进。一是统一协调项目的规划布局,增进重点建设的共享效益。加强对区域内交通走廊、高压走廊、管线走廊等线性工程的统筹规划,确保项目摆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协调解决好交叉穿越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二是统筹谋划项目的功能拓展,放大重点建设的叠加效益。对坐落城市的铁路客站、跨越城市河流的交通大桥等重点项目,要主动介入、积极作为,力争使其与市政设施布局衔接配套。三是综合协调项目的设计方案,提高重点建设的综合效益。对某些坐落于核心开发区块、敏感区域的重点建设项目,充分考量生态环保、人文景观、公众利益等多方面因素,提高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水平,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好重点建设工作,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都发生深刻变化,许多惯用的政策工具、工作方法受到挑战,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以创新。应该说在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工作,包括投资工作、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也是处在一个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务必做到不分心、不走神,聚精会神地把工作做好,做到“六个推进”:
计划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一定要以计划为龙头。有了计划,就有了明确的作战图,然后就可以精准发力;有了计划,各类要素才能够统筹配置、集中使用;有了计划,才有依据来完善事中事后的监管;有了计划,才可以相应采取一些激励、奖励的措施。
依法推进。凡事要三思而行:一思,每项工作有没有法律的依据;二思,做事的法定程序是什么;三思,想做这件事的法律风险是什么。重点建设的推进实施强调三思而行,目的在于让重点建设成为依法依规的典范。特别是在安全生产、用地报批、征地拆迁、招投标等方面,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组织实施。同时,注意对实践中成熟、规范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提炼,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形成一种机制。
创新推进。顺应简化或下放前道审批管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新要求,注重工作载体的设计、工作抓手的塑造和工作平台的搭建。强化责任,加强风险源管控,确保质量安全稳定受控。特别是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情况后评价工作,对项目在投资控制、工期、建设规模、投资效益、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行业、分区域对比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强化重点项目管理的措施建议。
科学推进。坚持遵循规律,尊重项目建设合理工期要求,科学推进项目组织实施。推进项目管理专业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和日常管理精细化。大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做到“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有效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任务日益繁重与管理力量相对有限这一矛盾。
联动推进。坚持横向联动、上下互动,形成省市县和各部门合力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坚持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和联席会制度,集中整合人力、物力、财力和优势要素资源,联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在重点工程推进中,各级重点办要积极主动作为,强化协调服务,会同业主单位、施工企业以及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建设任务。
阳光推进。从重点建设项目的筛选确定、招标投标、政策处理、施工建设到竣工验收,各个主要环节都要努力做到程序公开透明、运作规范阳光。要充分发挥各级纪检、监察、稽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围绕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动态预警,确保“工程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本文系徐幸副主任2014年12月22日在全省重点办主任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