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平
【内容摘要】发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自然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共同探究的课题。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课题探究中,精心创设“假设问题”、“多维思考”、“横向比较”、“联系实际”等积极思维情境,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设 积极 思维 情境 发展 阅读 思维 能力
思维是在一定的语言形式下进行的。科学的阅读训练,必定是思维与阅读统一的训练。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对发展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二者可以得到协调发展。然而,阅读教学中边读边思的习惯,只靠教师讲,学生听显然是不行的;反之,教师放手不管,任其自流,也是不行的。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贯穿于阅读活动的始终,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引导,要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思维能力与阅读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一、创设假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深入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思维不深或阻塞的现象,此时,如果我们运用假设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不易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如学习《孔乙己》时,对其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理解不深,认为这是一句病句。对此我没有直接否定学生,而是作了这样的假设:把原句改成“孔乙己的确死了”或“大约孔乙己死了”行不行?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都可以”。可当我顺此深入提出“这两句哪句好”这一设问时,学生竟愣住了,但又很快反应过来:有的认为“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句好,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孔乙己必死无疑;有的认为“大约孔乙己死了”这一句稳妥,因为谁也没有看到“孔乙己的确已经死了”。说到这儿,有学生突然醒悟道:还是书上的原句好,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人们当然两种矛盾的心理……大家也很快被这一发现所点醒。通过假设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深深体会到这句包蕴的内涵,而且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并感受到了文学大师鲁迅先生高超的写作艺术。
二、创设多维思考情境,引发学生探寻特色深入理解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多是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理解力顺着文章的阅读,有时很难发现文章的细节或特色。这时,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探寻课文的细节或特色,从而深入地领悟作者立意的高超、构思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匠心。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一是课文紧扣题目《背影》,以“背影”来结构全文,二是作者选材角度的创新。怎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些特色呢?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描写人物一般从人物的哪个方向去描写人物呢?本课作者是从人物的哪个方向去描写的,而且又要以此来作题呢?多角度的提问也带来了学生多维的思考:多数学生认为“背影”角度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避免落俗成套而独辟蹊径;但也有学生认为是与“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现有关——开始“我”自作聪明,对父亲的送行不以为然,至于父亲要去买桔也没放在心上,就由父亲去买吧,所以自然自己也没阻止父亲,更没有抢着去,但就是在“我”不经意中发现父亲过铁道,爬月台那艰难的“背影”,把“我”从麻木中惊醒,深深地被父亲那吃力的背影吸引住,感动流泪,以至后来父亲离开时“我”还在寻觅他的背影,在文章的最后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而泪水模糊了眼睛……从而深化了对文章写作特色的理解。
三、创设横向比较情境,引发学生拓宽思路深入分析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比较,才能找到差异。而差异就是问题,就能引发学生思考,对于横向比较,就更需要学生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了。如学完了《晏子使楚》一课后,我让学生与同单元的《枣核》、《最后一课》、《始终眷恋着祖国》等课文横向比较,与配套课外读本的同单元的一组写人的文章横向比较。反复让学生比较,同样都是写人,他们在选材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同样是写多件事来表现一个人,那么它们的结构方式有什么异同?同样是赞美人的品质,他们在选材上又有哪些异同?通过对课文的横向比较,引发学生拓宽了思路思考讨论,深入理解了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立意,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创设联系实际情境,引发学生融入课文深入领悟
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接近,如果我们教师的问题创设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问题,必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共鸣感,因而我多注意这方面教学情境的创设。如当代青少年,从小就生活中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关爱的幸福生活里,以致许多学生生在福中不知福,把亲人为他们的付出看着是理所当然的事,更缺乏一颗感恩的心。如何才能使学生知恩、感恩呢?我在教学中巧妙利用教学中的相关课文创设联系实际情境,进行渗透教育。在《父母的心》一课时,通过读课文,讲故事主要内容,议“一对穷夫妻为什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联系自己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事,体会其间父母的心,论“天下父母的心”,谈“自己应该怎样做”,从而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深入领悟。
总之,阅读过程与思维过程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的,因此,阅读过程离不开思维过程,更不存在离开思维的阅读与理解。所以阅读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只要我们正确认识阅读和思维的关系,不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积极思维,不断创设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学生的阅读与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共同发展与提高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硕集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