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好当期,又能够转向未来。多年前我特别喜欢IBM前总裁彭明盛说的一句话“变革当趁好时光”,这句话在我看来,是提醒大家,变革需要付出成本,需要时间,如果企业在经营良好的情形下,可以从容去做转型与变革。我很认同这句话,但是也非常清楚,中国大部分企业在好时光的时候,并没有去做转型和变革的事情,而是想趁着好行情,把属于自己的机会全部拿完,根本没有想去做改变的事情。往往在企业遭遇到困境,或者行情不好、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时候,不得不做出改变,此时已经不是企业好时光,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企业做转型和变革如此困难的根本原因。
但是,即使企业处在不好的光景里,技术与市场的变化,也要求企业必须做出改变。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需要在转型与变革中,既要把当期业绩做好,又要为未来成长做出投入,这的确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也是确保转型成功必须要做的事情。
如何做到这两者的平衡呢?
我切身体验到,当公司确处在一个需要转变的时刻,你和你的团队能够在转变中,不惊慌、不烦躁、不迷茫,是作为管理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转型首先要解决持续经营的压力,当期业务如果解决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员工莫衷一是、失去信心与动力。
与公司的同事们在一起工作,让我亲眼看到一个团队拥有奋发而为的激情、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能力、寻求发展强烈的欲望,以及对事业和工作的专注。我也看到有的区域团队,因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非常糟糕,大家对于是否能够如期完成全年目标,是否能够如期完成业绩承诺抱持怀疑的态度。正是由于过度强调客观环境,认为行情绝不可能大逆转,抱着悲观态度,认为奇迹绝对不可能发生——奇迹最终也没有发生。
当我在布局几大区域同时转型调整的时候,有不少人告诉我调整的步伐太快了,一定会失败,一定会出问题,一定会乱,一定会但同样有不少人,全力转型、克服各种困难,抛开自我界限、努力配合协同,快速恢复区域竞争能力,深入了解产品力的结构,从品质、成本入手,从协调和约束着力,仅仅2个月的时间就已经开创出了全新的局面,因为他们坚信聚焦区域的发展、聚焦顾客价值的创造,一定会获得市场的认同。
为什么一个公司的不同团队会发生截然不同的情形?我从成功推进市场、积极转型的团队那里受到极大的鼓舞,也因此看到了努力行动的力量。
转型首先遇到的肯定是困难,当下的行情、消费的状态、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既有经营的压力传递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客观问题。甚至组织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经理人的待遇、公司文化的不适应、同行发展的诱惑、成长空间的压力、组织内部的不协调等。但是,当你眼里只盯着这些似乎天大的障碍时,也封闭了脚下的路。你根本看不到以公司目前的规模、产品、市场理解能力、团队基础等等,以及正在变化的消费需求本身,也都是实实在在的机会。
关键是你是否确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转变这些现状。关键是你是否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当期业务都是团队成员自己所熟悉的业务,之所以遭遇到困境,客观环境一定是原因,但是客观环境也是同行都遭遇到的环境,所以,只要解决自己内部的问题,就可以取得好的绩效,而内部问题的解决只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努力即可。
专注于顾客
如果用心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共性,那些急需转型的企业,之前随着组织的日益庞大,也日渐远离了消费者。组织成员更多会被公司的管理事务所困惑,会本能地恐惧转型带来的压力。若此,又何谈介入到顾客的价值创造中?
中国企业发展到今天,营销的基本要素已经在行业中扎根,如回归顾客、产品品质、满足顾客需求等等,成本要素、规模要素、产品服务、技术创新等已经普遍在行业内展开。从外部而言,行业同质化竞争带来压力和困境,从内部看,效率低下、内耗以及没有创造活力带来的增长乏力,这两者使得你的企业无法从创造顾客的价值中脱颖而出?如果做一个推断,当同行都在做相同的事情时,“组织效率”和“顾客语言”才是帮助你走出困境的核心要素。
组织效率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内部效率会成为一个影响当期业绩的重要因素,从职能、分工、流程、会议、决策资源的使用,每个环节都会产生冗余。更大的消耗是在工作习惯以及固有的经验上,因为之前的成功使得很多经理人非常自信于自己的经验,学习能力甚至也因此而衰退,这一切会导致组织效率非常低下。同时,因为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不容易被打破,决策者往往离市场和顾客很远,让本来就低效的决策,有可能本身就不符合顾客或者市场的要求。如果你可以在组织效率上做出改善,可以确信,经营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当期业绩目标。
顾客语言
任何企业想获得业务上的绩效,一定是要与顾客在一起,让顾客选择你。我曾经谈论过这个话题,自己给了一个概念,叫作“顾客语言”,也就是让顾客能够听懂你,理解你为他所做的事情的价值。当顾客转了一圈后发现,原来有一个企业给他的正是他所关注的一切,无论是自身的成长、盈利还是抵抗风险的对策,都是他日思夜想的问题。这种“语言”让顾客与这个企业完全融合在一起,根本无法区分,甚至是一个共同工作体,工作标准、模式以及流程完全融合在一起。当企业拥有了专注于这样的“顾客语言”时,顾客会帮助你实现当期业绩目标。
我至今记得美的人为了设计出“供应商成长模式”,从产品研发到制造流程规划,以及培训学习设计和实施,都是完整的供应商解决方案,都是完整的供应商语言。有一次参加美的供应商年度会议,整个会议的议题就是讨论每一个供应商在新的年度里面,如何获得盈利和规模的提升?提升的路径和方式是什么?美的专注于供应商建设的努力,使得它能够在拥有千亿规模的时候,依然获得稳健的增长和有效的盈利。
所以需要专注于顾客,专注于核心价值的创造。放弃思维行为惯性,更不能心存侥幸。要知道,我们付出多少,顾客给我们的感觉和信任就会是多少。服务,一定是一个行动结果。
开放组织为成长布局
所谓转型,就是也为未来做出现在的选择,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中国企业在过去30年间并未遇到太大的挑战,是因为在许多行业和领域都是一个自然增长的状态,这也使得企业一直在做着自己熟悉的业务,自己习惯的动作,并未有什么不适应的情况出现。很多企业就误以为,这是一个可以长期使用的方式,增长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市场自然增长给企业带来的增长和业绩,误导了很多企业,也掩盖了企业对未来关注不足的缺陷。但是随着各个行业产能过剩,供大于求,市场自然增长停滞,用一个现在大家常说的“新常态”的出现,企业如果不做出转型,一定是无法持续的。
意识到需要转变并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因为外部的压力会给企业感觉。如何去为未来成长做出投入,怎样做才可以保障到新的发展方向能够切实获得发展?的确这是两个根本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也自然无法实现转型。
新的发展方向同样也需要新的组织能力,而且一个更为现实的问题是,新能力无法在组织原有的能力上生长出来,甚至因为原有组织力量的强大,会让新业务以及新能力被遏制住;更因为新业务还无法贡献当期的价值,原有业务依赖于自己的价值贡献,也不会给新业务以好的成长空间,哪怕人们已经在转型上达成共识,习惯和固有的经验也会条件反射般做出选择,让新业务无法顺利地嫁接到组织中。
我开始引领公司变革和转型的时候,遭遇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我提出了“新希望六和+”的模式,这个选择帮助到公司,去与新的商业模式组合,与新的组织能力组合,从而让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很多新发展,并借此让公司拥有了一些全新的能力。我们和统一方便面“+”,使得公司拥有了直接面对消费者沟通的能力;我们与永辉生鲜“+”,使得公司拥有了大型商超的能力;我们与和创科技“+”,让我们拥有了移动互联网的能力;我们与全球最强的供应商以及跨国银行“+”,使得我们拥有了全球融资的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
当我刚刚开始告诉大家,我们的战略选择是从饲料生产商转变为食品供应商,很多人认为我们做不到,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产业属性以及能力要求,甚至我的同事也会怀疑在这么短的时间,在业绩如此大的压力下,这样的转型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开始尝到了开放合作的好处,已经开始了公司多元化业务的可能性,也在新业务的布局与发展中,看到了机会和可能。
正如公司变化所带来的成长那样,只要组织开放,一定会带来新的机会和发展,2015年我们设立了四个新的业务平台:农村互联网金融、食品投资发展、养猪服务、20/30计划,这四个平台的打造,是进一步开放组织平台的设计和推进,短短的一个季度里,因为组织开放所释放的价值,已经足以令人鼓舞。
开放合作,未来才可能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