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文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15-11-04 12:10杨雪瑾
醒狮国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传家诗书陶渊明

杨雪瑾

中国古代士大夫家庭或农村中的绅士阶层,门户上往往贴着这样一副对联: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诗经云:“饮之食之,教之诲之。”说的大抵便是这种在农耕社会里浸润儒家文化耕读传家精神。说起耕读传家的典范,自然不能不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元亮先生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既耕亦己种,时还读我书”,一生三隐三仕,自41岁辞官起,躬耕垄亩,过了20多年的耕读生活。在亲事稼桑的时候,他写下了诸如《归去来兮辞》《归田园居》等著名诗篇。

丘山虚室,自然率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归去来兮辞》的开篇,陶渊明便深情地呼唤道:“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人生在世不称意,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为什么又要陷在悲愁失意?自省以明悟,过去的错误既已不可挽回,但要明白未来尚可补救。迷途知返,仔细分辨今昔是非。

靖节先生的《归田园居》五首中以其一与其三两首最广为人知,其一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三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拳拳赤子之心,尽在字里行间。元好问曾评价陶诗为“豪华落尽见真淳”,先生诗句如此,人亦如此。躬耕田间,远离市井纷杂,自是清心静气,也无怪乎先生能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般恬淡的句子。

耕读诗礼,春秋传家

在耕读文化中,“耕”是指种田,“读”则指阅读古代经典。耕种自是农民本分,即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此安生立命;而“读”则是要求人们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古人固然有云:“学而优则仕”,然而读圣贤书,为的却不一定是做官,如此耕读传家,则可安民心、启民志,形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

在陶渊明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这些句子无不体现出陶公对田园的一片赤诚。

此外,纵观陶公的其他文章,《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理想──那是质朴自然、淳真恬静的港湾。

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阅读诗书;种田获取生活资料,读书汲取精神营养。如陶渊明这般耕读,确是一种理想的农家生活方式,亦是人人所向往的那种“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泰然自若之境。所以现代人需要的“耕读传家”,是“享清风明月之境,得宠辱不惊之心”。现代人多半有些许的急功近利,连学者们也满口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倘使脱离了功利目的,不知还有几个人愿意读书。这也是我们急需重新唤起耕读之风的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传家诗书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陈冲 腹有诗书气自华
忠厚传家 诗书继世*——常熟南张书种家族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诚传家 继往开来——BOSIC四川站综述之二
传家,发现世界家具史里的高贵灵魂
不为五斗米折腰
十二生肖诗书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