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方法:实现儿童参与研究的好方法

2015-11-04 00:01陈晓红李召存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

陈晓红+++李召存

【摘要】近年来,重视儿童视角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新趋势。如何促使儿童“积极参与研究,彰显研究的主体性”?马赛克方法由此应运而生。马赛克方法将参与式研究与传统研究的方法加以结合,强调关注儿童的生活体验和意义感受。马赛克方法具有方式多样、参与式、反思性、关注儿童生活经验、融入实践等特征。运用马赛克方法,可有效改变当前学前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儿童失语”现象,让儿童的声音被听见,儿童的权利得到实现。

【关键词】马赛克方法;儿童参与;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6-0033-05

自瑞典教育学家爱伦·凯提出“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的著名命题后,儿童权利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世界各国在政策法律、社会服务、教育研究等层面开始关注儿童权利。同样,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儿童权利、儿童主体性等相关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儿童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在传统的教育研究中,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难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了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失语”现象,即儿童的声音未被倾听。诸多研究证明,儿童已形成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但这一能力的发挥有赖于语境,尤其取决于成人能否为其提供一个支持性的框架并读懂其声音。〔1〕现今,如何在研究中有效地听到儿童的声音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马赛克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

一、马赛克方法(Mosaic Approach)的内涵及产生

马赛克方法又被译为镶嵌法,顾名思义,它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混合,是一套旨在倾听幼儿对其周围世界看法的方法。〔2〕马赛克方法产生于“儿童视角”研究热潮逐渐兴起的时代。瑞吉欧教育实践的成功又推动了马赛克方法的兴起与传播,而英国学前教育研究者克拉克(A. Clark)运用马赛克方法所做的多项研究更是促进了这一方法的深化和发展,此方法亦由克拉克命名①。

(一)萌芽期:研究热潮,如何倾听儿童

随着人们对“儿童是独立且有能力的个体”这一观点的逐步认可,“儿童权利”“儿童主体性”等相关视角在教育研究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倾听儿童的声音,给予儿童发声的权利逐渐成为教育研究者的共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研究方法的限制,在众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中,儿童依然处于失声的被动处境 ,鲜有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的机会。此外,在成人文化盛行的背景下,研究者也没有倾听儿童的研究意识,不习惯于倾听与询问儿童的意见。因此,尽管将“儿童视角”纳入学前教育研究或实践的意识越来越普遍,但这一研究趋势一直处于“言多于行”的状态中。如何将“倾听儿童”“尊重儿童主体性”等相关理念落到实处,这是当初 “儿童视角”研究兴起时的热点问题。

(二)孕育期:受教学实践启发,用于研究领域

教育研究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实践理性强调从现象和问题出发,阐明教育“何以如此”以及“如何行动”等问题。〔3〕因此,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存在着密切关系。马赛克方法正是在教学实践的启发下应运而生的。自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瑞吉欧教育体系逐渐成熟。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儿童是有能力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视儿童为积极的个体,而不要将儿童视为被动的、处于被帮助地位的客体。〔4〕同时,瑞吉欧教育体系的主要创始人马拉古兹指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这里的“语言”是指一种基本的认识、交流和表现手法,还包括许多非文字语言,如动作、绘画、建构、雕塑、拼贴、戏剧表演等,而不只是指文字语言。〔5〕儿童非文字、非口头语言的发现,证明了儿童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观点,这是推动马赛克方法形成的直接原因。

(三)发展期:多年实践,马赛克方法进一步发展

马赛克方法的发展深受参与式评估法(Participatory Appraisal)的影响。参与式评估法的核心在于:向研究的参与者学习;充分尊重研究参与者的意愿;分享经验;使全体参与者平等参与研究;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参与式评估所采用的方法不局限于书面语言,还包括绘图、建模、拍照等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方法,这使得参与者的“语言”可视化、形象化。同样,参与式评估法也适用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儿童。以克拉克为代表的学者将参与式评估法尝试运用于学前教育的研究之中。

除了受到参与式评估法的影响外,马赛克方法在自身的实践运用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99年,克拉克第一次使用马赛克方法调查儿童在家庭与幼儿园中的权利,儿童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摄影、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后,克拉克等人运用此方法为儿童提供支持,鼓励其参与“儿童视角下的游玩空间”“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学习环境”等多项研究。在多次的研究实践中,更多有利于发挥儿童优势的新方法被发现、被认可,马赛克方法得以不断完善。

二、马赛克方法的具体内容、实施步骤与基本特点

(一)马赛克方法的具体内容

马赛克方法是传统研究方法和参与式研究方法的结合。传统研究方法主要是指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访谈法等;参与式研究方法是马赛克方法的核心研究方法,它强调要让儿童积极参与到研究中来,如运用自主摄影、儿童之旅、地图制作、图片选择、魔法毯等方法。

1.自主摄影

儿童拿相机(研究者事先会教授儿童基本的拍摄法),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自主拍摄。拍摄结束后,研究者与儿童共同欣赏儿童所拍的照片,儿童就自己所拍内容和拍摄原因等作出解释。对照片的解释可激发儿童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6〕同时,照片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细节和存在感”,可加深研究者对儿童生活的理解与体验。〔7〕

2.儿童之旅

儿童带领研究者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参观,儿童扮演导游角色,自主决定参观地点和内容,并在参观过程中向研究者介绍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同时,研究者通过拍照或绘画等方式记录他们的旅行经历,通过参观地点、参观内容、儿童介绍及旅程记录等倾听儿童的观点。〔8〕

3.地图制作

儿童围绕研究主题制作相关地图。例如,围绕“儿童眼中的幼儿园”这一主题,通过绘画、贴照片、写简单的文字等方式制作一张他们眼中的幼儿园地图。这一方法通常在“儿童之旅”后加以运用。

4.图片选择

研究者为儿童提供一些有关研究主题的图片,请儿童选择他认为最能表达研究主题的图片,并阐述理由。研究者记录下儿童的图片选择顺序,并倾听儿童有关图片选择的解释。

5.魔法毯

受童话故事的启发,克拉克将观看幻灯片比作参观旅游,将普通的毯子比作魔法毯,以此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研究者在一个光线柔和且安静的房间里,让儿童坐在毯子上观看与研究主题有关的幻灯片。幻灯片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图片,可丰富并拓展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对研究主题的认知与感受上来,并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

多种方法的镶嵌使用为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可能性。但值得指出的是,在一项研究中并不需要使用上述所有的具体方法,应该让每位儿童自主选择他们愿接受的方法。

(二)马赛克方法的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运用马赛克方法,引导幼儿表达对研究问题的看法

研究者可以综合运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具体方法,为幼儿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表达自己对研究主题的看法。具体而言,研究者可提前告知幼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和他们一起来探究某一问题,并会根据他们的意愿和特长提供探究这一问题的不同方法。研究者将相关方法的运用要求向幼儿加以说明,并让每一位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方法运用的过程中,研究者主要扮演倾听者和支持者的角色,倾听幼儿,为幼儿使用某些研究方法提供技术支持;幼儿则充分发挥主体性,展开对研究问题的探究。

2.第二阶段:多方交流反思,提炼儿童的视角

这一阶段是儿童和成人(研究者、教师、园长等)围绕研究问题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儿童是这一阶段的中心角色,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照片、地图、小册子等)进行细致的介绍或说明。〔9〕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多方交流的阶段,教师与研究者、儿童与研究者、家长(或与儿童一起)与研究者,以收集到的可视化材料为依据进行对话、沟通,从而提炼出儿童的观点,为下一阶段的调整和决策提供依据。

3.第三阶段:基于儿童视角,对现状进行调整

根据上一阶段的研究结果,本阶段从行动层面对实践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即保留儿童认可的,改变儿童不认可的。例如,在克拉克实施的有关“儿童视角下的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研究中,儿童认为可以保留隧道,但需要改变栅栏,因为栅栏让他们感觉到“害怕”“不友好”。基于此,在尊重、接受儿童意见的基础上,幼儿园对户外环境进行了修缮,保留了儿童喜欢的隧道,改变了儿童不喜欢的栅栏(在栅栏上画上了可爱的动物形象)。可见,马赛克方法使幼儿的声音不仅被听见,而且得以在教育实践中落实。

(三)马赛克方法的基本特点

1.方式多样(multi-method)

倾听,是一种过程,并不局限于口头语言。运用多样的创造性参与方式,可以让儿童充分表达他们的观点或体验。马赛克方法通过自主摄影、儿童之旅、地图制作、图片选择等方法,发挥了儿童参与研究的优势,多渠道地倾听了儿童,也促使儿童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参与式(participatory)

马赛克方法通过儿童的“镜头”看儿童的世界。这不仅是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更是承认儿童有表达观点的权利。成人为儿童提供他们熟悉的工具和材料,鼓励儿童参与研究,促使其以有意义的方式表达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凸显了儿童在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10〕

3.反思性(reflexive)

马赛克方法强调儿童与成人(研究者、教师和家长等)的多方互动,在对话、解释和反思的基础上共同建构。成人通过倾听、观察了解儿童的观点,在对儿童的观点进行记录、解释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并通过反思推动下一步的研究。需要提醒的是,成人在对这些“记录”进行讨论、反思时,也应邀请儿童一起参与,倾听儿童的解释,进行意义的共同建构。

4.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focused on childrens lived experiences)

马赛克方法关注的是具体、可视化的研究内容,强调的是关注儿童当前的体验以及当前所处的生活环境,而不只是关注儿童当前所获得的知识或发展水平等。

5.融入实践(embedded in practice)

克拉克强调,马赛克方法的设计源于教育实践,因此能应用于教育实践研究并促进教育实践发展。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之间有机融合的问题。研究者可借鉴儿童探索世界的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研究之中;教师运用这一方法重在倾听儿童,发现并记录他们的观点。

三、马赛克方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研究范围有限

马赛克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研究内容或回答所有的研究问题。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可运用马赛克方法进行研究的问题主要指向儿童的生活,例如,儿童视角下的学前教育质量、儿童眼中的学习环境等。如果要运用马赛克方法去解决其他研究问题,则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研究时间较长,研究成本较高

已有研究表明,马赛克方法的研究周期较长、成本较高,许多研究需8个月以上,克拉克等人在研究“儿童眼中的户外环境”时曾历时两年。这是由于在研究前期,为消除研究者与儿童之间的陌生感,双方需要一段较长的熟悉期。此外,马赛克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镶嵌使用,儿童掌握方法(如学会拍照、构思模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研究实施阶段,儿童大多以个人或两人一组的形式展现其眼中的世界,表达其观点,每位儿童所占用的时间较长。在材料分析阶段,多方人员的共同对话与交流亦需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在教育实践中开展儿童视角的研究会与正常的教学活动相冲突,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紧凑安排,可能会导致研究缺少基本的时间和物质资源的保障。因此,倾听儿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需要研究者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与耐心。

(三)参与人数有限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精力有限,并不是每个儿童对于研究问题的理解都能够被详尽地记录下来。研究者也难以保证每个儿童都使用了多种方法表达其心声,这使得部分儿童的声音被掩盖。换言之,并不是所有儿童的声音都能够被倾听。实际上,“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这一愿望依然难以实现。

此外,运用此方法研究儿童的视角,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解释与分析能力。儿童只是借助各种形式间接地表达了其对研究问题的看法,越是间接地表达,越需要解释与分析,同时越有可能存在误读现象。更重要的是,成人也许永远无法完全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因为成人不可能再一次真正地成为“儿童”。由此,研究者解释、分析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高低。

四、对于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的启示

(一)尊重儿童在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视儿童为有能力的个体

传统的教育研究将研究者置于“专家”位置上,儿童被视为研究客体或研究对象。在马赛克方法中,儿童被视为积极的、有能力的行动者,他们是自身生活的“专家”,有能力对与其生活相关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马赛克方法为研究者与儿童共同研究提供了可能,凸显了儿童在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一方法为我国学前教育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为儿童参与研究提供了可能。

(二)构建对话式关系,促使儿童自发性地表达

马赛克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对话精神,即强调研究者与儿童是“我—你”关系,而非“我—它”关系。“它”是客体,和主体不是真正的互动关系;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我—你”关系,则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是真正的互动关系。因此,运用马赛克方法,研究者需要将自身的一切“前见”暂时“悬置”起来,以一个渴求知识的“门外汉”的姿态倾听幼儿。这促使我们反思: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中如何建构起一种真正的对话式关系?怎样才能在研究中倾听到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儿童的参与研究?

(三)鼓励幼儿参与研究,为幼儿创设多种参与途径

儿童对事物的感知并不是单独依靠某一感官获取的,而是一种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儿童在感知某一事物时,是全身心参与的。马赛克方法正是基于这一点,强调多种参与式方法的混合使用,以促使儿童在研究中调动起每一个感官。我们可借鉴这种方法,在了解儿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为其提供能够激发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支持性环境,提高儿童参与研究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马赛克方法并不是万能的,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需要和儿童实际水平,根据研究主题,有选择地创设参与途径,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研究需要和幼儿经验的参与式方法。

参考文献:

〔1〕SMITH A,DUNCAN J,MARSHALL K.Childrens perspectives on their learning:Exploring methods〔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5,(6):473-487.

〔2〕CLARK A.Transforming childrens spaces:Childrens and adults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learning environment〔M〕.London:Routledge,2010:32.

〔3〕李太平,刘燕楠.教育研究的转向: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兼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J〕.教育研究,2014,(3):4.

〔4〕CLARK A.Beyond listening:Childrens perspectiveson early childhood services〔M〕.Bristol:Policy Press, 2005:29-49.

〔5〕王春华.瑞吉欧幼教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10):56.

〔6〕COLEYSHAW L, WHITMARSH J, et al. Listening to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rovision in early years settings〔J〕.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0,(5):33-46.

〔7〕PRAMLING I S,NIKLAS P. Childrens perspectives as ‘touchdowns in time: Assessing and develop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simultaneously〔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9,(2):205-216.

〔8〕DARLENE D.Successful verus unsuccessful school through the eyes of children:The use of interviews,autophotogrophy and picture selection〔J〕.ECRP Fall,2010,(10):14.

〔9〕CLARK A, MOSS P.Spaces to play: More listening to young children using the mosaic approach〔M〕.London: National Childrens Bureau,2005:59.

〔10〕EINARSDOTTIR J,DOCKETT S B,et al.Making meaning: Childrens perspectives expressed through drawings〔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09,(2):217-232.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
《风诗品鉴》的研究方法透视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浅析初中数学教育
浅析开放经济环境下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