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启洲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精品课,应该是各个学校、各位教师永恒的教育追求。目前,评价课堂教学质量者多为同行教师或教育专家,课的优劣最终都是由他们拍板定论。在听课评课中,他们多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与干扰,易使评价结果不太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公平性,极易形成虚假或错误结论。当前有些教学骨干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或低劣、不受学生喜爱的现状,足以说明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比如,评课者与上课教师的熟悉程度或亲近关系,上课者的职务、业务头衔,外表形象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评委的评价结论。如果是某位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或领导如校长、教导主任上的课,虽不能称上优等课,但受到这些称号或职务的影响,教师评委或专家评委多会给予其“优等课”的结论。这样的评价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结果上的虚假,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消极影响,它会使得更多教师产生以后不愿参与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想法。这样,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真正目的就难以完全达到。当下由于评课操作程序或方法不规范、不科学,导致评课功能失效甚至负效的事例很多,笔者不再详细举例。
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弄清楚“何谓优等课”以及“课的评价主要应该由谁说了算”这两个问题。所谓优等课,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教师能够创造性地应用教材进行教学,课堂调控能力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且能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为主,学生学习效果好。这样的课,我们就可称之为优等课。有利于全体学生发展是优等课的核心要素和基本条件,无论是对常态课进行评价,还是对比赛课进行评价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或观点。因为评价的最终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掌握课堂教学相关信息,找出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而对成功之处进行有效推广,对不足之处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再实验探索与整改,以实现教师上好课的目的。评课,主要功能应该定位于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与提高,主要目的应定位于讲课者与评课者在以后的课堂上能够做得更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更好发展、优质发展。那种酷似形式多样,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起来稀里糊涂的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学生后续发展的“形式上的或面子上的优等课”,绝不应该定论为优等课,优等课绝不是穿着华丽外装却内涵不足或一般的“表演课”。笔者觉得,作为评课者,在听课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掏通耳朵,看清课堂的“精”,听明课中的“神”,不能被“形”忽悠。
因此,评课时,教师评委或专家评委必须更多地考虑课堂教学活动是否调动了更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否能够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是否教给了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重要的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
因此,课的优劣不应该也不能仅凭同行教师或专家说了算,更不应该由几位领导说了算。因为教师、专家、领导评课多是从理论层次或形式上“目测”的,或受情感因素影响,注重的多是表层现象,没有真正站在学生角度去深刻领会或体验课堂教学效果,唯有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的效果怎样,他们听得如何、是否喜欢这节课、是否听懂了这节课内容才是课堂质量优劣的关键。
因此,一节课的优劣,必须由接受教学任务的学生评价,或者说,一堂课的优与劣,学生最有发言权。如果用百分制划分学生与教师或专家评分比例的话,笔者认为,学生评价分占80%,教师或专家评价分占20%比较合适。也就是说学生评价总分的80%加上教师或专家评价分总分的20%即为上课教师的最终得分。如果最终得分在90分以上,则可定论为优等课,最终得分在80分以上90分以下,可定论为良好,最终得分在80分以下70分以上可定论为待提高,70分以下可定论为不合格。如果有90%及以上的学生都表示喜欢这节课,并听懂了所有知识,会灵活运用于作业,则可直接认定该节课为“优等课”。哪怕听课教师或专家评委认为有很多不足,也应该定论为优等课。因为学生是直接受益者,他们最有发言权。
必要时我们还需要进行二次评课。第一次是在公开场合评课,在公开场合评课一定要正确把握讲课者心理,可以多说讲课者优点,少说讲课者缺点。第二次评课是与讲课者直接交换意见,此时应诚恳指出不足,让其真正明白课的质量到底如何,以及知道以后努力方向。至于有哪些不足,可安排评课者单独与讲课者交流或组织者集中评课者意见后反馈给讲课者,让其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或情况,争取把课讲得更好。
如果评价的是比赛课,可让同组参赛者选择同一教材在同质异班(素质基本相同的同级不同班)进行授课,或选用不同教材在同一班级讲课,由非本班或非本校教师组织学生对讲课者的课进行评价,然后再结合各位评委的评价分数算出讲课教师课堂教学最终评价分数,并给出对应的评价结论或结果。◆(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