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斌
中国书法艺术历来注重表情达意,提倡求变创新,随情造法,不拘泥于前辈书法家已有的法则形式。宋代时期,苏轼和黄山谷两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不依古法规矩,畅达地书写出大量个性化的书作,还提出一些“颦”“椭”“跛”“病”的线性流变风格,具有自然天趣的审美味道,彰显出书家的修养性格特色。苏轼、黄山谷提出的书艺个性化审美法则,在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实践上推动着中国书法艺术迈向多元并举的新时代。
张铁甲从小就喜爱书法艺术,几十年来,他无论是从事教师工作,还是行政工作,在工作之余,他都不甘寂寞地潜心研读古今中外文学及古典诗词、书法碑帖,使自己的书艺修养不断升华,并取得很大进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偶然在北京城书摊上看见一本李华锦以颜体为宗、形成自家面貌的行草书唐诗字帖,顿时爱不释手地钻研起来。后来,他结识了书法家王友谊先生,得到悉心点拨指教,开始比较正规地从正书入手,并在广泛汲取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勤奋研习,逐步拓展出自己个性张扬的书风。
观赏书家笔下“怀远”“小中堂对联”等书作,感慨良多。“怀远”两个字墨色饱满,圆润挺拔,力度厚重。在启功先生仙逝时,他前往北京师范大学悼念,书写的行书“小中堂对联”,更是彰显出他扎实的书法功底和文学修养。这幅作品跋的内容,行书小楷书写俊秀舒展,朴实大方。从他的行书作品中可以看出书家经过长期踏实的书法基本功研习,完全可以轻松地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
张铁甲能够流畅地写出一手漂亮的行书后,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书法艺术更具个性化的行草流行书风,以便达到“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的书艺状态,用书法艺术畅达地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张铁甲的行草书作品行笔随意,颇具天趣。粗看他书写出来的行草书作品,难以看出其书体的流派渊源。我们观赏他“唯书法”“论画一则”“兰陵”“危崖诗”“自作词”等行草系列作品,以及他书写方孝儒诗作的行草书体,可以清楚地看见书作中字体的大小、笔画的粗细等是随书家的思想情绪起伏变化展开的。笔墨饱满丰硕的地方,没有雍容华丽之态,随情随性,情随心至;笔画纤细枯裂之处,尽展质朴飘逸意趣,飞白枯涩,干裂秋风。线条畅达的写意情感,雅拙纯美的笔墨味道处处可见;“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流露出“最意始是乾坤绝”的生花妙笔意境。
从张铁甲书写个性特征鲜明的系列行草书法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是有意识地在追求“新文人画”打破外表好看的规矩,却在行笔畅达的过程中,将自己喜爱书法艺术纯朴雅拙的文化感悟凝聚笔端,或重或轻游刃有余地书写,“大智若愚”地自然张驰,注重个性化书写艺术的情感表达,表达出“丹青臆造本无法”的怡然纯真雅趣。
张铁甲在回顾自己的书学实践时指出: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中,名家辈出,群星璀璨,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米芾、徐渭等,碑与帖,民间书法,不一而论。在学习的初期,要先择取一家,专攻数年,渐成古人面貌。然后,杂习数体,兼容各貌,通过数年的积累,融入自我,入古出新。“要做到写古有我,常写常新,人新我精,精至化境”,才能取得书法艺术的好成绩。
(责任编辑:李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