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陶埙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的,是我国最早能演奏旋律的乐器之一。在我国陶器艺术园里陶乐器是独特的一类,我们的祖先在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创造出了陶埙、陶钟、陶鼓、陶铃等乐器,在历史时代的演进中,多数淘乐器被金属、木质品所取代,只有埙这种独特的乐器一直保留到现在。这种乐器在远古时期被许多地方称作“哇呜”,吹奏时发出的声音深沉而厚重,据说它的声音可以给人注入灵性,并且能唤起人们灵魂深处的涟漪。
关键词:陶埙 吹奏乐器 价值 发展 意义
一、陶埙的渊源
埙的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关于埙的最早记载文献见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小雅》,其中有“佰民吹埙,仲氏吹”的诗句,《旧唐书·音乐志》:“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说文》云:“曛,乐器也以土为之,有六孔”,《尔雅注疏》:“焼土为之,大者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砣,六孔,小者如鸡子。”唐代郑杀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所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具有典雅而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被古代的贵族、圣人所器重。
陶埙在历史上出现很早,而且数量不少,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已出现了埙的雏形,考古资料中记载的如半坡、河姆渡等古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并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沿用至今。
最早的埙都为陶制,用泥土捏制成形,凉干后再用火烧成,有颜色的埙则是在晾干后绘上色彩,再进行烧制。当时的陶埙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由只有一个吹孔演变出现了一个音孔。例如:出土了距今已有6700多年历史的山西万荣县荆村遗址管形一音孔埙。虽然埙具有久远的历史,但它的发展演变却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埙从新石器到殷代经历了约3000多年才从一孔演变到六孔。后来在制作的材料上依次出现过:骨、象牙、木等。例如:甘肃临洮出土了距今已有5800多年历史的马家窑鱼形二音孔陶埙;由单一的没有任何装饰物的陶埙而演变出现下端带有悬挂装饰物小孔的陶埙,这种陶埙是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鱼形四音孔陶埙,距今也有4000多年的历史;河南安阳殷墟侯家庄1001号墓出土的骨制纺锤形六音孔陶埙,距今有3200多年的历史。
二、陶埙的历史地位
因为埙的造型有别于其他传统陶乐器,所以它是比较独特的一类陶乐器。因此,就它的音乐功能而言也具有其独特性。埙以土烧制而成,以其简单的型制和特有的“土”声,被人们称为最接近人性的乐器,埙音色美,演奏的旋律具有质朴幽怨凄婉而柔美的特点,体现了以和为美的儒家思想,故在整个乐队中它具有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的作用。随着时代的演进,其它陶乐器逐渐被木质和金属埙乐器所取代,尤其在宋代,大有用木埙代替陶埙之势,但这些木质或金属的埙与具有无与伦比的独特音色的“土”制陶埙相媲美,使古代统治者认为:有违八音古制,因而被其明令禁止使用。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埙作为雅乐之用,在古代器乐演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被古代九五至尊所独享,埙的演奏大到宫廷庆典、祠宗庙、敬天地鬼神,小到房中乐,随处可见其身影,在中华民族古代音乐史的地位可见其一斑。
埙的发展是一个比较缓慢、漫长的过程,埙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到商周时期,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此期间,埙在形制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甘肃玉门火烧沟陶埙变早期的管状、球状为扁圆状,这一变化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正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变革由于使乐器形制规范化,对乐器的发音功能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后期的椭圆形陶埙可能就是在这一革新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测音结果中,火烧沟陶埙四个音的音列与晚商时期的陶埙音列如出一辙,可见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火烧沟陶埙当是我国旋律乐器的始祖,对吹孔乐器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陶埙的发展历史
古代先民以狩猎为生,埙的产生正是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古书中曾经记载先民们在狩猎时使用一种叫“流星石”的工具,实际上它最早的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也就是所谓的“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头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他们便吹奏带空腔或洞的石头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使它成为一种誘捕猎物的工具。后来,当古人“击瓮叩缶”之时,它便具备了乐器的功能,埙才正式宣告诞生。
埙自商代以后的1000多年中,一直保持在五、六个音孔的水平上。陶埙的形状也逐渐定形,从笔管形、珠形、帽形、鬼脸形、动物形转向梨形、下平上尖的卵形。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啬。后来,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根据古代音乐的雅乐、颂乐之分,被划分为雅埙、颂埙。
建国以后诸多专家通过对古埙多年的挖掘、研制、改革,在古埙的基础上研制出八孔陶埙、九孔陶埙、十孔陶埙等。使其在形制、音域、性能、音色、音量等方面更完美、更富于表现性,使这一沉睡多年的古老乐器重新回到乐坛。
埙是一种独特的中音吹奏乐器,它具有音色古朴、醇厚、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等独特的音乐品质,能表现出深沉、忧伤、悲切、幽怨的情感,尤其能表现荒漠、空旷、寂凉的境界,古人们在长期不断地创造变化及演绎当中充分地挖掘了埙这种特殊音色,赋予了埙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大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以此可见,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并以它那特有的神韵展现给人们秋的唯美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收获的,是冷静的,是令人深思的,又有一种时光流逝淡淡的凄婉、感伤和悲愁。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
四、陶埙的历史价值及意义
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神奇的人民,我们的先民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就创造了神奇的乐器。这些都是自然社会巨变和先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折射。但由于古代文字的雏形以及不完全性,使石器时代对音乐的创造记载过于简略,使今人知之甚少,甚至众说纷纭,疑信参半。笔者认为,属于表演性的音乐,是时间性的抽象艺术,事过境迁便不复存在。但作为具象的陶埙,它便留存了这一抽象艺术,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面对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和实物佐证。传说中的史料不断变成事实。我们华夏民族伟大先祖开天辟地的开创精神将会成为我们这代音乐人的力量源泉,永远鼓励炎黄子孙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文荣.由陶器向乐器的过度[J].河西学院学报,2013,(01).
[2]张聪.当代吹奏声学陶瓷乐器“陶埙”的设计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9).
[3]薛雷.夏商陶埙研究综述[J].艺术百家,2007,(05).
作者简介:
宋晓娟,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