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纪玉英/摄
▲“增加粮食进口配额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胡克勤如是说。胡克勤认为,我国粮食应该实现全球化供应,特别是要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国家应该加大金融专项支持,增加粮食进口配额,把在国外种的粮食拿回来,这样有利于解决我国粮食安全和质量问题。
▲“只要切断利益驱动,食品安全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冯平如是说。冯平认为,想要消除食品安全问题,必须消除相关食品的暴利。效仿一些国家对涉及民生方面的食品实行低税收甚至不收税的做法。同时,他建议相关部门做出相应政策调整,推动老百姓和食品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发展‘三农’的根本出路就是要适度地‘消灭三农’。”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农业厅厅长陈绍军如是说。陈绍军认为,目前,城镇化及工业化已经“消灭”了部分农村和农民,而“消灭”农业就是促使传统农业往农业工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一个国家的医疗机构大多数都是政府办的,这不合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如是说。王陇德认为,我们应把政府鼓励社会办医落到实处,尽快把基层医疗机构建设起来,效仿国际上,很多医疗机构均为社会开办的做法和经验,从根儿上解决看病难问题。
▲“形成多元化的医保服务模式,有助于打破阻碍社会办医和医生多点执业的玻璃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林野如是说。林野认为,公办医疗并不是最有效的政府提供医疗服务的模式,而是基于绩效更加优化的多元化医保模式。政府利用国家财政医疗投入,向社会上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服务机构平等开放,形成多元化的医保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中医的诊疗价格远没有体现出劳务及技术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如是说。杨金生认为,目前中医诊疗存在重仪器、轻手法,重耗材、轻技术的现象,如体现针灸核心价值的医生的技术、手法,只要4块钱,反而是加了电针收10块钱,照个TTP又收10块钱,这就是喧宾夺主、反客为主。这样不仅影响了疗效,还让中医医生寒了心,导致针刺手法技术面临失传。
▲“只有将市场手段引入卫生服务领域,建立起竞争格局,医院乱开检查、乱治疗的行为才可能得到遏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原副所长孙建方如是说。孙建方认为,卫生服务领域既有公共产品又有私人产品,如果将一些私人产品放开,让市场来做,待形成竞争格局之后,因为有比其更规范、更便宜、疗效更好的医院的存在,公立医疗机构的很多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没有中医药界的积极参与和作用发挥,中国医改的任务就很难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王全书如是说。王全书认为,中医药正在凭借其取法自然和简、便、验、廉的独特优势,为深化医改贡献力量。因而,应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紧密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将适宜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内容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地方增补目录中大幅度增加中药品种,建立健全中医药同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机制,让中医药在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制度建设中大显身手。
▲“全面放开医院挂号号源利大于弊。”
——全国政协委员李彦宏如是说。李彦宏认为,目前的“预约挂号统一平台”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用户体验不好、挂号号源上网比例不高、限制医院开展个性化服务等问题。如果取消对商业机构开展网络挂号业务的限制,借助社会力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再逐步加大医院挂号号源上网的比例,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分时预约,肯定利大于弊。
▲“医改顺利推进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如是说。黄泽民认为,在医疗资源如此紧张的大环境下,很多医学院校的学生却又找不到工作。医务工作者待遇低的现状使不少优秀的医疗人才宁可去做医药代表。再不健全医务人员合理的薪酬制度,让包括基层医生在内的医务人员拥有一份阳光、体面的收入,医改就难以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