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金融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2015-11-03 02:58寿光武
产权导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产权文化产业上海

◎ 寿光武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200131)

中国文化金融之路的探索与实践

◎ 寿光武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上海20013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向全社会提出了“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的要求。国务院以及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委出台了若干指导意见和办法。依照上述精神和有关规定,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文交所”)在文化金融一线做了大量实践工作。现根据我国的文化金融现状和近年来的实践,谈一谈文化金融这个话题。

中国文化金融的兴起及发展意义

德国哲学家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提出“文化产业”概念时,就指明了文化在后工业时代显现的特征:它是附加在所有社会商品上的差异性、内涵性和品牌性的文化价值,超越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边界,渗透到市场社会消费逻辑的每一个环节。而金融则是现代社会经济机器运转的润滑剂,是资本跨时间、跨空间、跨产权的优化配置。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与金融的“联姻”可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眼下,文化金融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各大投资行业的关注热点。然而,这股文化金融热潮的背后却是国内经济的下沉与增长放缓。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内经济在转变升级中面临种种挑战: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国内市场消费热点不足、促消费政策短期难以见效……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在变,如果不重塑新动力,激发新活力,增长速度还会继续下滑。反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了国民经济中多数行业的增速,正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目前,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轴心的“一带一路”,成为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以经贸合作为核心,涉及文化、生态环境等合作。通过文化积淀的释放、依托金融工具的创新,两者的结合必将带动经贸合作,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

近年来,上海在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方面积极拓展,依托机构创新、产品创新、自贸试验区创新等各类金融创新作为支撑,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不断取得新突破。与此同时,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已汇聚了国内外文化产业各类要素资源。文化金融对接也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有机结合,迸发出巨大发展潜能。

中国文化金融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尽管文化金融意义重大,但当下的发展道路却并不平坦。主要问题聚焦在基础理论模糊、法律法规缺失以及专业、跨界人才不足三个方面。

首先,谈一谈“文化金融”的基础理论。“文化金融”的概念时至今日仍模糊不明。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文化产权市场崛起之后,自诞生以来,争论和质疑未曾间断。不少人对文化金融的概念仍停留在银行、基金、信贷等外部金融手段对文化行业的介入和辅助上。这的确是传统意义上文化金融的融合模式,但现在,文化产业从业者逐渐认识到文化产品本身的金融属性。文化产品类似于黄金,本身具备多重性质。有别于传统产业的进入模式,文化金融更具有文化经济的特征,也有其个性化产品的属性。

从概念上看,文化金融不是“文化”和“金融”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现在对文化产业的划分仍然继承着工业化时代给产业划分的模式,这是不准确的。文化经济或者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后工业化时代的形态,不应分类为一个产业。文化金融产品的生产,既是文化产业化,也是产业文化化,是一个整体的两面性。文化金融既指向产品也指向行业,是产品和产业的金融过程也是最高交易模式,既是创新产品也是新的服务模式。在这些方面,应该在理论上进行更高层次、更深一步的研讨,就需要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与此同时,相关体制机制等保障体系缺失,致使文化产业保障体系的功能缺位。目前我国文化领域的立法工作滞后,针对文化金融交易,尚无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或规定,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另外行业内部在交易等规则不统一的情况下,各自进行金融化探索,导致风险陡然增加。

其次是从业人员的问题,文化既然要金融化、资本化,就需要配备专业的从业人员。证券交易所从事交易的工作人员都要有资格认证,都要有培训。从事文化交易,实际比从事证券更为复杂,因为文化是有导向、有社会责任的。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要有担当,其次还要专业化,必须要有既懂金融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目前极为稀少。

再看行业主体构成方面,据统计,目前国内200多万家文化企业中80%是小微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大量存在于文化产业链前端,进行着文化产业领域极为重要的内容生产。但是由于轻资产多,普遍规模较小,难以与金融实现对接。

种种问题导致文化市场出现“一哄而起、一起就乱、一乱就整、一整就死”的不利局面。

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实践

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文化对接金融的重要平台和流转通道,可以使文化领域不成规模的交易,转变为一种常态的、规模的、规范的市场交易,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流转速度,催生文化金融的商业新生态,形成规模集约效应。

在全国文交所初期探索过程中,推出了一些文化金融产品,尽管操作不规范,产生了一些问题,但市场需求还是很强烈的。但由于种种因素综合发酵,引起了金融业的恐慌。因此,国家不得不清理整顿。经历三年的整顿,文化金融以及整个文化产权市场都处于低迷状态,令人忧心。但低迷并不意味着文化金融失败了。如今,在这个顽强的市场中,部分文交所抓准一个细分类别的金融产品继续探索,现在做得非常好。

同时也可以看到,当中国大陆文化金融交易连连被叫停时,在美国、香港、澳门等地,类似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机构纷纷成立,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有些已经发展得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金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在此背景下,可以认为文化金融的实践无论是失败或教训,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先试着走这条路。面对发展过程中涌现的问题,应当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建立和完善对接文化和金融的专业交易平台。只有借助适当的平台,文化和金融才能合理嫁接,相互借力。

上海文交所的文化金融探索

作为中国文化金融探索的破题者、探路者,上海文交所是全国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也是两家国家级交易所之一,在2009年6月成立之初便肩负着振兴我国文化产业,转变经济生活方式的历史使命,致力于打造文化与金融对接的重要通道。上海文交所作为中央指定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同时也是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的交易所,享受到来自国家和自贸区的两大政策红利,在市场开拓、产品创新、规范交易、完善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交易量、挂牌量等各项业务指标领先全国。当然,上海文交所的追求不只是简单的行业从业者,而是要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目前,上海文交所依托平台资源优势,通过两条路径阶段性推进文化金融化的进程。第一条路径是聚焦市场布局,力求从高层次小众市场的突破到普惠性大市场的实现。以推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并重,在全国建立了书画、陶瓷、宝玉石、邮币卡、黄花梨、碳文化等近20个专业平台,分布全国的规模化交易网正在形成中。

文化金融创新从低标迈向全标是上海文交所开辟的又一条路径。文化金融化的最高境界是要实现金融化,要做成金融化首先要标准化、数据化。但标准化不等于证券化,不能把标准化等同于证券化而予以否定。产权市场以标准化程度高低分全标市场、半标市场、低标市场和非标市场。全标市场主要指证券、期货等资本市场,半标、低标和非标市场指产权市场。面对文化产权交易市场上标准化这一难点,上海文交所先后梳理了演艺、动漫、影视、收藏、体育、旅游、创意、休闲、品牌等超过120个文化子行业,启动了组合产权、陶瓷信托产品、艺术品保险等近15个交易品种的研发交易工作,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文化产权交易品种体系。

为快速推进文化金融的融合,促进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健康、规范、可持续发展,建议加强中国文化产权交易协会的建设,建立上下沟通、内外互动机制,制定行业执业标准和自律规则,在风险可控下积极探索交易指数发布、标准化创新等工作,推动文化与金融深入对接,共同建设中国文化金融的通衢大道!

(作者为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董事长)

猜你喜欢
产权文化产业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产权与永久居住权的较量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恶意与敲诈:产权滥用的司法原则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