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大数据为互联网金融筑起防火墙
◎ 蔡恩泽 (晶苏传媒,南京210019)
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深圳考察,在试运营阶段的前海微众银行,见证了这家国内首个互联网银行第一笔贷款的成功发放,整个过程靠的是互联网大数据操控。真实、准确、完备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不仅可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还是互联网金融的防火墙。
1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深圳考察,在试运营阶段的国内首个互联网银行——前海微众银行,他敲下电脑回车键,为远在家中的货车司机徐军发放了3.5万元的贷款,完成了第一笔放贷业务。李克强表示,微众银行的一小步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迈出了一大步。
没有柜台,也没有纸质的信用审核,更不需要财产抵押,而是以信用作担保,用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来防控风险。据前海微众银行负责人现场演示,需要贷款的个体创业者在家里用手机或电脑与互联网银行放贷员视频通话,并在摄像头前展示身份证,银行放贷员对个体创业者脸部摄像拍照,通过人脸识别系统与公安部门提供的身份数据进行认证比照,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大数据分析,测算评定该个体创业者的信用度,最后对照信用级别酌情给予适量贷款。微众银行的大数据系统汇集了40万亿条数据信息,不需要信用调查、上门担保,全凭申请贷款人“嘴一张”,整个服务完全依托于来自互联网的大数据。
大数据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功不可没。同样的,眼下正风生水起的P2P、众筹等融资平台,也得益于大数据保驾护航。
2014年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金融与投资论坛上,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建议,如果运用大数据对P2P及第三方平台进行监管,可使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大幅下降,监管效率大大提高。
事实上,大数据在资本市场已小试牛刀,在促进监管上已有应用。2013年11月,证监会发现涉嫌老鼠仓的基金经理,就是运用了海量的数据,通过收集、分析和挖掘后,并结合200多个指标找出关联交易,从而完成了举证和查实的工作。而以前一个基金经理落马基本只是依靠他人举报。
对金融业来说,大数据的价值尤其明显。因为金融业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以及官方的统计数据公报等。利用合理高效的手段,将有价值信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当中提取出来,有利于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有“定海神针”美誉的大数据究竟有何神力,能为互联网金融筑起一道防火墙?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报告指出,所谓大数据是指其庞大的数据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处理工具的的处理能力,属于一种相对且动态的概念。此外,大数据也被当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通过收集并分析海量的数据,从而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或者通过实验、算法和模型,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并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完善新的商业模式。
大数据似乎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但通过分析利用,凭借统计技术把一堆看似没有关联的数据串联起来后,枯燥的数据就鲜活起来了。当海量的数据一旦形成逻辑链条,那么冷冰冰的数据就有了温情脉脉的利用价值。利用大数据,可以发掘商机,也可以辨别诚信。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风控手段,把用户的互联网行为,包括社交行为、电商消费行为、浏览习惯等都可纳入分析模型里,通过数据分析、逻辑推理、概率推算,能够有效改善风控的预期率。
以获得前海微众银行第一笔贷款的货车司机徐军为例,银行方面虽然没有派人登门调查其信用情况,但他在网络上的行踪早就留下一串“脚印”,他在淘宝网购物的品行、在QQ、微信等社交平台上的言谈、在经济交往中的信用记录,甚至在网上打麻将的牌风,大数据都能找出来,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形成一个明晰的数据链条,再经过科学评估,最终确定他的诚信度。
当然,大数据不是万能的。首先,大数据散落在网络的各个角落,需要精尖的技术手段和工具挖掘开发。其次,大数据中有许多粗糙、虚幻甚至虚假的信息,需要筛选、甄别。再次,大数据的粗细、真伪、虚实,最终需要人工评判。
鉴于此,互联网金融呼唤大数据征信平台的出台。有道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不可小觑。影响互联网金融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点,在于对信用风险评估的准确度。在面临身份欺诈、逾期不还、P2P跑路等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建立大数据的征信平台至关重要。
近日,国内最大、同时也是世界最大的P2P公司——宜信公司适应市场需求,推出金融大数据“宜信金融云”,开始发力金融大数据创新平台。据了解,宜信金融云的数据库不仅包括宜信成立八年来积累的数据,拥有数百万客户的真实信息,还有客户要求授信时提供的数据,以及客户上下游合作方的数据,包括供应链上的批发商、生产商等信息,加上从互联网抓取的数据,通过对上述获取信息的逻辑分析,建立关联性,作为授信的基础。
不过,光凭企业的单打独斗、严防死守,还不能完全防范金融风险。著名国际咨询公司CEB在对5000家公司进行一项研究后发现,尽管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全球各组织的头等大事,但是在这方面真正取得显著成绩的公司并不多见。所以有贤达指出“大数据的工作就像在一堆稻草中寻找一根针”。
眼下大数据领域还是呈无政府状态,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互联网巨头正在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其实质就是大数据之争。数据开发、共享还没有章法,企业自行其是,甚至恶意竞争,相互倾轧。工作流程也不规范,数据标准五花八门。
只有建立一个权威的数据管理中心,整合各方资源,组成一个共享数据平台,才能让大数据发挥大作用。要发挥大数据防控金融风险的作用,必须物色善于使用分析法和预测分析软件的统计人才。处理大数据不是安装一套系统就能唾手而得,自动获得结果。大数据不等于数学统计,是需要高端的统计人才,比如精算师、数据师等。大学的数理统计专业要增开大数据整合学,培养大数据的专门人才,以备企业聘用。
做好大数据处理还需要企业要有长远眼光,舍得花本钱,在数据仓库、数据可视化工具、数据整合、商业智能、商业分析法和预测建模上大量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真实、准确、完备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构筑起切实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防火墙。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