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研究

2015-11-03 11:58:43陈玉川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河南河南省驱动

陈玉川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郑州 450046)

一、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但由于落后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河南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工业发展主要依赖传统产业和高耗能行业

2011年,河南投资总量前十位的工业行业累计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2%,位居中部6省第五位,完成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58.5%,位居中部6省第六位[1]。另外,从完成投资前十位的工业行业看,投资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传统产业。

(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通过对2011年中部6省各产业投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河南的投资增速在中部6省居后于后位,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投资低速增长、第三产业投资贡献率明显偏低所致。

河南第三产业投资增速不高,主要是受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38.1%)、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9.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7.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4.8%)投资下降,以及住宿和餐饮业(2.4%)、批发和零售业(9.4%)、教育(9.6%)投资低速增长的影响。

河南省目前基本上仍然沿袭着我国原有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发展模式的特征,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虽然可以使经济在短时间内增长,但是难以保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

(一)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正逼措施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近年来河南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做了大量正向促进的工作。

1.载体建设。在过去五年时间里,河南省不断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批创新孵化平台、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检验检测中心,不断增强科技服务功能[2]。2008—2012年五年时间里,河南省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8家、达到5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创建实现零的突破,分别达到8家、20家,2012年国家区域性专利审查协作中心落户河南。初步形成以综合型孵化器为主体,专业孵化器为补充,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器并举的发展格局。

在不断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对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支持工作也在不断加强。目前河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有35家,其中省直6家,其他均分布在各地市。在这35家服务平台中,由政府或各职能部门搭建的服务平台有16家,其余54%的平台都是由企业自行或在当地政府的合作下进行建设的。河南省对载体建设的大量投入,为河南省实现自主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2.体制机制。在国家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2005]44号)》之后,河南省也根据省情发布了《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09—2020年)》。目前,河南省保证体制机制建设的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类7项、税收激励类8项、金融政策类4项、政府采购类4项、引进消进化吸收再创新类3项、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类4项、人才队伍类11项、教育与科普类5项、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类10项。

具体操作:打开Authorware软件,在时间线上加入显示按钮,双击图标打开演示窗口,选择“插入—ole对象—由文件创建—浏览—链接—完成”依次导入教学大纲、教案、幻灯片、教学视频、动画等到程序中,按住shift键进行大小调整,如图6所示。

河南省政府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精神认识明确,理解到位,对各项优惠政策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措施有效。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引导下,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塑造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在激励企业加大创新经费投入、吸引创新人才和企业创新设施建设方而初见成效,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善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3]。

3.产业集聚区创新。从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开始谋划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目前,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初见成效,2012年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3.7%,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3.9%。

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河南省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对保持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4.人才环境建设。河南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近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向人口强省转变。河南近些年来不断优化政策引导,加强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引进[4]。人才数量增多的同时,从事科技活动的人数也在逐年上升,河南省从事R&D活动的人员数量在逐年上升,2012年河南省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达到17.5万余人。

在人数上升的同时,河南省的科技人员组成结构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河南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中,只有2.9%为博士学力人员,低于全国5.77%的平均比例。

通过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看出,河南省近年来在创新上所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正逼机制方面,河南省促进创新的正逼机制已经形成。

(二)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措施

通过调研发现,河南大多地区的技术创新都属于倒逼型技术创新,创新驱动的力量来源于企业外部,即多数企业是被迫走上技术创新之路的。虽然就具体企业而言,创新类型可能存在明显差异。

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正向视角难以触及倒逼机制,而应用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未能涉及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把创新驱动发展和倒逼机制结合起来研究,将会发现新的政策含义。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企业在创新时面临的逆向选择,河南省经济转型的迫切性,要求河南省必须尽快利用倒逼机制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三)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河南省长期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主要体现在正逼机制。河南创新驱动模式是正逼机制与倒逼机制的结合,而且在河南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只有率先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才能减少传统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的负外部性,从而将环境压力转变为技术创新的动力。

通过对河南省的创新主体进行深入调研,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5~6]、创新系统理论[7~8]、市场结构理论[9~10]等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将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与正逼机制结合起来。

三、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

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主要包括用户倒逼、政府倒逼、竞争倒逼、供应倒逼等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约束因素。构建上述倒逼机制是构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的关键。

(一)用户倒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权力由厂商向用户的转移,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1]。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用户挑剔性的需求是倒逼企业创新的最强动力。因为产品功能是由内嵌其中的各种技术决定的,不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存在差异,表面上是由产品的功能决定的,实质上是由内嵌在产品中的技术决定的。

发挥用户倒逼企业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向发达国家出口产品或服务,将更加成熟的消费者纳入本地企业的服务对象,倒逼企业创新;二是严格规范各种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标准,加大技术监督部门的执法力度,坚决杜绝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技术次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三是扩大对技术标准宣传的力度,使更多的消费者由无知型消费者成为成熟型消费者。

(二)政府倒逼

20世纪80年代末,伴随中央控制经济资源的减少,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权力增强,一种中央和地方分权的模式开始形成[12]。地方政府公司化是中央和地方分权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地方政府公司化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也形成了凸显GDP的政绩考评体系。地方政府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甚至直接公司化,成为具有无限管理职能和利益诉求的经济主体,以GDP增长作为政府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GDP背后的经济利益,导致政府迷失公共价值目标,本应承担的公共职能严重缺位,公共产品和服务匮乏,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发挥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倒逼作用,最根本的做法是彻底贯彻科学发展观,尽快使政府回归本位,地方政府官员的职能由经营转换为公共管理,在地方政府官员的考评指标体系中弱化GDP权重,增加产业转型、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民生福利、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等指标的权重,用指标考核倒逼各级地方政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从而驱动经济发展。

(三)竞争倒逼

世界技术创新历史表明,每次技术革命都是强烈竞争倒逼的结果[13]。在这种情况下,发明一种任何地方都能使用的动力装置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纺织企业之间激烈的技术竞争,有力地推动了蒸汽动力技术的发展。

为形成竞争倒逼机制,有必要竞争性地扶持新兴产业发展。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减排节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等的发展,建立专项资金竞争扶持机制,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公正评审方式,使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得到更多的资金扶持。通过正向激励,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企业产生倒逼压力,逼其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微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型[14]。

(四)供应倒逼

当前河南创新的典型问题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时面临多种逆向选择,企业可以轻易获得资源、劳动等廉价生产要素,损坏环境成本和各种侵权成本不足以抵消高利润回报对违法行为的遏制。

建立市场化形成资源要素价格的倒逼机制,关键在于实施资源税改革。一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二是推行电价、水价、成品油改革;三是建立煤炭联动机制;四是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15]。

四、结论

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包括正逼机制和倒逼机制。目前,河南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尽快构建由用户倒逼、政府倒逼、竞争倒逼、供应倒逼等构成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倒逼机制,使河南的创新驱动发展由原来的单轨制转向双轨制,以倒逼机制和正逼机制同时驱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林宪斋.危机倒逼机制与河南经济结构调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8-160.

[3]段云龙,赵明元,刘春林,陈明,刘昱岗.企业持续创新过程重大机遇管理策略及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9):180-181.

[4]郭小燕,吕军.中部地区利用倒逼机制实现“弯道超车”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09,(11):89-91.

[5][美]G.M.格罗斯曼,E.赫尔普曼.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创新与增长[M].何帆,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2-128.

[6][美]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王世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9-45.

[7][挪]詹·法格博格,戴维·莫利,理查德·纳尔逊.牛顿创新手册[M].柳御林,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79-231.

[8][瑞典]霍刚·吉吉斯.变化中的北欧国家创新体系[M].安金辉,南南·伦丁,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43-50.

[9][美]埃里克·冯·希普尔.创新的源泉:追循创新公司的足迹[M].柳御林,陈道斌,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33-70.

[10][美]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32.

[11]周江华,仝允恒,纪珍.基于金字塔底层(BoP)市场的破坏性创新——针对山寨手机行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2,(12):112-130.

[12]张平.“倒逼机制”、增长波动和政策选择[J].经济学动态,2008,(11):9-15.

[13]陆菁.国际环境规制与倒逼型产业技术升级[J].经济贸易问题,2007,(7):71-76.

[14] 刘勇.倒逼机制下的改革[J].中国评论,2012,(6):62-64.

[15]吴翔阳.倒逼机制:企业创新动力的政府行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6):51-54.

猜你喜欢
河南河南省驱动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出彩河南
青年歌声(2019年7期)2019-07-26 08:34:58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34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人大建设(2017年11期)2017-04-20 08: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