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祎等
前言:
基于课程平台APP的网络主题课程实验在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已经进行了一个学期,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此类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同的,这是由我们所选用工具的特性决定的。
课程平台APP,特别是同时支持Web以及移动终端的教学APP,由于其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和联通性,为尝试在课堂中整合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易于理解与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虽然此类APP实质上是一个网站,类似于Webquest、Miniquest中的网站,但其特点是更具有模板的特征和教学的专业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APP导学功能是最大的亮点,因为在课程的整体理念到位、环节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学生确实可以很便利地在平台的引导下,在与教师、其他同学的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而对于准备这样的课程,教师还是能比较容易地在平台上设计好活动的流程,甚至新手教师、非信息类学科教师也可以做到,其中的难点不是在平台的应用上,而是在对课程、课程活动的认识上。
本文的作者之一江祎老师是教龄较短的科学教师,我们来体会一下他的基于平台的东四九条特色“水”课程。
水资源属于地球和环境项目中的一个方向,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作为金鹏科技学校,建设了很多关于水的校园科技基地。笔者作为科学教师,已经参与了几年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这次实验是通过移动平台开展针对这些科技基地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东四九条特色“水”课程
这次的课程全程都是在互联网空间与校园实体结合的环境中,学生先利用互联网搜索到需要的相关知识,然后马上在实践中对知识进行相应的验证或运用,二者都是在事先设计好的活动课程引导下完成的。教师提前将课程设计完成,而将主要的时间都用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反馈信息上。
1.课程目标
在设计课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这是一个主题活动课程。笔者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借助“爱学爱课平台”促进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教师主导的活动中,而不是知识重复中,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水资源基地,了解相应的关于水的知识。
2.课程器材
笔者选择了让学生利用iPad来进行课程活动,主要是利用iPad的移动性,这样学生可以在校园内游学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利用iPad以及校园无线网络,在“爱学爱课平台”上的课程引导下进行学习。
3.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关心生活中的水;了解学校中用水、节水、研水的设备与设施;引导学生利用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提出对水资源的看法,以及对家庭、学校、社会中节水、用水的建议。
4.参与学生
参与本次实验的是已经参与过学校科技特色课程活动的学生,他们曾利用iPad学习过一些课程,并且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了解,也知道当下水资源匮乏,初步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5.实验过程
(1)课程/活动设计
活动总体结构设计分成四个部分:了解北京水资源、了解校园水设施、校园用水和扩展活动。各部分设计意图与情况如下页表所示。
(2)课程实施
2015年6月8日,15名学生被分成5组进行了水系列活动。首先,在了解北京水资源的活动中,学生在平台导学下,通过互联网搜索了北京一些与“水”有关的主要网站。在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后,学生们对北京的一些公共“水”服务平台提出了一些意见。例如,学生反映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城镇供水协会、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这三个网站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于这三个单位的,而对水资源本身的内容介绍偏少,可适当补充一些涉及水资源的内容。其次,在调查校园水设施的活动中,学生分组分散活动,利用移动设备以及校园无线网,继续在实践活动中体验互联网“导学”下的“游学”活动。学生的这种分散活动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因此这对教师在室外活动中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在课程设计中,笔者考虑到由于学生的回复内容很容易与要求不符合,甚至乱回复,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发帖、回帖提出相应的要求,这样,由于平台是实名制的(本次实验为分组制,每位学生发布的内容至少能够知道是哪一组学生发的),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配合。
6.实验收获与体会
①在活动设计中构思时间长,而在平台上编辑花费的时间不多。将科技活动特点与平台特点结合起来进行设计需要总结其中的策略。②学生利用课程平台APP进行活动的兴趣很高,这个平台符合现在学生利用iPad多媒体平台学习的方向。课程平台的导学作用突出,特别适合校本学案的编写。③学生需要足够的活动时间。由于学生活动自主性更强一些,所以需要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各组完成任务的速度差异较大。这里表现出的时间控制是新问题,应思考可否利用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④在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教师按原有习惯干预学生的独立活动,生怕活动质量不到位、“练习”不到位。在这方面教师需要转变。⑤这个软件的课程设计还可以更丰富,最好是可以在使用方便的基础上提高趣味性和上课效率。
基于课程平台的课程同样存在教育的共性
虽然基于课程平台的课程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也看到其依然存在教育的共性。例如,备课实际上是备人,在每次教学活动设计之前,从学习者的现有状态出发,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法则。而我们在各次分组活动的课程中均发现,各组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差异较大,平时工作(补课)的积极性也会随学生性格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此类学情的搜集对于年轻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学生差异是未来类似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是否可以利用云平台进一步实现个性化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问题。
另外,与传统课程一样,教学目标也是关键。同样,教师在教与学的活动完成后,对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发生变化的预期。但活动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有自己的特性,就是更强调目标的整体性,而不只是关注单一的知识性目标。而这一点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